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提高小学田径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
关键词
小学 田径 教学 策略
正文
根据新课标的相关要求,小学体育课堂需要通过趣味课堂的构建,让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同时还应该以趣味田径活动为基础,通过对体育教学内容的完善,构建组织紧密,有目的性和实效性的高效体育课堂。为此就需要体育教师能够利用田径项目,对其进行趣味性优化,使其能够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提高身体素质,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逻辑分析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一、现阶段小学田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未能严格遵循生本理念的思想
虽然素质教育理念提出已经有很多年,越来越多的教师也都重视以学生为本的相关理念,但是通过观察小学田径教学,还是能够发现部分教师对生本理念的重视程度不高,或者有的教师并不了解什么是生本理念,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让所有的学生听教师讲解,然后由教师向学生示范动作。一节课下来,学生只是机械的重复老师教的动作,并没有展开积极思考,使得田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二)教学模式单一枯燥
教师对先进的教学理念不熟悉,那么教学模式也会以传统为主。不管学生身体状况如何,教师会要求学生做统一的动作,达到统一的标准。而为了达到这一标准,教师就要展开多次循环的教学模式,小学阶段的学生有着活泼好动的特点,并且注意力时间也不会太长,需要教师趣味引导,如果课堂枯燥乏味,那么学生也很难提起学习兴趣。从这一角度来讲,田径教学本来可以更加有趣,但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单调,使得课堂氛围也变得沉闷。
(三)教师未能将体育与德育互相结合
虽然小学阶段每个学科都是独立存在的,但是在核心素养理念要求下,各学科应当形成教育合力,在学科教学的同时为学生渗透德育,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品格和习惯。现阶段很多小学体育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只重视学生教学效果,是否能够完成教学目标等,很少为学生渗透德育,更没有引导学生养成 良好的行为习惯。很多学生练习完之后,器材随意摆放,在体育竞争过程中,为了得到好的成绩而忽略合作等,这些问题看似只是课堂上的小问题,但是将来很可能影响学生终身的发展。
二、小学田径教学改进措施 能力
(一)通过培训、进修等方式,提高田径教师教学
体育精神是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在世界立足的重要因素,在发扬民族文化的同时,体育精神的渗透也至关重要。小学田径教学过程中,要想真正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就应当让教师拥有正确的体育教学观,不仅要高度重视小学田径教学,还应当通过各种方法积极学习新课改的相关理念,根据学校的办学方向,人才培养目标等,不断更新以及完善人才培养体系,设立科学的田径教学体系以及课程,并且在田径教学过程中,除了教授学生基础的田径知识之外,更要向学生渗透积极勇敢,乐观坚强,团结合作,荣辱与共的体育精神。只有教师重视体育精神,每个小学生才能真正效仿教师,重视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当然,教师也应当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比如抛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另外,体育教师也应当通过教研、培训等的方式对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积极探讨,比如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如何在体育课堂上通过情境激发学生运动的积极性?如何让每位教师提高观念意识?如何加强家校合作,促使每个家长重视学生的体育锻炼?学校也应当为教师提供各种培训进修的机会,鼓励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经验,真正构建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体育教师团队。
(二)加大对田径教学的重视,渗透体育精神
小学阶段田径运动的文化内涵是指学校应当通过田径运动向学生渗透田径运动的基本知识。因此,学校首先应当重视小学生田径运动的训练和所蕴含的体育精神等,通过构建校外田径运动基地等的方法,促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知识相融合。学校以及教师还应当注意到,真正的体育课堂不仅仅局限于教室内,还应当在教室外让学生感受到田径运动的魅力。现在的田径运动文化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田径运动观念文化,第二是田径运动关系文化,第三是田径运动物质文化。由此可见,要想真正培养学生田径运动核心素养,要从不同的角度展开教学,促使学生多角度、全方面的思考。当然,学校也应当重视教师有关田径运动文化的掌握情况,通过邀请校外专家来校讲座或者输送体育教师对外培训等方法,促使教师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
(三)更新和完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对事物的分析和理解并不全面,加上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教师就应当以学生基本学情为基础,创新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学生在课堂的积极性。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都是由教师向学生讲解,学生一板一眼的进行重复练习为主,这样一来,既不能提高教学趣味性,还会使学生有厌学情绪。为此,体育教师应当关注学生对体育的学习需求,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根据田径运动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等,科学建立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学校也应当鼓励教师研究如何提高学生田径运动的兴趣,通过奖惩机制促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自主运动的习惯。教师应当了解每个学生的优势和不足之处,保证每个学生在田径运动中各有所长,比如有的学生爆发力较强,那么重点培养短跑运动项目,有的学生耐力非常好,那就进行长跑训练。教师应当时刻注意,不管何种训练方法,一定要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提高学生在田径运动中的自我效能感。另外,为了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也应该在课下和学生多聊天,多沟通,以学生朋友的角度解决学生的生活以及学习问题,提高教师个人魅力,促使每个学生都喜欢学习田径课程。
(四)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每名小学生受到生活经验、家庭背景的影响,在学习中表现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各不相同,并且在个人体质上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体育锻炼基础以及身体素质,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比如在指导学生练习跳高时,有的学生个子较小,无法跳得很高,而有的学生个子较高,经常运动,在田径运动中属于领头羊,或者有的学生看似个子较高,有一定的跳跃水平,但是其实由于身体素质较差,并不能进行高强度的训练。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可以设置不同高度的跳高训练任务,要求每个学生以标准的动作完成训练,这样一来,每个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完成训练,得到锻炼。这样的教学模式尊重的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贯彻了因材施教原则,既保证了课堂教学效果,又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在指导学生进行百100米跑训练时,教师可以设计触摸石头循环跑的游戏,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每组参赛运动员保持在自己的赛道中奔跑,当碰到石头之后迅速奔向终点,在终点和起点之间,教师也可以设置几个障碍物,学生需要跨越障碍触碰石头,再折返起点,通过这样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爆发力以及短跑速度,在游戏中,学生的积极性也会高涨,会不断提升自己,超越自己。
(五)建立科学民主的师生互动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应当重视与学生良好关系的建立。小学生的性格还在塑造期,在课上会有着很多表现,可能有一段时间非常喜欢上体育课,而另一段时间却非常抵触体育课,作为教师,不能盲目地让学生按自己的指令上课,而是应当和学生进行深入沟通,了解不愿意上课的真实原因。可能有的学生有些自卑,怕自己的动作不标准,受到别人的取笑;可能有的学生由于身体受伤,不愿意向老师说明原因。不管是何种原因,教师都应当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帮助学生及时解决问题,必要的时候,教师还可以对学生展开一对一的辅导,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自信心。另外,在校区之间进行比赛时,教师也应当重视和学生关系的建立,教师要多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参与比赛,使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比赛中。另外,良好的师生关系更有助于教师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比如跑步时摆臂如何做到位,弯道转弯应当注意什么,每一个细节动作如何进行执行,在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之上,教师的语言会如春风拂面,每个学生都愿意纠正自己的错误。再比如训练学生肺活量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挑选几名代表来挑战教师的肺活量,这样一来,不仅共同完成肺活量的训练,还有效提升了师生之间的关系。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体育教师、学校领导和家长都应当认识到田径教学的重要性,正视在田径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且站在学生的角度及时解决问题。虽然素质教育理念的推进有着很多困难,但是,每一名教育工作者都应当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在课堂上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和锻炼时间,真正促进学生爱上体育,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参考文献:
[1] 曹亮. 小学田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 新课程(小学), 2023(6).
[2] 陈克山. 浅析小学田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 青年时代, 2023(2):72-73.
[3] 何桂冰. 小学田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市桥北城小学田径课堂的经验总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