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策略
摘要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德育渗透;策略
正文
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还存有一些问题,由于许多学校都把“升学率”当作是重要的追求,所以教师也盲目地追求学生能够在考试中取得高分,在语文课上一味地向学生传输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却忽略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引导与培养,只顾着让学生认识生字、读课文,这种“重知识传输、轻道德培养”的观念逐渐阻碍了学生的综合发展,不利于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萌生和深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德育应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一、梳理语文学科德育内容体系
首先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与载体形式。新课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从核心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三个层面进行了系统阐述。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的形式丰富多样,从文字方面看有汉字和书法,从语言方面看有成语和格言警句,从故事类文本看有神话、寓言、历史、民间传说,从经典类文本看有古代诗词、古代散文和古典小说,从民族文化方面看有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等。不难看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人教教材中随处可见。
其次梳理革命文化主题与载体形式。 新课标是围绕“伟大建党精神”来确定革命文化主题的,主要涵盖理想信念、爱国情怀等革命传统。承载革命文化主题的形式也是丰富多样的,一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英雄人物的代表性作品,如《七律·长征》《清贫》等,包括反映他们生平事迹的传记、故事等作品,如《刘胡兰》《黄继光》等;二是反映党领导人民革命的伟大历程和重要事件的作品,如《开国大典》等;三是有关革命传统人物、事件、节日、纪念日活动等方面的作品,如《朱德的扁担》《难忘的泼水节》;四是阐发革命精神的作品,如《金色的鱼钩》《灯光》等;五是革命圣地、革命旧址和革命文物等。
再次梳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题与载体形式。新课标是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确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题的,强调“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承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题的形式也是丰富多样的,一是反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取得的重大成就、涌现出来的模范人物与先进事迹的作品,如《千年梦圆在今朝》《青山不老》;二是反映当代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奋斗历程和重大事件,以及体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相关作品;三是反映和谐互助、共同富裕、改革创新、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等方面的作品,如《美丽的小兴安岭》等。
二、探索语文学科德育教学方法
首先在跨学科中聚焦德育主题。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学生在语文学习实践中,需要联结课堂内容、校园内容,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聚焦人文主题中指向德育教育的问题,让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获得言意兼得的发展效果。以“人与自然”这一普遍性的主题为例看,在语文教材中每个学段都安排了以“人与自然”为人文主题的单元;在道德与法治中,也有多个单元安排了以“人与自然”为主题的学习内容;还有科学、劳动、美术、音乐等学科中,也有涉及“人与自然”主题的学习内容。教师在相关单元教学中,让学生联系其他学科感受“人与自然”主题,培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其次在跨学段中关注德育主题。在人教教材中,相近的人文主题在不同学段中都有安排,如人与自然、爱国主义等。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开展跨学段研究,从中找到对学生循序渐进开展德育渗透的有效方法。以爱国主义主题教育为例,第一学段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家乡”,学习的课文有《黄山奇石》《日月潭》等。对于小学生来说,爱国不是空泛的概念,而是要体现在学生能够落实的行动上。教师需要在爱家乡的教育中,渗透爱国的情感。第二学段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家国情怀”,学习的课文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等,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不同时代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所体现的爱国主义感情。第三学段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家国之殇”,学习的课文有《少年中国说(节选)》《圆明园的毁灭》等,教师引导学生从国家层面体会强烈的爱国情感。
三、分析语文学科德育内容融合
人教教材采用双线组元的编写形式,在每个单元中,人文主题有机融合在语文要素的学习之中。当然,这种融合不是显性的,需要教师在解读文本中仔细分析、挖掘才能显现出来。比如,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民风民俗”,语文要素学习目标指向阅读的要求是“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指向表达的要求是“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教师将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关联、分析,就能找出融合点:“民风民俗”对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是课文详写的内容,也是学生学习体会的重点,其表达方法又是学生习作中需要学习与运用的。这样一来,学生在习作“家乡的风俗”中,就会呈现自己感知的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如在祭祀祖宗时将自己的愿望和取得的进步告慰先人,以此作为重点进行详写,有效表达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特殊感情,体现自己在课文学习中取得的德育教育成效。
四、设计语文学科德育学习任务
教师在找到单元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的融合点后,还需要进一步设计相应的融合式学习任务,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落到实处。比如,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家国之殇”,语文要素学习目标有“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结合单元安排学习的课文,可以提炼出大单元学习主题“我们深爱这片土地”,在此主题下整合课文和各板块的学习内容,设计系列学习任务:任务一是感悟多灾多难的土地,开展的学习活动是细读课文感受从古至今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事件;任务二是倾听残垣断壁的诉说,开展的学习活动是品读课文,查找资料,以圆明园一处残垣断壁的身份向游客诉说自己的遭遇;任务三是感受仁人志士的赤子之心,开展的学习活动是结合创作背景等资料,理解少年与少年中国的关系。这样的任务设计融合了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学习目标,使语文学科德育内容在语文课堂上发挥出独特价值和影响。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要坚持“德育为先,教学为辅”这一原则来开展语文教学,充分结合小学阶段学生发展的总体规律来实施德育渗透,挖掘现行教材中所蕴含的德育素材,将德育因素贯穿在每一篇课文的讲解中,注重引领学生感知、体会课文中的深层内涵,使学生学习作者身上的优良品质,并形成与之相似的道德共振,以此来丰富小学生的精神世界,让他们的道德情操在语文课堂上得到陶冶,最终形成完善的人格,获得全面性的成长。
参考文献:
[1]芶蓉.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德育渗透——以人教版三四年级教材为例[J].现代交际,2020(22):104-106.
[2]袁静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的实践探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2):2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