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检验项目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价值研究

期刊: 保健事业 DOI: PDF下载

于浩

龙口市中医医院 山东 烟台265701

摘要

目的:分析生化检验项目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2月我院收治的8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且纳入观察组,并选取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80例体检者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常规生化指标与血常规指标并比较,通过ROC曲线分析常规生化指标检测单独及联合诊断慢性乙型肝炎的价值,计算AUC。结果:观察组中性粒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计数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淋巴细胞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白蛋白、清蛋白均低于对照组,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Υ- 谷氨酰氨基转肽酶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白蛋白、清蛋白、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转氨酶、Υ- 谷氨酰氨基转肽酶为检验变量,1=观察组、0=对照组为效应变量绘制ROC曲线;联合诊断AUC面积最高,为0.994,灵敏度、特异度也均最高,分别为98.80、93.70。结论:采用常规生化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转氨酶、Υ- 谷氨酰氨基转肽酶单独诊断慢性乙型肝炎价值要显著高于白蛋白、清蛋白、总胆红素,而联合检验最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生化检验;慢性乙型肝炎;诊断;

正文


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肝脏长期炎症,乙型肝炎病毒一旦进入体内,会侵入肝细胞并开始复制自身,并且由于乙型肝炎病毒具有高度变异性,这使得免疫系统难以完全清除病毒,从而导致持续的炎症反应[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各不相同,有些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而其他患者则可能会经历疲劳、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黄疸等症状,当长期处于慢性肝炎状态时还可能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等严重并发症,并且慢性乙型肝炎还可能引起免疫系统紊乱、肾功能异常和心血管疾病等其他并发症[2]。因此,早期诊断对于慢性乙型肝炎非常重要,通过早期诊断,可以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包括抗病毒治疗、改善生活方式和监测肝功能等;早期治疗还可以减缓病毒复制,降低肝炎活动性,预防或减轻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癌的风险;此外,早期诊断也有助于限制病毒传播,减少感染他人的风险[3]。随着临床上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对乙型肝炎的诊断指标逐渐增多,因此,本研究为探究生化检测项目在临床上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价值。

 

1 一般资料与对象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1~20222月我院收治的8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且纳入观察组,并选取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80例体检者为对照组。纳入标准:年龄>18岁;观察组患者均符合临床诊断指标;对照组无合并任何疾病;均知晓本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或恶性肿瘤等;②  合并严重营养不良、重度贫血等;合并传染性疾病或凝血功能障碍者;妊娠或哺乳期女性。观察组男45例、女35例,年龄26~64岁,平均(51.94±3.27)岁,病程1~6年,平均(4.21±0.53)年,对照组男43例、女37例,年龄27~65岁,平均(52.07±3.19)岁,两组在年龄、性别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仪器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博科 BK-1200,鲁械注准 20192220157 , 血细胞分析仪,宝灵曼 BM21B,京械注准20162221107

1.2.1 检测 取清晨空腹静脉血,离心后取上层清液,分别检测常规生化指标与血常规指标。常规生化指标包括白蛋白、清蛋白、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Υ- 谷氨酰氨基转肽酶;血常规指标包括:中性粒细胞、白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计数。

 

1.3 观察指标

1.3.1 血常规指标  比较两组受检者中性粒细胞、白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计数水平。

1.3.2 常规生化指标  比较两组受检者白蛋白、清蛋白、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转氨酶、Υ- 谷氨酰氨基转肽酶水平。

1.3.3  ROC曲线  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白蛋白、清蛋白、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Υ- 谷氨酰氨基转肽酶对慢性乙型肝炎诊断价值,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 SPSS 22.0 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 ± s)表示,行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n%)表示,行 χ2检验。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白蛋白、清蛋白、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Υ- 谷氨酰氨基转肽酶对慢性乙型肝炎诊断价值。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常规指标

观察组中性粒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计数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淋巴细胞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 两组血常规指标比较 ( ±s )

组别

例数

中性粒细胞

白细胞(x 109/L

淋巴细胞

血小板计数(x 109/L

观察组

80

0.55±0.08

5.08±1.74

0.38±0.13

103.64±86.91

对照组

80

0.63±0.11

6.79±1.51

0.31±0.07

172.85±44.36

t


5.261

6.639

4.240

6.344

P


0.001

0.001

0.001

0.001

 

2.2 常规生化指标

观察组白蛋白、清蛋白均低于对照组,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Υ- 谷氨酰氨基转肽酶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两组常规生化指标比较 ( ±s )

组别

例数

白蛋白g/L

清蛋白(g/L

总胆红素(μmol/L

丙氨酸氨基转氨酶(IU/L

天冬氨酸转氨酶(IU/L

Υ- 谷氨酰氨基转肽酶(IU/L

观察组

80

37.56±4.21

38.46±5.64

22.69±7.42

54.65±4.06

55.98±6.84

78.03±7.54

对照组

80

44.82±2.33

44.83±3.27

16.03±5.27

17.26±1.52

16.93±2.25

29.64±3.27

t


13.495

8.739

6.545

77.142  

48.506

52.663

P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2. 3 白蛋白、清蛋白、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转氨酶、Υ- 谷氨酰氨基转肽酶单独及联合诊断慢性乙型肝炎的ROC曲线分析

以白蛋白、清蛋白、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转氨酶、Υ- 谷氨酰氨基转肽酶为检验变量,1=观察组、0=对照组为效应变量绘制ROC曲线;联合诊断AUC面积最高,为0.994,灵敏度、特异度也均最高,分别为98.8093.70,见表3、图1

3   白蛋白、清蛋白、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转氨酶、Υ- 谷氨酰氨基转肽酶单独及联合诊断慢性乙型肝炎的ROC曲线分析

项目

AUC

标准误差

渐进显著性

灵敏度

特异度

95%置信区间

下限

上限

白蛋白

0.651

0.044

0.001

61.30

30.00

0.565

0.737

清蛋白

0.764

0.038

0.000

69.80

31.30

0.689

0.839

总胆红素

0.725

0.04

0.000

66.30

32.40

0.646

0.805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0.836

0.033

0.000

77.50

85.00

0.772

0.901

天冬氨酸转氨酶

0.838

0.034

0.000

80.10

82.50

0.774

0.906

Υ- 谷氨酰氨基转肽酶

0.833

0.034

0.000

81.30

83.80

0.766

0.901

联合诊断

0.994

0.004

0.000

98.80

93.70

0.987

1.000

 

图片1.png 

1  白蛋白、清蛋白、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转氨酶、Υ- 谷氨酰氨基转肽酶单独及联合诊断慢性乙型肝炎的ROC曲线

 

 

3 讨论

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涉及到乙型肝炎病毒的侵入、复制、免疫反应以及持续的炎症损伤过程等。HBV主要通过血液和其他体液传播,如感染者的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等,当病毒进入人体后,其首先与肝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并进入肝细胞内部,而一旦病毒进入肝细胞,则释放遗传物质(DNA),并利用肝细胞的机制开始复制自己的遗传物质,这个过程中还会产生的新病毒并感染其他肝细胞,从而导致感染的扩散和持续性繁殖[4]。当乙型肝炎病毒侵入肝细胞并开始复制时,免疫系统会被激活以抵御感染,这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个主要方面,也正由于HBV高度复制和不断变异,并且免疫系统无法完全清除病毒,这使得病毒复制和免疫反应之间存在平衡,导致持续的炎症反应,从而对肝脏组织产生损伤,并逐渐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癌等并发症的发生[5]

    通过早期诊断,一方面是对患者个人而言,可以及早采取针对慢性乙型肝炎的干预措施,通过有效的干预包括使用抗病毒药物能抑制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和减少肝脏损伤,并且早期治疗可以降低病毒载量、恢复肝功能、减少炎症反应,并延缓或阻止疾病进展。另一方面,对社会而言,乙型肝炎作为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通过早期诊断可以及时采取措施,以减少病毒在社区中的传播,从而有效防止乙型肝炎的传播[6]

    白蛋白是由肝脏合成的一种重要的血浆蛋白,在肝脏受损或功能不全时,合成能力可能下降,其水平可以反映肝脏功能状态。清蛋白是除去白蛋白后的其他血浆蛋白,其包括免疫球蛋白等多种蛋白质,通过测量总蛋白和白蛋白水平,可以计算出清蛋白水平,清蛋白水平变化与肝炎病情的严重程度具有一定关联[7-8]。总胆红素是由肝脏代谢血红蛋白产生的黄色物质,在肝脏损伤或功能障碍时,总胆红素的清除能力可能减弱,导致其在血液中的积累,故总胆红素水平常用于评估肝脏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是存在于肝细胞中的一种酶,在肝细胞受损时会释放到血液中,因此,ALT水平在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和监测中被广泛应用,高水平的ALT提示肝细胞损伤或炎症活动增加[9]。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也是存在于肝脏细胞中的一种酶,其水平通常与肝脏损伤程度相关。 γ-谷氨酰氨基转肽酶主要存在于肝脏和胆道系统中,其水平可能在肝脏疾病、胆道阻塞或饮酒等情况下升高[10]。上述单一指标在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对慢性乙型肝炎进行诊断时,其AUC面积以白蛋白最低,AST最高,但仅在0.838,而各指标联合诊断,其AUC面积高达0.994,证明,通过多指标、多方面的综合评估,能有效的提高临床上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检出率。

    综上所述,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多种生化指标联合诊断能有效提高其临床检出力,避免漏诊误诊的发生,从而促使患者能早诊断、早治疗,并切断乙肝传播途径。

 

 

参考文献

[1]陈玉梅. 血清生化指标检测对乙型肝炎肝硬化诊断价值[J]. 当代临床医刊,2021,34(5):72-73.

[2] 吴英桂,刘映霞,陈培锦,. 2D-SWEFIB-4指数联合肝脏生化指标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医药科学,2022,12(3):197-200.

[3] 王毅,马世莉,冯昱. 肝功能检查联合血生化检验在诊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观察[J]. 当代医药论丛,2021,19(3):134-135.

[4] 巢玲,谢璟,万颖. 血细胞分析化学发光法联合生化检验诊断乙肝的临床意义[J]. 实验与检验医学,2021,39(6):1624-1626.

[5] 王国强,张晟春,赵春平,. 分析常规生化检验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价值[J]. 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2020,9(3):11.

[6] 刘伟. 血细胞分析化学发光法与生化检验联合在乙型肝炎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 中国药物与临床,2020,20(21):3670-3672.

[7] 魏文敏. 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生化检验和放射免疫临床方法与效果分析[J]. 糖尿病天地,2021,18(11):148.

[8] 王爱玲. 美康MS-880B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指标的临床价值研究[J]. 实用医技杂志,2020,27(3):314-315.

[9] 刘小鹏,王晓燕,王蕾. 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诊断中的生化指标及血常规检验的价值分析[J]. 大医生,2020,5(14):51-53.

[10] 宋元元. HBVHCV重叠感染患者生化免疫指标检验分析[J]. 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2020,9(3):274-27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