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决问题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刘晓燕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第十二小学014300

摘要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改革,我国对小学教育的状况也日益关注。小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小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对小数学能力的培养,以促进小数学的发展。但是,由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给学生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所以,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们要注意对学生的数感进行培养,提升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让他们可以把所学到的东西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价值,进而提升课堂的效率。


关键词

数感;小学数学;教学

正文


要想培养小学生的数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慢慢地去体会,去构建。小学生们能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去理解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能够从真实的环境中发现一些数学问题,从而构建出数感和符号感。从小重视小学生的数感的培养,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身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在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的时候,更应该在创设的情境中,对学生的数感进行培养,在激发学生的兴趣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数感进行提高,在加强学生的体验过程中,对学生的数感进行发展,进而对小学生学习数学以及对数学进行综合应用的能力进行全面的提升。

 

一、以课堂教学为中心

小学数学课本中,虽然没有明确地给出数感的定义,但是,不同版本的课本中,都有丰富的如何突显数感的内容。比如,在对数量关系的感悟中,在教材中安排了估数、猜数、比大小等内容。比如,通过“多得多、多一些、少一些、少得多”等词语展开猜数活动。当学生能恰当地表达数量间的大小关系时,其对数量关系的认识也会逐渐提高。在计算结果估算的感悟方面,教材将估算、笔算和口算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就会逐渐体会到如何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算法,从而能灵活地解决问题。课堂是教师活动的主战场,教师是学生发展的指挥者。要用好课堂这个主阵地;数学教材是集众多教育家智慧于一身的数学教材,是培养学生数感的行动指南。作为一名教师,要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前提下,与自己的教学经验、生活实际、班级现状相结合,做到融会贯通,精心准备课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情景教学等手段,将小故事、小活动、小竞赛等内容融入到课堂中,以生动、巧妙的方式开展好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的积极性,实现“四两拨千斤”的目标,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在数学课堂上讲授生活中的实际例子

数学是从生活中汲取的,培养学生的数感必须与生活的实际相结合,只有将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的实际相结合,才能让他们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体会、内化和发展数感。《数学课程标准》把数感培养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其目的是要改变数学教育脱离生活、脱离实际的趋势,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去经历、去思考、去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数学知识是很抽象的,很多小学生对数字的表象认识不深,对数字的含义也不是很了解。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以学生的生活经历为切入点,创造出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生活环境,让学生在自己所熟知的生活环境中,体会到数学的真实含义,并在生活中建立和发展数感。

四、培养小学生的数感素质,要积极引导他们与生活相结合

要想对学生进行数感素养的培养,就是要让学生从生活中抽取并抽象出与之相对应的数,并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数,再利用这些数来解决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类问题。所以,数学教师要在培养学生数感素养的过程中,积极地指导学生与生活相结合,让生活中的现象进一步深化他们对数的理解和认知。比如,在上完《克和千克》这一课之后,老师就可以让同学们在家中用电子天平来称重物品中的一公斤和一克,这样就能从数量上感觉到克和千克的数量,加深对这两种物质的转换,从而加深对克和千克这两种物质的认识。再比如,在《认识时间》这一课之后,老师可以让同学们在家里感受一下,一秒、一分钟到底是多久,这样就能帮助同学们建立起时间观念,对时间的测量有一个很好的了解。再比如,在《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要求同学们去找一些与角有关的东西,然后去分析角之间的关系,不同的角之间的差别,这样才能让同学们对角有一个更好的了解。

五、用表达和交际培养学生的数感

数感是一种与学生性格密切相关的心理感觉。学生对与自己精神世界直接有关的事物具有特殊的敏感性,他们经常会按照自己的兴趣、习惯对数学事物进行选择并作出反应。所以,要想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就必须在教学的过程中,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有利的环境,让他们能够与教师、同桌、同组的同学进行自由、充分的交流,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共同进步。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他们在讨论的过程中,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互相借鉴,感受到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信息,让学生在交流对数的感知的时候,可以扩展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充实自己对数的认识,感受到数学的价值,进而促进数感的形成。在实践教学中,笔者带着同学们到操场上进行一次长方形花床的长度、宽度的测量,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观察结果进行了分析。在课堂上的沟通中,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测度方式。有些同学直接用卷尺测量;有些同学首先测量一块砖头的长度,然后计算出每一块砖头所含的砖头的数量,然后将每一块砖头的长度与砖头的数量相乘,就是长宽长;有些同学先测量1米的绳索长度,然后再测量1米的长度;另一些同学采用了步行测试法。在交流中,大家将自己的想法与他人分享,也体会他人是如何想的,如何做的,从不同角度感知了一定的长度,发展了距离感,也增强了数感。

六、从实际生活中体会数感

学生思维的早期发育均以动作为起点,如果不能把动作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就很难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一定要积极地带领学生通过实践来系统地学习数学知识,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乐趣性。

比如,在我们进行“重量的初步认识时”,我们可以设计一些与现实相关的课堂实践活动:(1)称量,让学生动手称量苹果的质量(1千克),牛奶(250 g,四瓶),饼干(500 g,两袋)。(2)观察,让学生观察有多少个苹果,多少瓶一公斤的牛奶,多少袋一公斤的饼干(3)感觉,通过称重和观察,让学生自己感觉一公斤的实际重量。(4)延伸,老师让学生准备好实验仪器,要求学生在没有测量仪器的情况下,用手去感觉哪一种是1公斤。通过这种活动,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存在,体验到了1公斤的实际重量,这对学生今后的生活也会有很大的帮助,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结语:数感的培养是一项循序渐进的过程。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数感的最佳时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与生活实际以及相关的实践操作活动相结合,通过估算来强化学生对数的感知,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不断地内化立体的数感认知结构,让学生亲身体会到数的含义,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不断地培养学生的数感。

 

参考文献:

[1]陈秀娟. 小学高年级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策略初探[J]. 教师,2019(33):74-75.

[2]杭世均. 小学高年级学生数感特点及差异性研究[J]. 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42):218-219.

[3]张汝贤.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培养策略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37(04):219-22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