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问题视域的小学数学课程探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胡小燕

江西省上饶市万年县上坊中心小学335500

摘要

在小学进行数学教育,并不只是为了让学生能达成应试目标,更重要的还是为了让学生们能够熟练地运用所学到的理论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问题贯穿于数学学科的整个过程,它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条主要线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仔细研究教材,了解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索。据此,笔者通过对“核心问题”的内涵和特点进行论述,对“核心问题”引导下的小学数学课堂建设的重要性进行了剖析,并通过实例探讨了“问题导向”的教育对策。


关键词

核心问题;小学数学;关键要素;问题引领

正文

前言

对于小学教育来说,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课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问题来培养探究感,使学生能够思考、讨论、探究问题,从而使问题得到解答和提高。所以,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中的核心问题,让学生主动地去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探究能力,从而建立起一个有效的数学教学体系。

一、核心问题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所谓的核心问题”是针对讲授的主题,提出一个能够快速地集中学生思考和集中精力的问题,从而提高授课的效果。核心问题引领的课堂有别于传统的“知识灌输”教学,它以问题为中心,通过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学内容、知识背景等因素相联系,通过设置特定的问题情景,或设置相应的问题,引发学生之间的认知“冲突”。然后,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思考、交流和讨论,在交流和探究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建构,推动思维和能力的发展,从而真正实现学科素养下的教学目标。根据问题导向教学的概念,在问题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遵守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一是建构性特征,核心问题是一个关于特定知识的客观问题,它的思维是一个特定的思维的逻辑思维,它可以与周围的事物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实现对事物的认识所以,在解决问题的核心问题时,要坚持主动构建的基本原理。

二是情境性特征,核心问题的情境性特点一般包括两个层面,前者是被提出来的核心问题属于一些特定实际的情况,是问题自身的自然属性外部环境另一种情况是一种认知层次,即一种认识上的矛盾这是一个需要反复考虑才能完成的问题。在此情况下学生们可以更积极地思考,从而提高整个班级的学习效果。总之,外在环境能够为内在环境注入推动力,内在环境则是其主导地位的重要体现。

三是开放性特征小学高年级的综合运用题通常是开放的,对于内在问题的探究有很多的前提和必要的调整,其方法多种多样,最终的效果也各不相同。所以,在设计核心问题的时候,必须要有一个开放的结构,让学生们在这个问题的引导下,学会自己的基本技能,感受自己在解决问题时思维的变化,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二、核心问题引领下构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意义

由于受到应试观念的制约,许多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堂的时候,常常把注意力集中在内容上,把内容讲清楚,讲明白,忽视了传授知识的方法。通过核心问题激发学生们的思想,则可使学生能够运用现有的知识来进行问题的反思与解答,从而实现自我实操能力的提升。数学问题的求解其实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一种途径。可见,在科学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指导下,学生的学习品质和学习水平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三、核心问题引领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1聚焦核心知识,生成核心问题

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最重要的是要掌握重点,突破难点。简单来说,就是要把基础的东西都学好。核心知识与“基本问题”、“中心问题”的“核心问题”密不可分。其核心问题具有较强的思考性和较强的数学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一个核心的数学问题:第一,它是一个数学问题;问题是数学教学活动的主要载体,它对数学教学活动的推进起着重要作用。在数学课堂上的许多问题中,数学核心问题占有独特的位置,它以核心知识为基础,以学生已经获得的经验为基础,可以深入到数学学科的本质,指导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都有帮助。数学核心问题,指的是学生展开数学思考的动力,它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大纲,可以让学生的数学学习集中在核心知识上,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针对学习的重难点,精准发力。

如果将一节数学课比作一个人,那就是这个人的心,而从这个人身上衍生出的问题,则是这个人的血肉。在每个数学知识体系中,在每个数学学习单元中,在每个数学课件中,都存在着一个数学核心问题。通常,每个课时所涉及的主要问题都是单一的;在特定的环境中,可以出现一些关键的问题。

设计数学核心问题,通常是在数学知识的重难点处、关联处,在数学学习的断层处、盲点处、疑点处等。哈尔莫斯是一位著名的数学家,他提出了“问题是数学之心”的观点,波普尔也曾说过:“科学和知识的发展总是从问题开始”,而核心问题则更能凸显出问题的威力和重要性。一般而言,这些核心题目都是直指知识点,直接击中了学生的认知要害。其中,核心问题常常是衍生出众多“子问题”的“母问题”。因此,一些专家提出:问题的中心是一只会生蛋的母鸡。而这些核心问题,更是决定了学生们在数学上的走向。

例如,在“圆柱的体积”设计三个问题:如何求出圆柱的体积?为什么圆柱体积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计算?通过对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能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这三个问题可以充分地激发和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有的同学提出,把一个圆筒放入一个装满了水的罐子里,然后用这个罐子来测量它的溢水量;有的同学提出,先用粘土做一个圆筒,再用粘土把它做成一个矩形的立方体(同学们的观点类似于铸造);有的同学提出,可以模拟圆形到矩形的转换,也可以模拟圆柱到矩形的转换。因为核心问题集中在数学核心知识上,所以可以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让他们在知识的结合点上进行多种猜测。

学生从问题开始学数学。在解决问题时,应注重解决问题,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如果说,核心知识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灵魂,那么,核心问题就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线和脉络,它应该贯穿学生学习数学的整个过程。以核心知识为中心,以核心问题为中心,可以使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在不知不觉中产生。

2创设问题情境,启发思考兴趣

数学是一门以各种符号、图形及数字所组成的学科,其逻辑性、抽象性较强,而核心问题的引导下,教师可以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创造出一个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能够根据问题的情境来进行讨论,从而形成一个新的知识结构。

例如,在负数的初步认识,要求同学们学会0和负的含义,理解正、负的表示方式,理解0的非正或负。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依据教材的具体情况和学习者的认识特征,为其创造问题情景。比如小明、小红每个人都拿出20块来超市购买一些东西,小红5块买了钢笔,小明花25快买了一个作业本和一个球,还有5块是从小红那里拿来的,小明和小红各自多少钱?通过微课,让学员们对这种情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虽然很容易,但也能让人联想到“负”。经过学生们的思考最终得出:红还剩15块钱,小明借用了5块钱,因此小明不但没剩下,还“负”5块。这时教师就会有一个核心问题,那就是,我们要怎么用数字来表示我们的欠款?利用这一新的学习内容,创设核心问题,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数学教育的水平。

3融入小组合作,实现问题探究

小学数学课程中,教师所提问题的关键在于根据学生的学习特征和所教授的课程内容。在教学中,学生通过对所学内容的不断反思和探索来获得解答,从而实现自我提升。根据学生不同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将团队协作的方法引入到教学中,并指导学生进行探索。

例如,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这一部分,本节的重点在于,依据现实状况,绘出统计表,然后以此为依据,绘出条形统计图并掌握其整体的统计流程。根据本节教学的具体情况,教师可以让同学们自行制作统计表条形统计图,可提出相应问题:班里要进行舞蹈竞赛,要确保演出能顺利进行,必须要采购一件衣服,身高139cm以下为S码,140-149cmM码,150cm及以上为XL码,你怎么能确定要买几件不同的衣服?其实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要先弄清楚班里参赛同学们的身高,然后把学生的身高和衣服的数量进行比对,再把学生的数据做成统计表及条形统计图。在学习的同时,通过实际操练和思维转变,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把握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要点。

4结合生活实际,强化实践操作

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然而,传统小学数学教学往往囿于应试思想照本宣科的理论灌输导致许多小学难以将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切实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诸如方程、函数等知识,学生只能在试卷上予以作答,而非生活中予以运。在此背景下,学生对数学的固有印象和认识会降低,从而导致学习的质量降低,从而使他们不能真正地了解到数学的实用性。数学是一门以科学方式揭示自然法则的科学,比如家电工程、市场调查、气象预测、环境科学等,都需要数学知识的运用。因此,要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教师应运用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的方法,以提高他们的数学经验,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学的方法。

如,教师在讲解矩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几何图形时,可“地板装修”这一生活事件进行代入。因为在日常的装修中,地砖是一种很普遍的装饰材料,所以家家户户都会用到地砖,不同的地砖形状、大小等都会有差异,那么如何决定其排序采用什么形状的地板砖进行搭配才能保证既美观又不留一丝缝隙呢?通过这种方法,教师可以把更多的生活知识引入到数学教学中,让他们认识矩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并让学生们认真想一想,哪些形状的地砖可以互相组合,并运用到日常装饰中去,以此在与生活对接的运用与感悟中切实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再如,在“概率”相关知识中,教师可以基于学生生活提出问题:“你每天上学都要经过两个十字路口,在每个路口遇到红绿灯的机会都是均等的。那么倘若想一路畅通无阻,一个红灯也不遇见,这种可能性有多大?”“和两个朋友站在一排合影,自己刚好站在中间的概率是多少?”“将一面硬币抛向空中,正反两面的概率都一样,那么连续抛五次都是正面的概率是多大呢?”通过对这种生活问题的探究和反思,使学生不但掌握了运用数理方法进行概率计算的方法,而且运用概率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有很大的提升。

5梳理问题要素,适时进行点拨

核心问题纳入到教学中,既要考虑到教师的思考,又要让同学们自主能动地去做。在问题的核心问题被提出来以后,教师要对其进行整理和适当的指导性,从而使其在课堂上起到引导作用。

比如,“圆”课程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和画图来认识圆的本质特性,比如圆的半径和直径的含义,并运用圆规来绘制圆的尺寸,从而逐渐增强学生把图像和生活联系,从而培养其空间观念。在本节中,教师可提问:圆形的特点是什么?该核心问题涉及的范围更广,教师可以对此进行整理:第一,认识圆形是什么,第二,观察生活中的圆,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点。然后,可以尝试着用圆规来绘制一个。在教师的指点和引导下,学生们在对有关问题进行反思后,逐渐认识和理解这些问题。

结语

总而言之,核心问题引领”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它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发生变化。在指导学生的核心问题时,教师应在充分考虑学生实际认知特征和实际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合理设置关键性的核心问题采取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从而实现核心问题”导向,从而使学生的数学认知及数学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蔡诗莺.抓住关键问题,向思维深处漫溯--以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为例[J].福建教育,2022(35):54-56.

[2]蔡德兴.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关键问题解决的实践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2(34):71-73.

[3]刘招红.探究核心问题驱动下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思与行[J].名师在线(中英文),2023(10):13-15.

[4]林恩雄.设计核心问题 培养说理能力——以小学数学“数与代数”领域的教学为例[J].新教师,2023(2):53-54.

[5]梅易.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问题提出”教学的必要性及路径分析[J].创新教育研究,2022,10(1):16-21.

[6]刘招红.小学数学核心问题引领深度学习的实践与研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2(17):21-2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