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中学美术教育如何渗透德育
摘要
关键词
中学美术;核心素养;欣赏教学;文化渗透;道德教育
正文
美术是一门富有诗意和艺术感染力的学科,它可以帮助学生们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想,美术教育中渗透德育的思考与实践对学生们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学美术教学不仅仅是教授学生们如何画画,更重要的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向他们传达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在中学美术课堂中,中学美术教师承担着“立德树人”的使命,要积极地进行教育理念优化和更新,并逐渐促进教学方式的革新,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和思想品格在美术教学和德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中得到有效培养。
一、发展眼界,感受底蕴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底蕴深厚,有着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一部分,既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又丰富他们的文化底蕴,例如,在“山水画”的相关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拓展中国古代那些优秀的山水名画,比如,清代龚贤的《千岩万壑图》、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等,中学美术老师带领学生欣赏这样的传奇作品,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古代画家“一笔一划”的精妙,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知识,让学生充分了解绘画的内涵。在中学美术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还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古代,我们的文化曾一度在世界文化舞台上夺得魁首,时至今日,中国传统文化仍以其独特的魅力为世界人民所喜爱和认可。[1]然而,随着世界经济多元化发展,传统文化正面临“外来文化”的巨大冲击。今天的中学学生成长在文化多元的时代,从小就受到不同类型文化的影响,一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比如二十四节气和传统节日习俗,将传统文化融入中学美术教学中,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内容,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提高重视,培养情感
美术学科是学生认识世界、感受世界的窗口,也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德育融入其中,让学生学会通过美术作品理解生活、感受和感悟生活。为此,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关注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并通过美术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对美术课程的重视程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和生活实际开展美术教学,将德育融入到美术课程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比如在学习“色彩”知识时,首先可以给学生介绍中国传统色,如蟹壳青、铅白、蜜合色、天青色、月白色、竹青、水绿、藏蓝等等,每一个颜色名称都凝结着古人的智慧和古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古代的文人志士吟诗,作画,品茶,饮酒,下棋,总喜弄风雅,就连对颜色的称谓都富含诗意。我们不乏在书中看到什么黛色,什么天际已是鱼肚白,什么开到荼靡,荼白,现代也有“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的歌词,在传统色彩的名称之下,一切都显得更加诗情画意。然后,美术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中国传统色的和谐搭配,如橙红色和深绿色、湖蓝和银杏黄、米色和石青色、牙白和苔绿等等,中国传统的配色含蓄中带着跃动感,极其适用于服装搭配,而且每种颜色搭配都是匠心的体现,也是古代劳动人民对于自己眼中的美好的载体,而对学生来说,光看搭配就能感受到古人的风雅与智慧,更能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搭配技能,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感。[2]
三、把握创作,树立自信
在组织学生开展个性化美术创作的过程中,老师要考虑学生求胜心切的心态,多加鼓励他们,帮助他们建立信心。特别是在学生举棋不定、不知从何着手的情况下,老师要设法去理解他们的想法,并适时进行激励,帮助他们提升信心。如在“印染”课程中,我们可以介绍蓝色印花面料的艺术特征及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实物展示蓝色印花面料,让学生直观了解,且有一定的认知,接着引导学生融入到面料的制作过程中去。由于蓝色印花面料的设计具有很强的任意性,所以老师应指导学生展示个人特色,进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例如,有些同学在艺术创造方面的水平较低,没有自信去创作个性化作品。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们展示一些关于蓝印花面料的有关作品,并引导他们回想一下,在日常生活中的服装、鞋帽上有没有出现过蓝印花面料,由此提出启发性的问题:“蓝印花面料千变万化,在日常生活中,它也是百搭的,大家可以把自己画的图案和自己的设计结合起来,不用在乎自己画得好不好,因为印染后可能会展现出完全不同的效果。”在老师的激励下,同学们建立了信心,并积极地参加到活动中。在课程结束时,老师请同学们把自己做的蓝色印花作品拿出来赠送给其他同学。透过此项教学,同学们不但能了解印染和制作工艺,更能建立创作的自信心。而要想提高艺术教育的有效性,最重要的就是建立和谐的、平等的、民主的、轻松的课堂氛围,教师要尽量少用命令的口吻说话,也不能对学生的个人创作发表太多的批评意见,而要以信任的态度与他们进行交流,并在他们的创作过程中提供帮助,促使他们更加主动地进行个性化创作。
四、把握手工,体现文化
民间手工艺美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极强的民族气息,它存在于中国人民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的方方面面中,再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思想智慧和审美情趣,是中学美术教学开展德育教学的重要素材。通过学习民间工艺美术,学生可以对中华民族文化有更清晰的认识,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荣誉感和文化自信感。例如,在学完“服饰”和“纹样”相关的内容以后,因为学生在生活中看到丰富的服饰的机会很少,所以他们对服饰文化的特点和纹样的设计仍有疑问。因此,在课余活动中,根据当地的风俗习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到服饰文化馆或者博物馆进行参观,让学生有更深刻的认识。此外,剪纸也是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艺术,其中以中阳剪纸最为出名,各地区都有其独特的特色。比如,在南方,剪纸的线条优美,雕刻厚实,而在北方,则是简单、吸引人,剪影突出。在进行剪纸课程前,老师们可以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见的剪纸作品或相片剪成剪贴,放到课堂上进行教学。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与老师一同参与剪纸收集,让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得到极大地提升。并积极为学生拓展一些有名的剪纸作品,让学生在剪纸中感知文化和美,逐步树立文化自信。
五、结语
总而言之,中学美术教育是一门既注重技巧又注重素质发展的学科,它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艺术修养,同时也是一种德育教育的有效手段。中学美术教师们应加强对传统文化内容和课本的学习与应用,使其在美术教学中能发挥更好的效益,不断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促进新时期德育教学事业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蒋欢欢.浅谈中学美术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入.启迪,2021(6):35-36.
[2]付桂红.探索中学美术教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成功:上,2021(7):00034-000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