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初中地理课程思政有效策略
摘要
关键词
课程思政 初中地理 思政元素
正文
2022年11月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意见》指出构建“大思政课”体系,到2025年,中小学思政课关键地位进一步强化,建设水平全面提高,优质课程资源更加丰富,思政课教师队伍专职化专业化水平明显提升,“大思政课”体系更加完善。为此,地理教师应提炼具有地理特色的课程思政元素,并将其自然融入地理教学,使学生在学习地理课程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发挥地理课程的育人价值。
《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具有综合性、区域性等特点。地理课程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地理课程贴近生活,关注自然与社会,对培育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家国情怀、全球视野,以及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价值。地理教师应当依据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凝练地理课程所要培育的核心素养,在地理课堂上坚持以育人为本从家国情怀、全球视野等思政元素融入到课堂中。
一.融入家国情怀元素,培育爱国主义精神
“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的深深热爱,对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理想追求,对自己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它既与孝道、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乡土观念、天下为公等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联系,又超越了这些传统文化,家国情怀在人地互动中产生,其发展也离不开相应的地理环境。初中地理以中图版七年级下册第5章第二节《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的影响》为例,教学中笔者结合相关资料引导学生知道我国有特色的自然风光、文化古迹、革命纪念地和民族风情是非常有特色的地方文化,而这些地方文化是最有魅力的旅游资源,同时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展开调查本地有特色的文化,通过学生深入了解本地特色文化:
表1新兴县特色文化
自然风光景观:天露山、水源山、温泉;民间风情:“六祖诞”庙会、舞火捞、放炮;革命纪念地:蕉山烈士墓;特色美食:新兴香荔、新兴排粉、新兴凉果
通过学生充分了解本地域文化,让学生真切感受中华文化的灿烂辉煌,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培养学生传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二. 融入综合思维要素,培养科学精神
综合思维指人们综合地认识地理环境及人地关系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地理学研究对象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交织,分析地理事象时需要从多种地理要素相互联系、时空变化等角度加以认识。在“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一节课教学中,笔者从整体和局部两个区域让学生思考相关的问题。
材料一,比较我国东、西部农业差异农业类型主要分布。
东部农业类型有种植业(湿润、半湿润的平原地区)、林业(东北林区、西南林区、东南林区)、渔业(沿海地区、南方地区),西部主农业类型有畜牧业和种植业主要分布新疆,内蒙古、青海、西藏四大牧区和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绿洲。
图1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图
材料二: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我国东西部农业的布局情况;图1中甲、乙、丙、丁地区适合发展做么类型的农业?请说出你判断的依据。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如下:甲地适合发展林业,因为该地地形陡峭,水土易流失,发展林业可保持水土;乙地降水少,
但牧草生长好,适宜发展畜牧业;丙地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适宜发展种植业;丁地河湖多宜发展渔业。
在以上讨论过程中,学生对地形、气候及人类活动各要素进行综合分析,并综合考虑了地形与水土流失、对农业的影响,人类利用自然必须要遵循自然规律,初步理解了因地制宜的观念。
综合思维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动态、辩证地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树立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
三.融入国家国情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感
地理课堂上,融入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政治、经济等情况,从而激发起爱国热情。初中地理课自然资源、工业、交通都是开展国情教育的好素材,在教学中融入时政热点,通过国情教育让学生认识我国现状,增强其社会责任感。例如,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笔者放一段近期的有关西气东输、南水北调、中国的高铁等小视频,让学生体会到祖国在经济、科技等领域的强大实力,社会责任感油然而生。让学生认识社会各方面的现状,增强社会责任感。
再如,首都北京课堂思政设计:
环节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师【创设情境】出示资料:冬奥会冠军谷爱凌第一枚金牌在城区的首钢大跳台获得,想知道大跳台位置就从了解北京的地理位置开始。
设计意图,通过谷爱凌的故事引入,及夺冠视频,提出大跳台的位置从而引出北京的位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二:学习新课,情境探究,学习自然地理特征,
教师【展示情境】观看视频,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雪飞燕”在建设标准和比赛难度的上,位列世界前三位。这是我国首次建造适合冬奥会场馆,克服相当大困难才建成,冬奥场馆建设体现在我们大国实力;同时通过视频,近距离了解北京的部分地形,再读图北京市地形图,圈出北京的地形区,并深入了解北京的地形、地势特点及河流特征。
设计意图,从北京的地理位置深入学习其自然环境特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落实综合思维的核心素养。
环节二:学习新课,通过视频提出问题,学习北京的城市职能,【视频展示】冬奥会上的黑科技——让学生感受北京的科技魅力。
设计意图,感受我国高新科技的魅力,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及自豪感。
环节三:感情升华,明确概括思政目的:希望同学们能从今天开始定一个长远目标,并围绕该目标克服困难勇攀高峰。
本节课我们也感受到冬奥会场馆的气派及建造难度之大,从而说明我国经济实力增强,综合国力增加,身为华夏人感到非常自豪的事情,同学们也要学好文化知识报效国家。
国家战略、国家安全等时事新闻、社会热点充分彰显我国当代伟大建设成就,让学生认识社会各方面的现状,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融入全球视野,强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全球视野是指一个人对世界的整体认知,包括对其他国家、文化、经济、政治、环境、科技等事物的了解和认识,及对这些因素对全球产生的影响分析。在“全球化”时代,全人类命运与共,树立全球意识是时代发展的结果,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全球视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以黄土高原为例,在学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时,笔者将黄土高原治理后“山变绿,天变蓝”的视频呈现给学生,并讲述治理沙尘方面我们展开全球合作,在2002年,中日韩三国就与蒙古国合作,建立了“中日韩+蒙”沙尘暴防联控合作模式,还定期主办了“蒙古国防沙治沙技术研修班”和“蒙古国荒漠化防治培训班”,蒙古专家还到中国现象学习治沙经验。中国还为哈萨克斯坦、埃及等国提供治沙和生态修复经验。新时代的中国通过绿色理念与国际社会共谋生态文明之路,课堂上融入全球合作意识进一步感召学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担起责任。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的通知[EB/OL].(2022-12)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2301/t20230109_1038750.html?eqid=97ca45f30000458200000006642b8b76
【2】 【2】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3年
【3】杨修智.初中地理“人地协调观”素养培养策略【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6
【4】范章婷.思政教育如何融入地理课堂的探究【J】.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4期
【5】赵丽娟.浅谈思政教育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3年08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