刍议小学语文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教学策略
摘要
关键词
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策略
正文
前言
2022年新课程标准改革,从三大方面对小学语文进行改革:坐实语文第一的地位;文化自信首次被写入语文课标,鼓励弘扬传统文化;课外阅读比重加大[1]。基于此,本文笔者在新课标背景下,对小学语文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开发展开探究,以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文化自信和文化传承意识,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一、开发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小学的学习,除了要提升学生的成绩,还要在学习的同时,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发展和提高。对于小学生来说,学校学习的几年是他们道德品格和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优秀渗透,不仅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力、想象力和实践能力发展,还能使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三观[2]。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既可以丰富学生的心灵境界,又可以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和思想水平提高。比如,孔子、孟子、庄子,这些大家的思想都对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具有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二、小学语文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学遇到的困难
小学语文不乏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目,但是有些小学语文教师对传统文化教学却缺乏重视。首先,课文里的讲的文化不够全面,学生想要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历史和发展,就需要教师扩展大量相关知识和内容[3]。但是,目前小学语文学习更侧重于课本,教师为学生扩展的内容很少,且拓展也不够完整。其次,在“应试教育”理念长期影响下,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总体定位更强调对学生获得基本理论和解答考试问题的教育,忽视了文化素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因此,小学语文教育活动的目标更加注重考试成绩,对学生素质和人格的发展并不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并没有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
很多教师认为优秀传统文化只是小学语文学习内容的基本要素,只在课文的教学中进行简短的讲解,缺乏组织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具体教育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小学生难以理解传统文化、产生共鸣,难以理解优秀传统文化更深层次的内涵,传统文化的教学效果不佳。因此,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需要有专门的教育规划和方法来保证教学质量,而很多小学语文教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只对学生进行最简单、流于表面的解释,根本满足不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要求。
三、小学语文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教学策略
1.要转变观念,弘扬教学艺术
小学语文教师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才能更好地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工作。传承,其实是一个触动历史生命、唤醒远古灵魂的过程。小学语文教师只有跟上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步伐,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为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敢于刻苦课程,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有关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素材,整合教学内容,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并在教学过程中灌输浓厚的传统文化情怀[4]。
2.紧抓教材,深挖课文内涵
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离不开对教材的研究。在教材学习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可以使课文的知识更加丰富,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与传统文化有关的课文,例如古诗《游山西村》,首联渲染出了丰收之年农村的欢悦气象,次联诗人在写景中蕴含哲理。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难免遇到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难寻的情况,容易产生苍茫之感,但是,如果坚持不懈,继续前行,便会在一丝光线后豁然开朗。此联富含理趣,与人生某种境遇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让人读来更觉亲切。陆游罢归故里,心中自然愤愤不平,在家乡纯朴的生活又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他也并未丧失信心,仍身怀报国之志,深信总会“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些问题在现实中很少能引起学生思考,因为他们很难读懂诗中的哲理。因此,教师可以以这些问题为中心进行延伸学习,阐释诗词背后的历史渊源和诗中蕴含的哲理,对陆游的相关事迹进行分析和讲解,鼓励学生进行情境角色扮演、演讲等活动,体会陆游的家国情怀,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3.依托教学主题,链接节日风俗
小学语文教材,突出传统文化特色。为此,编辑者们编写了大量反映传统文化主题的教材,为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知识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所以,要把传统的文化观念渗透到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就必须依靠教学主题进行适当的文化延伸。
比如在教授“腊八粥”课程时,就是以腊八节为文化背景创作的。将腊八节文化知识适当地引入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可以轻松地完成被传统文化渗透的任务,也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所以,在阅读本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用多媒体演示了自己生活中的腊八节,然后问同学们:“同学们,你喜欢吃腊八粥吗?你们知道腊八节为什么要喝腊八粥吗?你们知道腊八节是怎么来的吗?”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还可以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动机,还可以使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探索中来,使学生从对这一问题的解读中获得传统文化的知识。
4.精析文本语文,感受文化韵味
文字是文化的载体,中国文化的魅力通过语文得以展现。把语篇语文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既能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思维训练的水平,又能培养学生的深层思维能力,又能使学生在文本阅读中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增强文化解读能力。
比如在“迢迢牵牛星”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大声地朗诵这首诗,感受到诗歌语文的韵律及和谐音乐之美,然后引导学生对其中的句子进行详细的分析,让学生在感受诗歌语文的过程中体会古典文学的魅力。比如,在短语“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探究其中“盈盈”、“脉脉”的含义。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探究诗歌中“水”意象的引申意义,使学生在深层次的文化探索中,更好地体会到诗歌“迢迢牵牛星”的艺术、文化之美,以及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追求。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引入语文分析,不仅可以使学生借助于传统文化,更好地了解诗歌之美,还可以使学生受到传统审美观念的影响,提升文化审美能力。
5.重视古文教学,提升传承能力
中国古代的官方文体是文言文,许多经典之作都有文言文。为此,有必要在小学高年级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渗透,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增强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传承力。语文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发展变化的产物。因为古代社会与现代社会的不同,许多古代常见的语文现象在现代社会已不复存在,文言文难以解读,小学生也难以独立完成。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传承能力,就必须学会文言文的自主性。
如“学奕”课文的讲授过程,教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该句子的确切意思,而是让学生自己猜。一次猜一个词,并在纸上写下猜出的意思,并尝试将这些单词联系起来,组成一个完整的现代语篇。另外,通过对比古今语文语文结构的差异,可以感受到文言文语法的特殊类型,从而提高教师们解读文言文的能力。
导学过程中,教师教会了学生一个阅读文言文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究来完成文言文的阅读任务,有效地培养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帮助学生在今后自主阅读文言文,更好地继承传统文化。
6.教材的延伸,感悟家国情怀
要从现实出发,升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从教材中寻找切入点,借助教材中的家国情怀,将国家发展的现状与历史进行对比,使学生们能够感受到当下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5]。例如,在进行“战争”与“和平”题材相关教学时,介绍相关背景,从鸦片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多少英雄豪杰、革命先烈因民族救亡图存而献身;改革开放以后,新中国无数的科研工作者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2020年疫情全国上下众志成城抗疫,打赢了抗疫攻坚战的重要一程。这些贴近现实的教育材料,都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对国家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进而提升家国情怀。
7.拓展课外活动,增加文化积淀
语文教育实践活动应丰富多彩。实施语文教育,不是局限在课堂上,而是要学会根据教学实践灵活组织各种文化活动,让学生多角度地了解传统文化,多途径地走近传统文化,丰富自己的传统文化积淀[6]。
比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将传统经典文献作为阅读对象,组织一些传统戏剧改编演出活动,举办丝绸之路主题文化节、中国茶文化主题文化节等。不管你能想到什么,或者学生能得到什么,都可以成为
这样,传统文化的形象就会在小学生的眼中显现。对小学生来说,传统文化不再是一个词,学生学习文化、欣赏文化、传承文化的热情将会大大提高。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
8.融入古典元素,创设古香课堂
环境对儿童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为使小学高年级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创设语文课堂情境时,注重古典元素的召唤,营造优美的语文课堂。在渗透传统文化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在感受古典美的同时,提升传统文化的欣赏能力[7]。
比如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PPT的设计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具有古典美的材料。比如在“北京的春节”的 PPT设计过程中,教师用 PPT模板来突出剪纸的元素,整个画面看起来很喜庆。“迢迢牵牛星”古诗教学 PPT是以鹊桥牛郎织女相会的经典桥段为背景。添加皮影、书法艺术、趣味皮影动画、优美的书法字体,为课堂环境增添文化魅力和魅力。另外,在课堂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教师也十分重视古代古典音乐的欣赏,多次利用古典民歌作为背景音,比如古筝、扬琴等,使学生们在欣赏古典音乐的同时,感受到传统文化的丰富。
9.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为了让小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学校和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开展更加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为学生营造学习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例如,促进校园文化社团建设,比如文学社、汉文化社、书法社、合唱社等,通过广泛开展各种社团艺术活动,可以起到校园示范作用,让同学们在观赏中得到高雅的艺术熏陶,例如汉文化社,他们希望河清海晏,国泰民安,岁岁丰收,稻谷飘香,与君同袍,以梦为裳;在这里是一次古今文化的碰撞,让传承的信仰在学生的血脉中流淌,社团引领身边的学生披上一袭华裳,与古人共一片月光,在熏陶学生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合唱社还会通过举办革命历史歌曲合唱比赛、校园民族歌曲快闪活动来感染、教育学生,使学生的思想素质得到有效的提升。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开发,对当代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自觉担负起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责任,积极采取多种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李梦雅.关于小学语文传统文化引导教学研讨.新作文:教研,2021(7):0163-0164.
[2]韩静.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策略.学周刊,2021(28):183-184.
[3]庄云霞.基于新课程标准的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探究.求知导刊,2021(9):61-62.
[4]王树明.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传统文化的融合渗透[J].新课程,2021(32):34.
[5]刘红梅.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中人文素养的培养路径[J].读与写,2021,18(1):39.
[6]王艺璇、崔梅花“谈传统文化在人教版高年级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呈现”,“才智”2019年第35期.
[7]马西刚.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课外语文(下),2020(11):1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