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信息化能力校本培训的实践探索
摘要
关键词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策略
正文
引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也是愈发广泛,越来越多的教师也探索出一些信息化应用方式,让语文教学百花齐放,这在有效提升小学语文实际教学成效、增强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暴露出了部分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信息技术素养还存在诸多不足,亟待进行优化改进。现就对小学语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优化提升策略进行探讨,供相关人员参考。
一、一校一案,精制规划
学校制定的“一划两案”要有实招,做到五有:“有目标,有内容,有组织,有方式,有模式”。学校要以教师队伍实际情况为依据,合理地研修主题及内容,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构建起能够适应不同年龄、不同能力基础需求的教研方案,保证做到一校一案。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第一阶段先自学相关知识,骨干教师引领再培训研读《测评规范》;接着定目标,选定微能力点;之后选课程,确定至少 3 个微能力点课程研习。第二阶段是“线下学 + 线上学 + 教研跟”。收集、整理、研讨与网络研修相关的文本、视频等内容。教研组内总结交流,提炼经验做法,打磨学员成果,通过对比,提取他人经验做法,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与实施。第三阶段为成果展示,网上研讨录像、教学观摩、赛课等。每个教研组推荐至少2 位优秀教师进行示范课展示,其他教师参加观课议课活动。根据学校不同年龄层教师的信息化掌握情况,将全校教师分成老中青三个层次,35 周岁以下为青年教师,35 ~ 45 周岁为中年教师,45 周岁以上为老年教师。青年教师能熟练运用课件、视频、微课、希沃白板等多媒体制作技术;能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能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活动设计。中年教师初步掌握简易多媒体教学工具;能制作 PPT、操作希沃白板等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可利用信息技术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调整,同时可反思教学中的不足,以促使自身能力发展。老年教师初步掌握简易多媒体教学工具;能制作 PPT、操作希沃白板等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学校还要求老年教师能主动和中青年教师结对子,传授经验和方法,帮助中青年教师重新打磨课堂流程,应用信息化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二、聚焦能力,精准施测
以信息技术为辅助手段,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将课堂教学从“重知识”向“重能力”培养转变,真正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升。学校还积极组织全校师生参加体现微能力点应用的各级各类比赛活动。如:教育部组织的第十四届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福州市师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闽侯县智慧课堂教学大赛等,均获得不错的成绩。以赛促用,让教师把微能力点应用渗透到日常开课、评课中,在评价体系中增加微能力点考评项,较大程度地提高了教师信息化技术应用的素养。同时,学校还将微能力点的学习与“双减”工作相融合起来。通过学校新建的常态化作业监测平台,串联起学校、教师、家长等作业管理者的职能,直击“双减”难点,从作业量化审核大数据以及作业测评质量分析大数据管理,检测分析学生作业情况,确保各项作业管理要求落地生根。教师还依据个人研修任务,积极探索助力作业量化管理和质量提升的小工具、小软件,如 XX 老师,充分利用钉钉软件作业模块的后台数据,精准掌握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长及完成作业的质量,以此促进自己作业设计技能的提升等。
三、“三位一体”,精研培训
一是集中研修。邀请省市专家团队的专家走进学校,让教师清晰明白提升工程 2.0 到底要提升什么。专家还结合各种类型的互动教学软件,让教师身临其境地体验技术在课堂中应用的目的与作用,有效帮助我们从 1.0走向 2.0,从“教师中心”走向“学生中心”,从简单应用走向融合创新。
二是远程研修。远程研修可以打破传统会议研修方式,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来拓展研修的时间和空间,以充分发挥研修价值,提升研修结合能力。具体实践中,根据教师所选微能力点,结合县 2.0 研修平台提供的线上 25 学时的课程资源,展开相应研修学习,在保证学习时长的基础上,尽量学习更多内容。另外,校本资源库也不断更新充实,可利用学校录播室系统对教师的板书、课件、授课情况等进行录制存储,在保留教学资源的同时,为教师进行自我反思学习提供可能,让教师通过录课进行自我反思总结,逐步完善教学活动,提升教学能力。
三是校本研修。线下校本研修共20 课时,研修活动设计以选取的能力点为基础,以听评课为主要研究对象,具体研修内容应包括靶向学习、经验分享、主题研讨、资源共享、成果展示等环节。利用各学科的工作坊,开展课堂实践,边实践边学习。学科工作坊可以定期开展集体备课、主题研修活动,将所学技术应用到日常教学实践之中,并由全体组员共同听课、磨课。同时各工作坊按照“做中学”要求,探索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融合的方法,通过不断地打破、反思,形成课例,并进行组内展示。此外,学校为教师搭建平台,在全校范围内展示、交流优秀课例。通过各教研组的不断打磨、优化,逐渐构建起新的课堂生态,同时促进全体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及素养提升。
四、精确考评、凝练成果
校考,这是对于教师的考核任务,也是评估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重要手段,持续观测并促进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考核的方式是教师自评组内互评,组内互评团队测评,引导教师利用考核结果从技术学习转向问题学习。应用考核是通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来助力学校教学创新以评促学,以评促用,以评促发展。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应积极挖掘本区域内信息技术的跨学科融合教学经验,并打造专门的示范案例、构建本区域内跨学科融合教学能力提升的优秀培训资源。采用“以培训带应用、以观摩带应用、以课题带应用、以竞赛带应用”的方式,引导教师主动应用信息技术。适时组织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优质课评选、教学技能展示、优秀案例征集(信息技术创新案例评选、智慧教育创意课例展示、深度学习示范课例等)活动,为教师展示创意、创新和示范能力搭建平台,充分挖掘、推广应用成果,促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主动应用信息技术,形成良好应用氛围。
结论:随着信息化教育的发展,技术和教学的深度融合,已经成为传统教学模式改革的催化剂,当下,教育信息化也令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成为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小学语文教学整体上信息技术的开展频率和管理频率较低,且需要专业的硬件设备支持,整体上信息技术的应用效能一般,为了提升教育教学价值,有必要从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方面着手,提升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鼓励教师多采用多媒体技术参与教学,让课堂教学更加现代化、生动化。
参考文献:
[1]石燕鸣. 小学语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渠道[J]. 知识窗(教师版),2021,(12):69.
[2]才让拉毛. 基于信息化背景下提升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的策略探究[J]. 知识文库,2021,(14):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