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替普酶急诊溶栓治疗超早期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摘要
关键词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超早期;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
正文
当前在我国临床领域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逐年攀升,且急性脑梗死病症进展尤为快速,患者在发病时需要在窗口期积极开展治疗,进一步降低致死率和致残率,而这一阶段也恰恰是提升治疗效果的最关键时期。急性脑梗死大多为人体脑供血中断,进而出现脑组织坏死问题,患者脑部的血液呈现出粥样硬化的病症表征,进而引发血栓和脑供血量短时间内大幅度减少,容易造成多项不良预后症状[1]。临床治疗中超早期急性脑梗死主要指的是出现脑梗死问题发病时间小于5个小时的患者,大多直接收入急诊进行救治,急救人员大多为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最短时间内改善患者脑神经功能,避免出现后遗症,为患者争取抢救时间。
但另一方面,急诊治疗中应用常规类型溶栓治疗办法虽然有较好治疗效果,但是其应用局限性相对较多,甚至有时效果不明显。为改善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治疗效果,可以应用阿替普酶进行临床急诊溶栓治疗,此类药物近年来在临床领域应用尤为广泛,在溶栓方面效果显著且应用安全性更高,有利于进一步保障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生命安全,最大程度上减少后遗症和不良预后的发生几率[2]。基于此,本文结合我院收治的52位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
此次研究选取我院2022年1月至12月期间收治的52位急性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性原则将患者划分为两组,每组各26例。观察组男性15例,女性11例,年龄区间为58-76岁,平均年龄为(64.21±7.23)岁,对照组男性12例,女性14例,年龄区间为61-81岁,平均年龄为(73.85±3.27)岁。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明显,有可比性。除此之外,两组患者的并发症主要集中于糖尿病、高血压和血脂异常三个方面。
纳入标准:经过急诊临床诊断并对照影像学检查结果,确定为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在5个小时以内;临床资料完善,与其家属进行沟通后,纳入研究体系中,参与本次观察。排除标准:患者自身存在严重合并症,如心、肝、肾功能障碍或缺损;存在精神障碍;治疗依从性差;凝血功能障碍患者。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积极开展基础治疗,为患者进行吸氧,服用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剂(国药准字J20180029;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75mg/次/天,口服。与此同时,结合患者的合并症,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类疾病,服用与之对应的药物,如降血压、血糖药物等等。征得患者同意后,排查无静脉溶栓禁忌事项,则需要为其开展静脉溶栓。
对照组患者静脉溶栓药物应用尿激酶(国药准字H32023290;南京南大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将125万IU尿基酶与100ml氯化钠注射液相溶后,静脉滴注30分钟,完成滴注。观察组应用阿替普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按照患者体重将药物剂量控制在0.9mg/kg,以推注方式为患者给予10%浓度阿替普酶,在一分钟内完成静脉推注,而剩余药液则按照静脉微量泵泵入方法,在一小时内泵注完成即可[3]。
除了用药治疗外,在整体急性脑梗死用药治疗中,需要全面注意患者并发症的预防,如果在治疗期间患者出现意识模糊、呕吐、疼痛加重等病情,需要及时排查是否发生局部脑出血问题,如有需要要立即停止用药,开展干预治疗,尤其针对患者血管闭塞问题要及时处理、密切观察。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分别针对患者治疗见效率、NIHSS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几率开展对比分析。
治疗见效率:显效: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水平达90%以上,且能够基本自理,无后遗症或其他并发症;有效: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水平为50%~89%区间内,后遗症并不严重,且不会过多影响患者日常生活;无效:经急诊抢救和静脉溶栓治疗,患者仍存在严重后遗症且无法自理,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效果不强。
NIHSS评分对比: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24小时后、治疗7天的NIHSS评分,具体明确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状态效果。
不良反应发生几率:患者在治疗期间容易产生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脑出血、消化道出血、身体乏力、胃肠道刺激等等。
1.4 统计学方法
此次治疗研究采取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表示参与比较的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治疗效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6.15%,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84.61%,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表1 临床治疗效果对比[(n/%)]
n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有效率(%) | |
观察组 | 26 | 10(38.46) | 15(57.69) | 1(3.85) | 96.15% |
对照组 | 26 | 8(30.76) | 14(53.85) | 4(15.38) | 84.61% |
χ2 | - | - | - | - | 5.292 |
P | - | - | - | - | 0.019 |
2.2 治疗前后NIHSS评分对比
通过治疗前后对比,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治疗后改善效果更好,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且二者对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2 治疗前后NIHSS评分对比
n | 治疗前 | 治疗后24h | 治疗后7d | |
观察组 | 26 | 21.39±6.01 | 13.92±4.69 | 6.21±3.01 |
对照组 | 26 | 21.63±6.33 | 17.53±4.85 | 12.03±4.29 |
t | - | 3.192 | 1.487 | 7.325 |
P | - | 0.071 | 0.039 | 0.002 |
2.3 不良反应发生几率
在此次对比治疗研究中,对照组患者发生脑出血1例,胃肠道刺激2例,另有1例患者出现消化道出血情况,不良反应发生几率为15.38%;观察组患者身体乏力1例,不良反应发生几率为3.85%。
表3 不良反应发生几率对比
总数(例) | 不良反应(例) | 不良反应总发生几率(%) | |
观察组 | 26 | 1 | 3.85% |
对照组 | 26 | 4 | 15.38% |
χ2 | - | 4.513 | |
P | - | 0.012 |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我国神经内科领域尤为常见的危重症疾病,大多以中老年群体为主,而近年来急性脑梗死问题逐渐呈现出年轻化的发展形式,且疾病问题发展尤为迅速,致死率和致残率相对较高,预后效果不佳。急性脑梗死是导致老年人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发生急性脑梗死病症后,患者脑部供血不畅,脑组织细胞会由于缺血和缺氧而导致局部半暗带的产生,一旦出现脑部病变问题,不论是直接损伤脑组织还是潜在性伤害,此种疾病所带来的后果都无法估量,甚至会直接危及患者生命。对于出现急性脑梗死的患者而言,需要把握发病之后5小时的最佳抢救时间,为患者开展急诊溶栓治疗,最大程度上缓解超早期急性脑梗死的不良预后和并发症情况。有临床研究显示,一旦出现急性脑梗死问题,患者脑部脑灌注恢复时间越长,其整体恢复效果越差,因此需尽早帮助患者恢复脑组织供氧和供血情况[3]。
急诊治疗中,针对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大多采取静脉溶栓手段,实现局部供血恢复和神经功能改善。其中尿激酶药物在超早期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方面有良好治疗效果,且此药物应用成本较低,在临床领域应用广泛。另一方面,尿激酶药物在应用之后,同样也会加重患者全身出血的风险,需要根据患者自身病症情况进行合理用药,对此需要在临床领域应用效果更好且对患者自身机体不会造成更大影响的溶栓药物。阿替普酶作为第二代溶栓药,对人体机体无抗原性,半衰期更短,将其应用于静脉溶栓中,可以直接将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加速血栓溶解效果。该药物应用见效迅速且安全性高,在本次实验研究中针对阿替普酶急诊溶栓治疗超早期急性脑梗死疗效进行全面对比与评估,临床治疗效果显示,应用阿替普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达96.15%,不良反应发生几率更低,NIHSS评分显示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状态更好。
由此可见,在急诊临床治疗中应用阿替普酶进行超早期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有利于改善患者自身凝血功能,该药物治疗效果的持续时间相对较短,在一次静脉溶栓之后的数小时,患者也有可能产生神经功能恶化的问题,最终导致患者脑血管出现再次闭塞情况。因此在实际临床领域中应用阿替普酶进行溶栓治疗,要尽可能缩短用药时间,减少出血概率,同时在用药之后为患者进行定期血压监测,减少低灌注脑梗死的发生几率,如果出现患者血压异常或全身出血等异常问题,要及时开展扩容治疗和急诊救治。
综上所述,针对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阿替普酶急诊溶栓治疗办法,效果显著,有利于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受损问题和凝血功能情况,控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进展,药物见效快且安全性高,在临床领域有极大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章启东,刘静,时良玺.阿替普酶急诊溶栓治疗超早期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西北药学杂志,2018,33(4):545-548.
[2]王蕾,苏勇,肖雪野.阿替普酶急诊溶栓治疗超早期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8,26(5):300-304.
[3]李敏.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急诊阿替普酶溶栓治疗的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0,12(23):158-1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