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数学表现性评价任务的设计策略
摘要
关键词
核心素养;表现性评价;小学数学;设计策略
正文
本文系:重庆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重点无经费课题“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表现性评价的行动研究”(课题批准号:2021-23-256)研究成果。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课程方案》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注重真实情境的创设,增强学生认识真实世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推进素养导向下的小学数学表现性评价能够有效促进以上目标的达成。优质的表现性评价任务能够评测学生的表现性行为结果及过程,也能够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科学地开发优质的小学数学表现性评价任务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从素养导向下的小学数学表现性任务的内涵特点、设计流程、设计策略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数学表现性任务设计流程
• 确定并分解评价目标
表现性任务直接依托评价目标,评价目标越具体,表现性任务就更有指向性。设计任务的核心目标是发展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整个任务的设计聚焦数学核心素养的“三会”: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具体到11个关键词:数感、量感、符号意识、几何直观、空间观念、运算能力、推理意识、数据分析意识、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在设计表现性评价任务中还将回应“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而表现性评价任务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情景创设。设计时还要与《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进行结合,让素养目标——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之间具有充分的一致性。
表现性评价目标的确定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需要告诉学生评分标准,为学生自评、互评、他评提供参照。确定目标后,对进行目标分解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为表象性评价任务的设计提供清晰的评价目标,为学习质量提供判断的依据,还可以为任务的推广提供可能性。如何分解目标呢?可以采用四步分解法:找核心词——丰富或剖析核心词——形成分解图谱——详写分解指标。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万以内数的认识》为例,要掌握万以内数的认识,进行目标分解:数的读写能力——学会正确读写万以内的数字,包括个位、十位、百位和千位的数字表示;数的数量概念——理解每个数字代表的具体数量,通过物体、计数棒或其他教具进行实际操作和可视化展示;数的顺序关系——了解万以内数字的大小顺序,比较数字的大小关系,例如判断哪个数字更大或更小。通过逐步达成小目标,学生可以逐渐掌握千以内数的认识,建立起扎实的数学基础。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和练习,结合实际情境和游戏化的方式,帮助学生逐步发展数学思维和技能。
• 设计表现性评价任务
有了明确而详细的评价目标,那么就要着手设计表现性评价任务,任务设计的流程化、规范化、生活化、个性化直接影响到任务质量。首先要确定学生需要做什么,以此来思考学生要达成既定的评价目标将会有什么样的表现,这些表现与评价目标之间有什么样的逻辑推理关系。比如考察“符号意识”“抽象素养”,就要明确这些核心素养的各种表现,理清学生完成任务的表现与素养发展目标之间的必然对应关系。其次要设计任务情景。这些情景具有真实性,不是虚假的,这里场景设计服务于素养目标的发展,要注重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与学生的年龄、兴趣、爱好等进行有效衔接,同一个目标可以设计多个任务,单个的任务我们还无法准确判断学生的素养已经发展到某个水平,但是多个任务的实施,学生都能完成,就说明学生的学习确实发生了迁移。再次,撰写评价任务提示语。就是提供给学生完成任务的必要提示,从评价的目的看,提示语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完成任务,因此不能直接出示答案或者故意设计陷阱让学生出现与评价目标无关的因素。最后重点是编制评分标准,设置区分学生表现的等级。我们一般进行四级水平设定,在编制时,可以借鉴一些已有的评价标准,也可以基于经验进行编写。但任务的编写一定要合乎伦理和公平,不能出现歧视性的语言,不能出现虚假任务,针对特定的学生还有设定特定的任务,实现个性化的学习。所以设计表现性评价任务,建立任务资源库对评价学生有着重要的作用。
• 多元主体审核评价任务
任务初步形成后,要进行审核,教师、学生、家长都可以是审核任务的主体,从不同的角度对具体的任务要求、情景、导语与评价目标的一致性进行研讨,对任务的真实性、可行性,以及任务中体现的伦理和公平进行分析,这样让表现性评价任务更具有科学性。
• 推进试点运用,优化评价任务及评分规则
根据小学数学素养模型,进行城乡学校、不同年段的学生进行试用,发现不足就进行及时的调整优化,经过几轮试用之后,任务就会趋于合理。
•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数学表现性任务设计策略
• 关注学生立场,聚焦生活实际
在表现性评价任务的设计中,要特别关注学生立场,从学生的视角出发,选取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真实情景作为表现性评价任务的设计素材;要善于在生活中寻找与数学相关的知识,并进行归类,系统的梳理,形成序列;还要让学生能够借助生活经验自主探究数学知识和解决数学问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设计的任务要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的过程性。
• 注重整合关联,体现素养提升
一个表现性评价任务往往聚焦一个或者多个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因此设计中可以采用项目式开发,尽可能在一套任务中,促进学生的多个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这就要求在设计表现性任务时,要关注数学内容各部分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表现性任务与学生生活经验、实践经验之间的联系,还要关注表现性任务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等。这一切都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导向,那么开发出来的表现性评价任务自然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整合性,实施运用起来就能有效促进学生素养的不断提升。
• 体现因材施教,促进个性发展
如何为学生提供海量的具有针对性的表现性评价任务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的重要前提。比如有的学生喜欢音乐,就可以整合本年度学生的音乐学科的一些内容进行任务设计,既让学生有兴趣参与,进行学习,又润物无声地发展其核心素养。比如设计魔术的表现性评价任务就可以让学生在变与不变中找寻数学的本质,还可以探索学科整合。以不同的内容和形式打造表现性评价任务菜单,做好每一个任务菜,让学生在品尝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综上所述,素养导向下的表现性评价任务的开发对于小学数学教学、学生的发展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表现性任务的设计不仅要提供给学生满汉全席的任务资源库,更要关注任务的实施落地和不断优化,特别是发展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