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视角下社会工作关于农村养老问题的探究
摘要
关键词
农村养老、优势视角、老年社会工作
正文
据人口“七普”的数据显示,我国当前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程度明显高于城镇,2020年底,城镇的老龄化程度为15.8%,而农村为23.8%,可见当前农村的老龄化程度比城镇高出8个百分点。据预测,中国老龄人口及老龄化程度,2030年将进入超老龄社会,2050年左右将到达峰值。这固然与现阶段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程度不高有很大关系,这种市民化程度不高的农业人口转移将在相当长时间内持续下去,也就意味着农村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将比人口城镇的增长速度更快。因此,如何应对农村人口的老龄化问题,就成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进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与老龄化息息相关的便是“养老”问题,这是当前社会中的热门议题。
早在1982—1983年间,堪萨斯大学社会福利工作学院的拉普教授团队就提出了“成功的人是善于开发和利用自身潜力和资源的人”这一假设[1]。老年人与其他任何群体一样存在着希望、能力、机会、资源和能力(Dennis Saleebey,2015)[2]。有学者以优势视角的理论角度出发,分析了互助养老的优势,从优势视角“成员资格”、“增权”、“对话与合作”几个概念方向给予了优势能力发挥的建议(唐薇,2015)[3]。还有学者在该理论下提出,从社区和老年人个人层面发现优势,其次增权、成员资格及沟通与合作的方式使用优势,最后评估发现优势及使用优势过程的效果,使优势和资源可持续发展(陈莹,2014)[4]。
1优势视角理论梳理
1.1优势视角理论的缘起
韦克等人指出,疾病和健康是我们常见的两分法,我们常会关注疾病而忽视健康,优势视角的出现与发展,否定了精神病理学作为公民、道德和医学绝对命令的傲慢统治[5]。优势视角的提出是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范式的革命性转变,这一结论目前已成为学界共识。
优势视角的相关研究相对于增强权能理论更具争论性。首先,关于优势视角的理论起源和提出者,当下研究并没有给一个出统一的论断。童敏认为,1982年堪萨斯大学社会工作福利学院拉普教授及其团队针对精神病患者提出的病例管理模型开启了优势视角理论的研究与发展[6]。何雪松认为,1989年韦克等人发表的《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优势视角》一文是优势视角理论的起源[7]。关于优势视角的起源,目前仍存在争议,但这不影响在社会工作理论和社会工作实务中的运用。
1.2 优势视角介入农村养老的优势
中国目前已建立起“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服务制度。但当前阶段居家养老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养老基础设施、资源、专业人员等无法有效地进行整合、居家养老服务相关产业尚未形成完善的产业规模、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低效,无法完全解决养老服务过程中的所遇到的问题。传统的养老观念中,老年人因为年龄和身体的因素限制,无法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与社会脱轨,被视为一种消极的角色,忽略了老年群体在心理、生理、社会层面的需要个别化。优势视角理论在实务中的原则:任何个人、家庭、团体、社区都有其有其特有的优势;所有的环境都充满了资源;在创伤、疾病、虐待中看到希望和转变的种子等基本假设。从根本上摆脱了传统观念对老年人的标签化定义,以一种平等、尊重、接纳的视角去看待有养老需求的老年人。运用优势视角理论对农村养老服务进行社会工作专业参与,探索符合农村养老发展的服务新模式,为形成农村有效的养老服务模式提供理论的依据和专业的实务方法。
2农村养老当前面临的主要困境
2.1健康意识与医疗卫生的缺失
在农村特别是高龄老人,常常会面对长期吃药或看病不便的问题。当前医疗卫生条件已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提升,就医方面有政策兜底和大病补助等保障,但无法满足农村老人看病就医的个别性需求。在农村多数老年人会认为一些小的疾病没必要、乱花钱,缺乏健康意识,无法形成良好的健康生活习惯及饮食习惯,关于老年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健康生活意识、调节负面情绪等方面的知识也十分缺乏。老人们缺乏主动维持健康和预防疾病的态度,只有等患病了,身体感到无法承受的病痛,才会选择看病吃药治疗,部分老人甚至处于排斥衰老状态,不能正确的认识到生理年龄衰老为生理和心理带来的影响和变化,从而采取消极态度的方式度过晚年生活。其次,每个村落都有卫生室,但只能对日常所遇到的感冒发热就行治疗。农村由于医疗基础设施的限制,农村老人不具备每年进行体检的外在条件,从而老年人并不能做到每年的基本健康情况的体检,这也是导致身体状况受疾病影响恶化程度的一个关键因素。
2.2生活照顾的不足
当前农村留守老人数量庞大,他们可能劳动力弱化、丧失劳动能力或者不能自理,子女未在身边,只能依靠自身或者老伴儿的照顾。长久以来,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中呈现城市优先、乡村服从于城市的城乡二元发展状态,各种乡村资源快速向城市集中,致使农村基础设施、社会福利事业和基础的公共服务等方面发展相对缓慢且滞后,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风险能力相对较弱。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职能在农村养老保障服务供给中不断变迁,表现为三个阶段,即缺位阶段、有限归位阶段、基本归位阶段,在不同阶段政府目标与责任政策展现出不同的特征[8]。近些年来,政府责任基本归位,农村的养老服务供给体系主体逐渐多元化,但仍然不够完善。虽然党和政府发布了一系列相关的农村养老政策和措施,但是城乡公共资源的配置不均衡,城市社区养老设施比例占社区的72.5%,而农村仅仅只有6.5%,不到城市的十分之一[9]。当前农村养老市场化服务,还存在机构服务质量低且数量少的问题。
2.3心理慰藉情感支持网络的缺失
当前农村较多为空巢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长期性子女不在身边,尤其是这些留守老人的生活普遍更为枯燥。没有社会参与活动,缺乏休闲娱乐场所和娱乐活动项目,其内心相对会更容易产生孤寂感。在农村传统的居家养老服务,以满足老年人的基本需求为主,即解决温饱问题为主。而对专业性要求较高的心理情感慰藉服务的供给明显不足,当然也有老人不愿意参加活动或因行动不便而没有参与意愿,也不与他人沟通。这些不同的因素,都影响着老年人心理慰藉的需求和情感支持的需求,同时也会影响到社工服务项目的计划和实施。仅仅依靠社会工作者群体的力量,去完全改变当前的现状是远远不够的,力量太过单薄。只有根据老年人所处环境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来确定具体的项目计划,积极挖掘老年人群体所处环境中的的资源和优势,才能使得项目计划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3优势视角下社会工作专业对当前养老问题的探究
3.1提升健康知识宣传和医疗系统的介入
针对老年人健康知识的不足,社工可通过相关医疗专家开展定期的线下或者线上的相关讲座学习,普及健康知识和卫生常识,为农村老年人打开获取外界信息的渠道,积极发挥老年人的学习能力,提升参与感和自身健康的掌控感。让老年人能够掌握一些日常所需的疾病预防、康复保健等医疗相关知识。社工还可与老年人所在的村委会、商家合作、志愿者团队,建立一些奖励机制,以学习参与积极程度来对老年人进行奖励,激发老年人内在的力量。能够更好的鼓励到老年人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关于医疗卫生的缺失,社工要始终注重多方的参与,可以与当地村委会、乡村卫生室、城乡卫生院建立起联系,积极引导当地医疗卫生系统对当前这一现状的关注,为老年人提供定期基本体检。在项目中充分发挥社工的资源链接者的角色,帮助老年人动员、引入了正式的和非正式的的医疗资源,积极促进老年人的健康可行能力建设,社工在服务活动开展中也应该表现出了相对应的专业水平,以保证服务的质量。
3.2发掘老年群体自身行动力和多方参与
在针对老年生活照顾不足的问题中,我认为要从老年人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两个方面着手。首先,积极动员身体健康的老人,有所行动,满足当前基础生活条件中的需求;唤醒老年群体发生改变的内在力量,改变一部分老人“等靠要”的思想,以提升养老生活质量;在所在村落成立老年协会,积极挖掘老年骨干,形成老年群体内部互助模式,社工要积极促进互助模式可持续性发展;社工需要积极链接当地政府和志愿者团队等资源,对老年群体进行定期的探望和帮扶;针对身体状况不理想的老人,社工可以采用个案工作方法对其进行帮扶,以家庭成员为核心寻求更多的帮助和照顾。呼吁当地乡镇政府成立公立养老院,根据真实情况,让有需求的老人在养老院得到全面的照顾。在乡村养老过程中,更要以平等和尊重的视角去相信老年群体的能力,帮助他们挖掘自身的能力和价值。有学者认为农村的老年自组织能振兴组织,推动基层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重要的治理资源(黄思,2021)[10]。老年协会的成立,可以为老年人参与自组织的成员提供平台,能够帮助他们充分发挥晚年生活的价值。
3.3积极应对老年人情感支持需求
在介入养老服务过程中,我们通常会容易忽视老年群体自身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基与个人相关的非正式资源虽然琐碎、非专业,甚至不易被发挥功能,但是其具有可接近性和易接受性的特点,因此,相对于老年人而言是有待开发的一部分资源。非正式资源是指朋辈、邻里、血缘关系直接提供的情感支持。在农村“远亲不如近邻”仍是乡村养老中存在的优势,这是与城市完全不同的一点。在服务过程中,充分去了解每一位老人的心理和身体情况,进行专门沟通,充分发掘每一位老人的能力,划分功能小组,发挥老年协会的功能。社工以使能者、倡导者、组织宣传者等身份,挖掘有能力的老年人,成为老年协会的骨干成员。社工可以联络村委会,与老年协会一起,为老年人提供休闲娱乐场所,定期举行一些娱乐活动。电子产品的普及也很大程度的拉近了人们之间的沟通,教他们使用电子产品,增加与子女的沟通。社会工作者工可以利用专业方法和知识,挖掘老年人的优势和资源,使其积极参与活动,展现经验、智慧,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老年人心理慰藉和情感支持的需求。
4总结
社会工作者介入养老服务,要善于使用优势眼光,去充分发掘和运用老年个体、老年群体的优势和资源,但是每个群体的资源和优势都是有限的,也要注重服务过程中对非正式资源的挖掘,要充分发挥正式资源的功能。在当前中国面对老龄化社会不可逆的现实之下,实现培育农村养老新格局,社会工作中的优势视角理论不仅具备理论上的高度合拍,而且也具备现实层面实务过程中的可操作性。从事养老服务行业的社会工作者数量较少,培养社会工作者的增长的速度与市场的需求量无法匹配,甚至相差过大。政府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制定相关政策与保障,积极呼吁大众对老年群体的关注度。为养老行业招收人才,设置合理的晋升机制,以吸引更多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积极加入到养老服务行业。城乡之间养老资源配置不均衡,而城乡不同的养老体系,致使农村老年人的很多需求无法像城市老年人一样得到解决,限制了农村老年人可行能力和养老服务水平与质量的提升。因此,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养老体系已经迫在眉睫,政府的参与和政策上的支持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RAPPCA,CHAMBERLAIN R.Case Management Services for the Chronically Mentally Ill.[J].Social
Work,1985,30(5):417-422.
[2]Dennis Saleebey 著;杜立婕,袁园译.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新模式[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12.
[3]唐薇.优势视角下城市社区互助养老模式分析[J].现代商业, 2015(21): 259-260
[4]陈莹.优势视角下“老年互助”居家养老模式探析[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8(03):18-22.
[5]WEICK A,RAPPC,SULLIVAN W P, KISTHARDT W. A strengths perspective for social work practice[J]. Social Work,1989,34(4):350-354.
[6]童敏.从问题视角到问题解决视角——社会工作优势视角再审视[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1-7.
[7]何雪松.社会工作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227
[8]阳旭东,王德文.从缺位到归位——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养老保障与政府责任的再思考[J].学术界,2019(1):101-108.
[9]刘智勇,贾先文.传统与现代融合:农村养老社区化模式研究[J].江淮论坛,2019(3):72-77.
[10]黄思.社会治理视域下的农村老年组织:治理资源与参与机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8(06):74-79.
作者简介:杨柳 :1997 05 24 女 汉族 河南郑州 硕士在读 社会工作 北京建筑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