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教学研究
摘要
关键词
核心素养;高中生物;教学
正文
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可以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其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积极性,同时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此,高中生物教师应不断探索与完善教学方法,以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实现新课改目标,进而推动新课程理念向纵深方向迈进。
一、注重兴趣导向,激活学习热情
高中生物课程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系统,了解其内在的结构和规律,这些知识相对而言偏向理论性,需要学生深入理解和思考才能有效掌握。而高中阶段正是学生学业压力最大的时期,此时他们课业繁重,只有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挑战性,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课堂学习的需求,帮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更高效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生物课堂上应当尤其注重趣味化的课程导入,利用趣味的元素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让他们保持积极的课堂学习态度,这样才能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以《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教学为例,该课向学生展示了生命活动的微观组成,重构了学生认识生命体的维度。对于学生来说,在现实生活中,他们认识生命活动时往往以个体为单位,这是依据生活经历而形成的方式,但在课堂上认识细胞就能使他们的生物视野拓展到微观世界,发展他们更加全面地认知维度,由此就增强了课程的挑战性。但这一课的内容理论性较强,学生如果只简单地阅读和记忆,则很难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可以运用一些趣味的元素来激活课堂。
二、创设生动情境,助力提升课堂效率
生物知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无论是微观还是宏观生物现象,都不是能直观地理解其本质和规律的。但是理论知识是高中生物课堂学习的重点,由此,要想提高生物知识学习的效率效果,就需要依赖形象化的教学方法,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形象的场景,引导学生真实地在场景中体验,如此就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所以,教师可以借助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等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利用直观、形象的声像影的结合,帮助学生全面地了解生物现象的本质,感受真实的生命现象,从而深化知识理解,提升学习效率。
以《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教学为例,虽然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但它却不是组成生命体的最小元素,细胞也由不同的分子所组成,这些分子构成了生命的物质基础。其中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那么,细胞中到底包含哪些蛋白质呢?这些蛋白质又有什么样的功能呢?教师可以据此创设教学情境,利用多媒体等将细胞的微观组成进一步放大,使学生能直观地观察不同蛋白质的形态、位置、结构等。教师还可以利用动态的画面,向学生演示胶原蛋白的手术缝合线被人体吸收的过程以及蛋白质变性的微观过程等。通过这些生动形象的情境体验,学生就能直观地理解细胞中的微小组成物质所发挥的作用,能更加全面地了解细胞的生长变化的原因,这样就能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有关细胞的知识,强化他们对细胞组成物质的认知,从而更高效地理解相关理论,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三、开展自主探究,培养科学思维
探究是学生认识生命世界、学习生物知识的有效方法,也是实现科学研究的重要路径。生物学科本身也是由人们在生活中不断探究而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生物学科本身就具备科学探究的属性。由此,注重探究的融入是培养生物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方式。教师应当在教学中积极开展自主合作探究,通过具有挑战性的、开放式的生物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培养自主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让他们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从而激活学生的科学思维,推进深度学习能力的发展,这样就能从根本上提升生物课堂学习效率,有效促进高阶学习效果。
以《被动运输》教学为例,被动运输是细胞间物质运输的一种方式。在现实生活中,水进出细胞是非常常见的现象,这也是典型的被动运输过程。那么,水到底是怎样进出细胞的?水的进出对细胞有怎样的影响?据此,教师可以提出与生活有关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帮助他们学习科学探索和合作交流,增强科学能力。例如,教师提出问题:“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一些现象,比如将蔫了的花枝浸泡在水中,不久后花枝花叶又变得硬挺,这个过程叫做‘醒花’;而在切碎的白菜中放入少许盐,不久后容器底部就会出现水分。这两种现象分别是细胞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学生依据这样具体化的问题,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生需要尝试提出探究的方向,并进行假设、验证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学生不仅能自主地发现细胞吸水、失水的过程,还能在交流与探讨中有效地理解被动运输的特点,拓展思考的方向和维度,由此就能不断促进学生深度思维的发展。
四、增加实验体验,强化科学探究能力
实验是高中生物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物知识教学的有效延伸。学生借助生物实验,能从实践操作的角度进一步接触生物理论,寻找事物规律,并且能形成科学的实验技能,强化严谨的科学态度。由此可见,实验教学是高中生物课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传统课堂忽视实验的价值和意义,更多地以讲授为主,由此就大大降低了课堂效果,也影响着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形成。因此,教师应当进一步强化课堂实验教学,注重学生真实的实验体验,让他们在自主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科学内涵,养成科学思考和探究的习惯,从而发展完善的科学品质。
以《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教学为例,该课主要研究细胞的组成物质之一—酶,酶在细胞代谢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那么,酶到底有怎样的性质呢?它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处于怎样的角色呢?该课通过一定的实验研究了酶的特性,但教材中提出了“影响酶活性的条件”的实验探究任务,其中只建议用淀粉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用过氧化氢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这是为什么呢?教师可以据此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进一步设计探究实验,来尝试是否可以交换探究物质来进行实验,交换后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等。通过这种拓展性的实验体验,学生不仅能对教材中的实验有更深刻的了解,同时也能在自主操作过程中,产生全面思考、严谨探究以及深入剖析的能力,据此,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会在生物实验体验中不断地深化,课堂教学效果也在实验的基础上有效提升。
综上所述,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教学是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形式,也是构建全新的高中生物教学模式的有效途径之一,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并通过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进而提升其学习效果。为此,高中生物教师应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的教学方法,符合时代发展要求,最终提高学生整体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葛继荣.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探究[J].试题与研究,2023(16):63-65.
[2]侯巍娜.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实验优化[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3(12):143-1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