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成效融入“生物与环境”课堂教学的探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劳妙莹1 曾可钦1

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广东广州 510631

摘要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各地的空气质量、水污染防治、土壤质量等有了明显的建设成效。本文的宗旨在于探究如何将生态文明建设成效以材料、问题串等方式融入高中生物选修2“生物与环境”板块的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科学观念,实现育人价值。


关键词

生态文明,生物与环境,教学

正文


1 生态文明建设与生物学教学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作出了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战略决策,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既是落实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基于我国国情作出的战略部署。而生态文明的建设有赖于教育,教育能够让公民在意识形态与行为规范上真正意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价值,进而积极主动学习相关法律法规[1],在约束自己行为的同时也培养了生态意识。因此,新课标中核心素养目标下的社会责任提出要求,学生要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形成生态意识,参与环境保护实践。事实上,青少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2],科学的教育能有效培养青少年的生态文明意识,为维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

    生态文明建设在高中生物教学内容中集中体现在选择性必修二为“生物与环境”板块,该部分包括种群与群落、生态系统、人与环境等内容,有助于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科学观念,提高生态保护意识、绿色环保意识与践行低碳的生活方式。为了达成以上目标,教师可结合近年来我国为建设美丽中国所出台的政策、举措及成效,以具体的生态情境、第二课堂、环保节日等方式[1]实现育人目标。

2 我国近年生态文明建设及成效

自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环境修复与保护的力度逐渐加大,《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一系列文件相继出台,彰显了生态文明建设在当今时代的重要性、必要性,同时为各地生态文明建设体系建立与完善提供了参考意见。

在《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等文件中,均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指标体系,包括环境治理、环境质量、生态保护、增长质量、绿色生活以及公众满意度等六个一级指标,每个一级指标下又包含二级指标,各级指标数据来源于不同部门,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所计算出的分数将纳入该地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由国家负责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监测与评价。从国家提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方案后,依据《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等文件对各地生态文明建设进行考核。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创新力度与计划实施监督力度的加大使近几年我国生态文化建设相较于以前在空气质量、水污染防治、土壤质量以及垃圾分类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成效,社会群众生态意识也显著提高。

3 将生态文明建设成效融入课堂教学案例

3.1 群落的演替

“群落的演替”一节知识内容少,理解难度小,容易被开设为平淡的知识传授课。通过挖掘课程资源,创设学生熟悉的真实情境,追溯演替的本质机理,结合自主学习,小组调查汇报,对课堂重心、课程资源和教学目标进行优化设计,完成对“群落演替”的学习,培养进化与适应、稳态与平衡等生命观念,引起学生对生态文明和外来物种入侵的高度关注,提升其社会责任[3]

群落演替的本质是一定区域内因环境变化而引起群落有序、定向的更替。群落演替的机理是生物与环境在长期的相互作用中,随环境的改变,通过自然选择,群落的物种种类、数量和优势种等因素按一定规律和方向发生改变,直至形成顶级群落。城市公园是城市绿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功能,能够反映公园所在地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同时也是城市居民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对城市的精神文明、环境保护、社会生活起着重要作用。本章节教学着重以真实情境分析演替本质和机理。任务驱动学生调查珠江三角洲城市公园,以其熟悉的“城市公园”为真实情境,设计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对真实问题进行思考。“在你游览城市公园的十几年中,环境中植被的种类、数量是否有明显变化?”你认为在什么情况下,城市公园群落的植被种类和优势种会发生变化?教师从进化与适应观、结构与功能观等角度引领分析,使学生生成群落演替本质和机理的概念。

此外,教师激发学生辩证看问题的思维,领悟社会责任。通过展示当地城市公园十几年来的生物群落变化,让学生思考“人类对城市公园的变迁起着什么样的作用?”“人类对群落演替产生什么影响?”从荒芜的水泥地到郁郁葱葱的繁茂林区,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认识人类对演替的影响,进一步理解演替的本质和机理,领悟保护环境、保护地球的使命和社会责任。

3.2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023年4月,为了捕捉鳄雀鳝,由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专家提供技术指导,广州千江水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团队执行将中心湖湖水抽干。成年鳄雀鳝是顶级的捕食者,作为外来入侵种,其牙齿尖锐锋利,会对池内其他物种造成巨大伤害,严重影响当地的生态平衡。杜绝盲目放生,维护生态平衡是重要的生态文明观念。

延续珠江三角洲城市公园生态文明的真实情境,并结合鳄雀鳝入侵当地的真实新闻,课前布置近年来我国外来物种入侵情况的调查作业,每组汇报典型的入侵案例。贯穿式教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从鳄雀鳝捕获的新闻导入,设疑激趣,引导同学们思考盲目放生导致的结果,并给予真实数据,外来入侵物种鳄雀鳝被盲目放生后,当地生态系统稳定性遭受严重破坏,首尾呼应,讲述面对外来入侵物种应采取的措施,并且关注后续生态系统恢复的措施,渗透生态文明的观念,实现有效教学。

4 结语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相继写入党章和宪法,生态文明建设被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成为国家意志和国家发展战略,有力推动了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普通高中生物学“生物与环境”》模块属于生态学的范畴。承载着帮助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形成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和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使命,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载体[4]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即研究生态系统的WHAT、HOW、WHY以及它的效应,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与环境》共包括“种群及其动态”“群落及其演替”“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人与环境四章内容,主要涉及“探究·实践”“生物科技进展”“科学家故事”“与生物有关的职业”和“科学·技术·社会”五类课外栏目,内容、栏目的设置紧紧围绕“生物与环境”主题展开。通过该模块的学习,学生能够从科学本质的视角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生态学研究的思想方法[5]

本文提出深入挖掘教学内容,结合真实调查研究“珠江三角洲城市公园生态文明”与外来入侵种鳄雀鳝捕捞的真实新闻,调动其中蕴含生态文明思想的思政元素、拓宽蕴含生态文明理念教学内容的相关知识点,课堂教授过程中引入相关问题,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全面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紧迫性,增强学习专业知识的时代使命感、社会责任感与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王兴东,陈壮.浅淡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J].现代交际,2018,No.474(04):221-222.

[2] 姚莉,铁铮,郭一帆等.青少年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研究[J].中国生态文明,2021,No.48(06):84-85.

[3] 任智安,胡玉华.“群落的演替”一节情境教学设计[J].生物学通报,2021,56(07):21-23.

[4] 杨维国.生态文明教育在普通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的体现——以沪科教版教材“生物与环境”模块为例[J].基础教育课程,2021,No.289(01):54-59.

[5] 寇小永,窦继红,王飞.普通高中生物学新教材中生态文明教育的渗透——以人教版《生物与环境》模块为例[J].基础教育课程,2021,No.309(21):56-6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