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训练的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小学音乐;节奏训练;课堂教学;重要性
正文
节奏是一种最基本的结构,其结构是由不同的长短、高低、强弱的音阶组成的。在节奏的训练中,要明确音乐教学的指导思想,因此,老师要培养学生的乐感,使学生对音乐课程有一个基本的认识,用节奏来加强学生的音乐技巧是非常重要的。与此同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到音乐艺术的魅力,充实他们自身的学习认识,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节奏训练,让他们对音乐的知识有更深层次的了解,让他们在重复的练习中,可以让他们的视听能力和音乐表演能力得到持续的提高。
一、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节奏性训练现状
1.过渡性模式问题
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加深他们对音乐知识技能的认识和理解。但是,在实际节奏训练的过程中,教师为了方便,直接把课本上的节奏知识灌输进去,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最后巩固训练,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僵化的训练模式,这会影响到学生节奏训练的质量。在实际的音乐课程教学中,节奏训练教学因为没有与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相结合,很难在具体的教学效果上得到很好的体现,模式化的训练方式也背离了素质教育的本意。
2.训练工作的沉闷
在音乐节奏训练中,采用科学的方法,可以激发学生训练的积极性和兴趣。而在目前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还需要在音乐节奏训练过程中,对其进行积极的优化,促进学生高效地学习音乐知识。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因为在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的过程中,没有真正的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结合,在训练中缺少了兴趣培养,节奏训练的任务比较单一,学生在训练的时候缺乏兴趣,这就会影响到节奏训练的最终效果,也不利于学生可持续的学习。
3.较低的训练效率
从实际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节奏训练的现状可以看出,节奏训练效率低下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没有注意分配好教学时间。节奏训练是音乐教学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它关系到学生综合学习的能力,但是在节奏训练教学中,因为没有做好时间分配的工作,教学中很难有效地进行。在音乐节奏教学中,教师没有多余的时间来做示范,学生对节奏内容的理解存在疑问,影响了音乐节奏教学的最终效果。
4.训练过于模式化
在每天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避免地会将自己的教学模式固定下来。有的教师为了能够快速让学生掌握节奏知识,从而降低自己的授课难度,即使发现了这一问题,也不会做出任何改变。将那些枯燥无味的乐理知识,通过授课的形式,一股脑儿地灌进去,不管你能不能听懂,听懂了。如果学生长期接受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那么他们的创作能力和感知生活的能力就得不到发展,而且还会有一定的局限,这样的话,学生就会认为学习音乐是一件枯燥无味的事情,不能满足自己的发展需求。如果一直这样下去,学生的乐感和音乐素养都无法得到提升。不过,老师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其目标就是要让学生体会到学习音乐的快乐,在快乐中发展欣赏美的能力,从而提升他们的音乐素养。这与老师开展节拍教学的初衷相悖。
5.练习的效果过低
学生们的功课很多,就算是小学生,也要花大量的时间去上语数英等文化课,所以音乐老师一周只有一两节课的时间,而且他们还要做其他的事情,所以能花在音乐上的时间并不多。所以,若要使学生在课堂上通过短时间的节拍训练,培养出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则更是难上加难。现在的教学方式,大部分都是老师把自己要教的节奏演示给学生看,让学生记住后去模仿。这种情况下,学生对乐理知识的理解只是表层的记忆,无法真正了解音乐的内涵,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长期来看,浅显的乐理知识不能支持学生对节奏的深入理解,学生的学习效率会越来越低。
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运用节拍训练的重要性
音符有长有短,它们以某种方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节奏。节奏,音准,力度,音色是构成乐曲的四个因素。在这四个因素中,节奏是最重要的一环,也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点,在小学阶段,要想打下良好的音乐基础,就一定要对节奏的知识有足够的了解。音乐教师对学生进行节拍训练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能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因为小学生的年龄太小,他们的注意力不够集中,在课堂上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但是,节奏培训课程的内容非常的轻快、有趣,而且授课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这样才能让学生对音乐这门科目产生更大的兴趣。二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想像力。小学是人脑发展的第三个黄金时期,人脑的容量变大,对外界的感官刺激也变得敏感。节拍训练以声音刺激脑部,加快脑部发育,有利于发展想像力与创造力;三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音乐感知潜能。身体具有一种潜在的对音乐的感觉,当学生们听到一首具有强烈的节奏感的歌曲,他们的身体就会随着音乐摇摆,而在音乐课堂上进行的节奏训练,就是要激活他们身体中的这一种对音乐的感觉,并进行适当的训练,使他们的身体对音乐的感觉变得更为敏感,从而帮助他们更好的了解音乐所表达的情绪;四是,有利于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理解。在音乐的学习之路上,学生必须要熟悉识谱和唱谱,只有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学生的识谱和唱谱能力才会逐渐得到提升。在节奏训练课程中,老师可以让学生跟随音乐打节拍,并对歌曲的旋律进行哼唱,在节拍和节奏中,了解每一个音符的长短、强弱关系,这样才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唱谱能力。
三、小学音乐节奏训练的策略
1.以游戏为载体进行节奏训练
想要让节奏训练的效果更好,首先要让学生能够完全的参与进来,不然的话,再怎么努力,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面对这种情况,老师在进行节奏训练的时候,应该将学生的身心特点、学习习惯和兴趣爱好相结合,设计出一些可以应用到节奏训练中的小游戏,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们主动参加,还可以让他们对音乐节奏进行有效的学习,进而提升他们的音乐综合能力。例如,在“认识音符”这门课上,为了让学生能够认识两分、四分、八分,老师可以将“击鼓传花”这个游戏融入到节奏的练习中,具体是:老师用多媒体播放不同的音符,或者用音乐设备直接弹奏,然后随意停下来,这时“花”在哪一名学生的手中,这个学生要用鼓掌的形式来表演。在这样的音乐课堂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参与节奏训练的积极性,还可以提高他们对音乐节奏的学习和运用能力,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2.确定节奏训练的效果与目标
在进行教学工作时,教师要制定一个相对明确的教学目标,并设想出学习的大致效果,以便对接下来的教学工作进行调整和创新。
首先,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到音乐的基本元素,其次,学生可以掌握曲式结构、题材等基础知识,这是一门很好的课程。使学生对不同地域性的音乐风格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并对其不同的表现方法有一个认识。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节奏性的训练要求学生们积极地参与其中,不能光听老师的讲课,在这种情况下,老师要保证学生们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最后,学生们能够独立地完成老师传授的内容。
最后一点,学生的情感代入。情感代入是音乐表现的一个重要因素,音乐本身就是一种灵魂沟通的方式,节奏训练更是需要学生全神贯注的状态。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实现每个学生都可以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课堂中,让学生在课堂中逐渐学会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让学生的音乐表达情感变得更加丰富。
3.利用多种乐器练习节拍
在进行节奏训练的过程中,小学音乐教师还可以将各种乐器的优点充分利用起来,以此来丰富训练形式,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直观感知中得到启发,同时也能让学生对不同乐器的特点以及具体的使用方法有更多的认识,进而在实际操作中对不同乐曲的节奏有更深刻的认识。就拿《龙的传人》这首曲子来说,老师们可以事先准备好小鼓,吉他,葫芦丝,口琴,长笛,并可以一个一个的弹奏,让孩子们去听不同的乐器,去分析他们在弹奏同一曲子时所表现出来的情绪特征,然后再去多个角度去感受这首曲子。如果一些学生本身就精通各种乐器,家里又有一些便于携带的乐器,比如小提琴、陶笛、尤克里里等等,那他们就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在课堂上弹奏,这样才能更好地锻炼他们的节奏,促进他们的音乐素质。
4.运用感觉进行节拍训练
学生们除了可以用听觉来感受音乐之外,还可以用身体来感受音乐。所以,音乐老师们可以为学生们创造一个既能欣赏又能体验的音乐学习情境,让学生们能够运用自己的身体和感官来进行练习,从而让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对音乐的感悟之中,从而发展他们的音乐认知思维。在音乐教学中,采用“听”和“动”相结合的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音乐的韵律。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先给学生讲解,然后再让他们运用身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节奏。在表达二分音符的时候,音乐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左手手心向下拍一次手,在表达四分音符的时候,音乐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右手手心向下拍一次手,在表达八分音符的时候,音乐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双手手心向下拍一次手等,并为学生播放一段短视频,让学生根据视频中的标志,利用肢体做出相应的动作,从而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学习音乐的节奏。
5.突出学生主体性,提高音乐感
在音乐课堂中进行节奏训练时,教师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实施科学的教学方法,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基础,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设计,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对音乐的表现力,进而掌握音乐节奏,完成教学任务。
比如,在欣赏《西游记》动画片时,教师可以把课堂让给学生,让他们自己编舞,用身体的动作来表演歌曲,自己去找节奏,让学生自己去发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来完成学习,从而提高对音乐的感觉。但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以及他们的性格特点,选择一些难度较低的歌曲,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进而探索音乐中的节奏感,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
6.结合学生实际开展节拍教学
在小学音乐课堂上进行节拍教学,首先要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大家都知道,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因为他们的年龄比较小,他们的智力发展和思维能力还不成熟,所以他们无法快速、深入地理解和记忆抽象的知识。如果小学音乐老师在课堂上只是简单地给学生讲解了节奏的概念,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讨论什么是二二拍,什么是四三拍,这样的话,学生就会因为缺乏相关知识而无法对这些抽象概念进行系统的理解,当然也就不会明白其中的含义,从而影响到音乐素养的提高。因此,在小学音乐课上,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节奏教学,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应先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根据其思维特点,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使学生能把教学内容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体验节奏,了解节奏,最后初步理解节奏的概念。
结论:
总之,节奏是学习音乐的必要条件,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所以,小学音乐教师要针对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采用与游戏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节奏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模仿生活中的真实场景,并把生活感悟运用到音乐的创作中。最后,老师们还需要对小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进行培养,让他们在教室里用乐器练习的方式来感受节奏,了解节奏,掌握节奏,让他们在对节奏的训练中,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从而提升他们的音乐创造能力,提升他们的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 孙境一.浅谈小学音乐课堂中的乐理知识教学[J].戏剧之家,2019(01):210.
[2]沙欣.音乐教学中“音乐体验”现状的原因分析——评《走向“体验”的音乐教学》[J].当代教育科学,2020,07.
[3]杨惠宁.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训练的重要性及方法探析[J].考试周刊,2020,(85):159-1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