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强化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张利

贵州省德江县共和镇曾家坝完小 邮编:565200

摘要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民族兴。小学教师承担着文化传承的重任,各学科特别是语文学科在其中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本文以语文学科课堂教学为例,找准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的契合点、融合点,发挥二者双向促进作用,为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创造了良好契机。


关键词

传统文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正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了文化自信这一核心素养,提出文化自信是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在开展学科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将课堂作为擦混成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能有效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促使课堂具备深厚文化底蕴。

注重识字教学,渗透文化意识

首先,在“双减”背景下,语文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素质,并联合其他语文教师形成一支以语文组教师为主、其他任课教师为辅的传统文化宣传队伍,引领学生,开展识字教学,以熟悉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在宣传队伍内部要求每位教师都能充分熟悉传统文化教学方法和课程模式。其次,语文教师应与学生进行心灵谈话和精神交流,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真正的优秀传统文化。汉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从低年级的学生入手,让每个人都能在课堂中感悟汉字的变化过程,通过一个个的故事体会汉字文化的魅力所在。这种识字教学不仅能够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掌握语文知识,还可以让学生在国学教育的熏陶下提升文化精神,从而真正激发出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无限热爱。以“孝顺”一词的教学为例,语文教师可以将这个词分成两个字进行重点讲解,如“孝”字,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以及对文字的学习经验猜想这个字的个性化解释。其次,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孝”字分开的动画视频,上半部分是一个“老”字的变形,而下半部分则是“子”字。再次,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对“孝”这个字的理解,很多学生纷纷举手示意。有的学生说:“上半部分是‘老人’的意思,而下半部分是‘孩子’的意思”;还有的学生说:“可以联系生活中‘小孩搀扶老人’的意思”。此时语文教师就可以在屏幕中展示“孝”字的真正内涵,即赡养家中老人、照顾自家父母。最后,教师继续将“孝”字的意思发扬光大,为学生讲述古代有关“孝顺”的实例,培养学生传承孝顺的民族精神。这种在识字教学中贯穿传统文化教育理念的方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帮助学生感受文字所带来的文化力量。

开展名著教学,弘扬国学经典

传统文化覆盖的范围很广,要想对学生展开传统文化教育,教师应在每节课中选择一个层面进行推广,选择相对通俗的突破口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名著是我国古代文学家流传下来的优秀作品,具有很大的文学探究意义,语文教师可以从名著着手,为学生渗透传统文化,帮助学生感受中华经典文学作品中的内涵,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另外,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引领学生在阅读文学名著时培养传统文化审美能力,进而提升语文学习水平。教师可以组织演讲比赛活动,在练习过程中对学生的情感以及吐字语调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感情,让学生走进文学名著,体会古代文学家身上具有的文化底蕴。例如,在学习《西游记》时,教师就可以开展“介绍西游记人物”的演讲活动。首先,教师带领学生利用课下时间收集有关《西游记》视频、图片、文字等,组织学生分工合作,收集演讲材料并找出其中重点介绍语句。其次,教师应鼓励小组之间进行资料共享,以不断完善本小组的文化资源,从而增强学生对《西游记》的了解,要求每个学生根据资料写一份简易的演讲稿。再次,教师应引导学生对“介绍西游记人物”的演讲主题做出正确赏析,共同探究在演讲中应以怎样的情感去表达。最后,教师组织学生有序开展小组演讲活动,有的学生介绍孙悟空的武艺高强和机智勇敢,全体学生就会对孙悟空这一人物形象产生深刻理解。还有的学生为大家介绍唐僧勤敏好学的美好品质,感受唐僧的诚实善良,而这些正是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最真实的感悟。

三、结合实践教学,举办文化活动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积淀而成的,在语文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文化的认同感,并以一些古代人物作为自己努力学习的榜样,无形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而一味地开展课堂教学并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力量,语文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开展一些综合性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诵读经典诗词,让学生体会古诗词中的精髓。例如,让学生通过诵读古诗词来体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真性情,了解《弟子规》中的传统道德,在“唐诗三百首”中提升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水平。其次,每当传统节日到来之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验节日的美好并了解节日中的传统习俗。例如,寒假到来时,教师可以引领学生掌握有关春节的著名诗句,如“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表达了诗人对春节的期盼之情。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为学生介绍有关春节的习俗,如耍大龙、敲大鼓、包饺子、放鞭炮等,让学生对这些传统风俗有一个细致的了解。这种实践性的传统文化渗透方式有助于学生掌握传统文化知识的内涵,对节日习俗的产生和发展有更直观的认知和感受,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结语

新课改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渗透有着重要意义,教师应努力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目标中,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校和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通过开展识字教学、名著经典导读、诗词讲解以及综合实践探究活动,推动学生感受传统文化对每个人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从而培养其传承并弘扬优秀文化的精神。

参考文献:

[1]何雪艳.小学语文教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究与实践[J].陕西教育(教学版),2023(Z1):46-47.

[2]孙丽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探索[J].启迪与智慧(上),2023(1):154-15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