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低年段传统文化与语文学科融合的实践策略
摘要
关键词
传统文化、小学语文、融合
正文
一、核心素养下低年段传统文化与语文学科融合的内容分析
(一)根据学生认知规律,选材以品德涵养为先
低年段的孩子,是在故事中明白道理的。我们精选蕴含美好品德、习惯的故事、书籍,让孩子在故事中吸收营养。比如一开学,我们就给孩子讲了民间流传的《围着饼也被饿死的懒孩子》,然后学习《自立歌》:“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让孩子在故事和朗朗的歌谣中明白:“我长大啦,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啦!”孩子们在整理教室或个人内务的时候,边干活边唱《自立歌》,自立和劳动的意识和习惯就培养起来了。
到第二学期,我们精选了由邓康延先生的《民国老课本》系列书籍,这套书籍按启蒙、常识、歌谣、修身、故事、童趣六大类,内容简单、字数少、字体大,整本书以最早的黑白图书形式编排,图文并茂,民国版本与现代版本同时呈现,不管是识字角度、美学角度还是思想熏陶,都很适合低年段学生启蒙阅读。我们以最贴近学生生活的《童趣》为范本,带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
(二)结合课本教材内容,将传统文化进行有机融入
我们结合教材内容,根据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学科的内在联系,结合具体的主题、单元、模块等,融入相应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1]。如一年级上册教材第一单元识字是一象形文字为主,我们进行了象形字识字大赛;根据《对韵歌》《古对今》的特点,利用节奏明快的乐读、歌唱、吟诵、舞蹈等形式,背诵和表演《声律启蒙》,萌娃在快乐的声韵和律动中感受到经典之美。在期末素养测评的时候,我们进行数九歌的游戏实践活动;在二年级,我们进行常见的成语故事、神话故事、寓言故事的初步阅读。同时,随着部编版古诗的增多,我们在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始,以《小学生必背古诗》为基础,对整个小学的古诗做了精选,阶梯式进行朗读和背诵。
(三)结合传统节日和时令节气,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时令节气、称谓礼仪、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等是中华传统社会形成的且构成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基本知识,也是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礼节。
低年段能接受哪些内容呢?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音频、视频、图文形式进行学习。过节了,课堂上,和学生一起学习和节日有关的故事;课后,了解家里过节在做什么,并和家人一起准备过节所需。比如春节,了解“年”这个怪兽;元宵节和中秋节,做花灯猜灯谜;冬至,讲吃饺子和汤圆的来历;端午节,听听屈原的爱国故事……和家人一起贴对联守岁、包饺子、包粽子等等,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共鸣和热爱。
二、核心素养下低年段传统文化与语文学科融合的策略
结合课标要求和低年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学校、家庭的实际情况,我们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出发点,围绕积累与梳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各方面,多形式开展传统文化活动[2]。
(一)校内外时间巧结合
首先要坚持课前5分钟古诗词诵读。语文课,从课前开始,就必须书声朗朗。从预备铃声开始朗读古诗。我们以《小学生必背古诗》为基础,每周五首,周一至周五课前读,周末复习。先读简单的五言古诗,5分钟能读1-2遍。到下一周,先对上一周的进行复习,再诵读当周五首。复习旧诗,学新诗,一直滚动。这样一个学年下来,基本把整个小学生必背古诗滚读了一遍。即使不能背,学生也非常熟悉了。二年级学生的识字能力有所提高,在朗读古诗的基础上,开展课前故事汇。每天一位同学进行课前故事(成语、寓言、民间故事,神话等等)分享,点评,既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又分享了很多小故事。
(二)充分利用好家庭时间
“双减”政策以来,学生课余时间增多,结合学科学习,充分指导家长利用好课余时间十分必要,利用晚上进行听、说、读的训练,根据小朋友爱表现的特点,布置如讲故事、听广播、吟诵古诗等家庭作业;周末、寒暑假这样的大单元实践,可以进行传统文化学习实践活动。以讲故事为例,学生的课前故事会,有家长评价一项,孩子晚上先将故事讲给家人听,由家人评价,并发给老师审核,过关后再去学校讲给老师和同学听,由老师和同学评价。将家长、学生、老师三方评价作为本次讲故事的综合评价,这样,既充分利用了课前、课余时间,又对家庭活动时间有了有效的指导,无形中也促进一些“甩手家长”对孩子的关注。
(三)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学习
首先,在古诗词的学习上要以课内教材为基础,用吟诵的方式带学生学习古诗,并辅以手势舞,最受学生欢迎。其次,在整本书阅读上可以采用亲子共读的方式,一起讲故事、读古诗。并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带动学生[3]。
根据学生喜欢听睡前故事的特点,我成立了“萌言萌语”播音专栏,利用“萌芽习惯”小程序,由班级的“优秀的小老师”给全班同学讲故事,读古诗。比如在学习民国老课本《童趣》,我制作了第一期“萌言萌语话童趣”——共读《童趣》栏目,具体是这样安排的:
在古诗的学习上,刚入学时,老师一边领读,一边培训学生。一周后,几个识字较多,敢于表现的学生便成为小老师,通过老师培训过关后,每天课前带读,开始由学生逐字逐句带读,熟悉了就自行组织全班朗读。学生整体对古诗很熟悉后,一年级暑假,在共读完《童趣》后,我顺势做了第二期“萌言萌语话诗词”——共读《小学生必背古诗》栏目,利用优秀的孩子带动全班孩子读(听)古诗。先由5位对古诗词掌握比较好的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古诗,再由老师和父母推荐的古诗词材料,让学生阅读后根据自己对古诗的了解,用儿童的语言讲解古诗,并吟诵,每天推到班群,给全班同学听。
(四)参与层面上:人人参与,人人都是创作者
一二年级,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期,也是亲子陪伴的最美时期。家校一体,才能让教育发挥最大功效。我们不管是书籍阅读还是实践活动,都会了解家庭情况,结合家情、班情、学情开展[4]。以传统节日、节气、习俗为切入点,以周末活动为阵地,让亲子活动成为学习的有效延伸。比如疫情期间,封闭在家,我们开展过“我和家人一起讲故事”“家庭元宵喜乐汇”“我们的传统美食”等传统文化浓郁的家庭活动;疫情开放后,我们开展过“三月,我们去踏青”“重阳节,登高去”“秋高气爽放风筝”等活动,学生们用文字、图片、视频的方式记录活动过程和活动收获,不仅学习到了知识文化,更丰富了家庭活动,增进了亲子情感,因此深受家长和学生喜欢。
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作为精神层面的宝贵财富,与其相关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以及核心素养的发展都具有积极作用。一方面教师要结合语文学科和学生身心特点在浩瀚的传统文化经典中精选内容;另一方面,要因时因地,巧用时间,方式灵活,家校结合,方能让学生学得有情有趣,提升语文核心素养能力,真正达到热爱传统文化的目的[5]。
参考文献:
[1] 李光明.小学语文课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点滴思考[J].人民教育, 2021(18):80-80.
[2] 谭静.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J].明日, 2021(23):1.
[3] 曹艳艳.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中的渗透[J].天津教育, 2022(12):110-112.
[4] 沈慧君.浅谈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 2021.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1.01.002.
[5] 邱春荣.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探讨[J].新教育(海南), 2022(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