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优化路径
摘要
关键词
新高考背景;高中语文;教学优化路径
正文
一、语文高考考试模式新动态
新的语文教育改革背景下,语文高考摒弃了传统的以分数为主的考查目标,将关注的焦点聚焦于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考查上。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高中语文教师应拓宽学生的语文学习视野,提升学生语文综合应用能力,以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主要考查目标,为学生的自主发展做出卓越的贡献。这种高考模式同现代语文教育改革目标相契合,迎合了未来人才培养趋势。这种立足于素质教育的考试模式更加注重语文语境、语篇的考查,迎合了语文高考改革的创新发展目标。通过对语文知识的综合考查,可以反映出学生的语文综合学习能力,如语文阅读能力、语文思辨能力、语言归纳总结能力等。
高考作文成为新高考改革背景之下的重要考查项目之一。首先,学生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需要掌握抒情、议论、叙述、描写、说明等写作方法和相关知识点。其次,在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点进行语文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判断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如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能力、关于语文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等。再次,在学生对于语文综合知识的应用过程中,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具体表述形式,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写作思维加工而成的作品,作文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最后,在高考语文试卷中,有效拟定作文题目,也是学生自身语文综合能力的深度表达。这种可以借助一个作文题目,立足于不同视角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展开考查的高考考试模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可以检测出学生的语文真实水准。
二、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优化路径
1、开展个性教学
传统高考体制中,大部分教师都将教学重点放在学习成绩上,觉得学生特长发展、各项能力以及学习习惯等,是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但在新高考模式下,不仅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转型成为必然趋势,还要求教师突破传统教学方式的局囿,加大力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这也要求语文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将以往在教学中教育者的身份转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启发者,并加强对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
例如,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课讲授结束之后,部分学生会因为林教头选择隐忍而感动;部分学生会针对主人公在最后时刻做出的举动,连声称赞;部分学生会因主人公的悲惨遭遇,而产生痛恨惋惜之情;部分学生会对作者的写作手法发出阵阵惊叹;等等。学生在学习了这篇文章后所产生的这些感悟,就是学生个体化发展的直接体现。同时,这也让教师了解到,学生思考问题,除了有一定合理性外,还存有一些局限性。为此,在开展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避免运用单一化的方式,去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想法或者是联想做出直接性的评价,而应在予以学生足够尊重的基础上,先对学生的个性化想法(联想)给予肯定,然后再以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展开更为深入的思考,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加深学生对生活感悟的效果。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运用“辩论会”的方式,让学生在激烈的辩论中,站在更高的高度上看待问题。
2、创设良好情境
新高考背景下,阅读教学中的文本材料和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已经从过去的特设语境更新为自然语境,也着重强调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效果和实用性。所以,教师要以新高考为指导,突破传统阅读教学的障碍和局限,为学生创设趣味阅读情境,让语文教学课堂更灵动、更有趣,营造阅读氛围,发挥学生积极思考的优势,启发学生主动阅读,拓展语文阅读思维,指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阅读活动。
以《故都的秋》一课为例,教师要在阅读情境下引导学生总结该文的核心内容,让学生掌握借景抒情和情景交融的创作特色。在课堂导入阶段,可以播放与四季更替有关的视频,让学生根据视频内容联想四季变化的诗词。一方面,利用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关注;另一方面,通过视频能让学生感知四季变化和宇宙的自然规律。教师也可以结合阅读语篇为学生创设自然语境,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促进学生阅读:“故都的秋有什么特色呢?如果换成其他地方,描写的秋景是否能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情感?”随着学生阅读进程的推进,有的学生可能会回答:“故都的秋多么悲凉、安静和凄清,作者借助芦花、月影和青布体现秋景特色。”教师通过引导和提问,创设开放性强的问题情境,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阅读问题,理解文章中关于秋天的描写片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基于对“故都”的印象描写情境,如果换成其他地方的秋天,会缺乏适切性,很突兀。教师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自然语境和语言特色,以提升学生解决高考语用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3、聚焦语篇内容
聚焦语篇是高中语文教学达到新高考改革应教尽教要求的关键途径,教师应在整体透视语篇特点的基础上,带领学生分析语篇中微观语言,帮助学生完善语言知识网络。根据新高考改革中语文试题基于知识点与文本契合点设计的特点,教师应从把握文本特征着手,聚焦文本的共性特征,带领学生寻找文本的文体特点,帮助学生在宏观层面建构语言知识体系。
例如,在《祝福》教学过程中,文本以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为主线,叙述辛亥革命以后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迫害。在阅读指导中,教师应有意唤醒学生相关的阅读经历,引导学生搜索类似特点的文本,如《苦恼》(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契诃夫)等,有意打破时空的限制,促使学生在古今、中外杂糅中感受文本内涵,并围绕文本内涵在短时间内梳理文本脉络。具体为:祥林嫂得知婆母与远亲魏老二欲将自己卖到山里后连夜出逃到鲁镇,第二年清明时分,祥林嫂被婆母找回卖给贺老六成婚,婚后贺老六为还婚债积劳成疾,爱子也被狼衔走,贺大伯将祥林嫂逐出家门,祥林嫂遂返回到鲁老爷家帮佣,因逢人诉说自己苦难而遭东家厌弃,最终沦为乞丐冻饿致死。在从宏观角度梳理文本脉络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将视线转移到文本语言上,以微观积累为重点,从零散到精准,从一个节点专项突破,解读文本个性化内涵。如《祝福》虽然取材于民俗故事,但是整部作品萦绕着悲苦的气息,教师需要带领学生潜入文本语言内部,体悟文本意蕴。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聚焦环境进行分析,感受文本中人物情感的深刻化、多重化。比如:“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结合以上情境梳理,学生可以理解祥林嫂所处的社会环境,体悟文本语言的精妙之处。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教学进入新高考时代,实施教学的内容和理念均发生了根本变化。为了更好地满足新高考改革要求,教师应对新高考和“课堂范式”的相关研究理论进行系统化梳理,了解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课堂范式的具体情况,分析在课堂范式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影响因素,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王晓春.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策略转变的研究[J]. 学周刊,2020,12(12):86-87.
[2] 杨伟平. 基于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探析[J]. 青海教育,2020(5):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