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摘要
关键词
中职语文;传统文化;渗透
正文
一、传统文化概括与对学生的意义
(一)传统文化总体概述
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因此,加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对我国社会文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对于这一点,部分中职院校的传统文化教学尚未达到普遍认识,因此,多数学生的文化素养仍存在着忽高忽低、参差不齐的问题。为了给中职学校创造一个更好的教学氛围,我们必须在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在一个更好的氛围中,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以此来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让学生的道德素质得到极大的提高,从而为国家倡导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二)传统文化对学生的意义
(1)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青少年是社会的主体力量,中华文明的创造,以传统文化为基础,新时代所需要的是具有创新精神的年轻人,而非只懂一门或数门技艺的机器人。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可以提升人们的创造性,还可以提升人们的人文素质。有创造力,有文化素养,才能被称之为有文化的人。青少年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是社会的接班人,他们是新时代的希望。因此,对他们的要求一定要从严,特别是在教育方面,要响应国家的号召,重视对传统文化的教育,让作为青少年的中职生能够更好地发展,从而获得更好的未来。
(2)丰富中职语文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以议论文、散文和诗词为主,教学内容相对单一,教学中很少有对传统文化的讲解。中职的语文教学应从提高对传统文化教学的重视、提高对传统文化教学的课时等方面入手。这既可以丰富中职语文教育的内容,又可以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并感受其魅力,从而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通常来说,传统文化是一种比较枯燥的内容,学生不会自己去阅读。但是,在教师的分析和对比之下,文章就会变得更加有意思。特别是一些关于传统文化的故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可以了解到传统文化,还可以满足他们的精神上的需要。就像是儒学中的“孝”,如果只是简单的“孝”字,学生们是不会喜欢的,也很难接受的。在这一点上,老师可以在授课的时候,适当的增加一些故事,比如十三孝,或者是《弟子规》中的“孝道”一章。通过这种方式来讲解,可以让学生了解并热爱传统文化,也可以学习到文章中的内容,同时也可以在精神上得到满足。传统文化固然有其自身的种种优点,但在中等职业学校的传统文化教学中,还未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师生必须共同努力。
(3)便于中职院校的教育和管理
国家在教育上一向主张教育要以人为本,以道德为核心。而传统文化在德育方面尤为突出,其中的仁义礼智信是对一个人言行举止的最好教育,优秀的传统文化能提升人的文化素质。传统文化的魅力不仅在于它能教书育人,而且能使一所学校健康、有序地发展。因此,在中职学校中,应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
二、中职传统文化教育现状
中职的毕业生在就业的时候,工作岗位的专业性要求高,所以在招聘的时候,也会对自己的专业能力有很大的要求。因此,在学校的教学中,对专业教师的要求会更加严格,更加细致,而传统文化教育只是一门基础课程,对教师的要求就比较低了,这也是为什么中职教育中传统文化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提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
作为一个中等职业学校的老师,不管是自己的人文素养,还是对传统文化的看法,都会深刻地影响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只有老师本身对传统文化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之后,才能用耐心地讲解,为学生带来传统文化中的巨大收益,所谓“教不严,师之惰”。学生对传统文化没有一个好的概念,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没有给他们树立一个好的学习价值。老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传统文化对中职学生的重要意义,在课余时间里,老师们要一直坚持自己的传统文化阅读习惯,扩大自己的传统文化知识的范围,为学生们设计出更多有趣的教学内容。老师们要用读写结合的方法,来深化学生对古典名著作品的理解,并对其中所表达的内容进行深度的感受,并与当时的历史情境相结合,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延伸的内容。老师们要运用公正的眼光,正确地看待历史问题,为学生们提供正确的指导,从而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充实老师自己的文化内涵,提高个人修养,拓宽知识领域,以言传身教的形式,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创新学习途径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创造出了辉煌的民族文化.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开拓新的渠道,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目前,中职生的知识水平较低,且语文课本所包含的传统文化内容较少,不能充分满足他们的求知欲。为了强化对传统文化的渗透,教师还应该组织学生成立文化社团,由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成立一些不同的社团,比如诗社、话剧社等,这样才能让学生们对传统文化有更多的了解,让他们的文化底蕴得到提升。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老师也应该通过微信、 QQ等方式,建立一个有规律的传统文化的学习平台,并在这个平台上,把《国家宝藏》这样的文化探究类节目推荐给学生,让他们在这场“视觉的盛宴”中,开阔了他们的语文视野,并学会了对传统文化的鉴赏与研究。老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们在这个平台上进行交流,并向他们推荐自己喜爱的名著。在这个平台上,通过对文化内容的探讨和交流,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传统文化观念的传播。作为一名老师,要经常对学生进行观察,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指导,这样才能帮助他们进行有效的学习活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围绕课文内容,将搜集到的传统文化信息上传至平台,从而创造出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同时,还能受到文化的感染和熏陶。通过线上的方式,让学生们对自己所分享的传统文化内容进行评估,可以激发他们之间的交流和讨论的兴趣,并引导他们从传统文化作品的创作手法、人物刻画等多个角度来进行评估,从而促进他们在线下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从而更好地将传统文化融入。
(三)为学生延展传统文化知识点
中职语文是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和人文素质的重要学科,它蕴含着无数传统文化中历史遗留下来的宝贵结晶。这种精神结晶,在各朝文人的著作中有不同的表现,其表现形式主要有:天文地理,风景名胜,民风民俗,声乐地理等。要想了解某个时期的经典名著,少不了运用到文言文,在仔细研究之后,不难发现,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这些文学作品中,有很多都是因为朝代更迭的各种原因而形成的。在中职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在中职的语文课本中,不管是文言文还是现代文,都是可以被反复阅读的历史经典,都是值得学生学习和学习的经典作品。既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又有许多创作技巧,至今仍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的地方。教师在讲到文中相关的成语时,也可以延伸教学,为学生讲解成语故事的由来,以及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例如“负荆请罪”一课,就包含了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其中不仅有传奇色彩,还包含了蔺相如的为人处世哲理,蔺相如的品德、心性、才智,无一不精,对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很好的示范意义。
比如,在《负荆请罪》这一课程中,教师在备课时就应该做好对传统文化的延伸工作,在文章的适当位置上做好标注,并把延伸内容的提纲标注出来。在正式教学中,教师应该先对课文做一个简要的分析,然后给学生设置一些问题,这样就可以充分地利用他们对课文的好奇心理。其次,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课文以动画和图片的方式进行展示,并在此基础上,适当地增添课文的趣味性,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不过,他们对这个时代的背景和中心内容并不是很清楚,这个时候,就可以让他们把整篇文章都读一遍,然后做上标记,猜一猜今天要讲的是什么。当学生对整篇文章的要点有所了解之后,老师再开始讲解,当成语负荆请罪出现时,就可以为学生展开延展,既然讲到蔺相如了,我们可以用“完璧归赵”这个成语来延伸一下,这篇文章中,讲述了蔺相如将一块完好无损的和氏璧从秦国安全地运到了赵国,后来人们经常用来比喻把东西原封不动地交还给别人。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去制作宝剑或者藤条、盔甲等文中出现的道具。在教师正确地为学生做了传统文化延展之后,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中都会有受益匪浅的感觉,他们对以后的传统文学内容会有一些期待。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水平将不断提高。
(四)构建教学情境中渗透传统文化
在将传统文化融入到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堂的过程中,老师要营造出一个充满生机的教学环境,让课堂变得更有生气,让语文知识的直观性和生动性得到加强,让学生们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让他们在语文课堂环境中对传统文化的内涵有更深层次的了解,从而让学生们的文化素养更上一层楼。比如,在《林黛玉进贾府》教学中,老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将贾府中的人物关系图谱呈现出来,并在图谱中对人物进行补全,以此来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求知欲。教室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相关的影视资料,加深学生对文章人物的理解和情节认知,再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角色扮演,有效升华语文课堂的情境内涵,使学生在揣摩人物特征和内心活动的过程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老师可以给同学们放一些相关的背景音乐,让同学们去分析贾氏家族为什么会如此兴盛,也可以让同学们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让同学们能更好地认识到中国古代的贵族们,更好地帮助同学们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五)文学作品欣赏中感受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渗透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这就需要中职语文老师为学生创造一个好的学习传统文化的环境,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对传统文化有更好的认识。在中职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文章,其中有不少都是歌颂祖国,抒发爱国情怀,也有许多文章,阐述了仁、义、礼、智等传统美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常让学生对文本展开深入的探讨,在欣赏文本的过程中,可以实现思维的碰撞,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的深层次含义。同时,教师要与现代教学技术相结合,有效地充实起语文课堂的内涵,提高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到传统文化所包含的历史细节,更好地在具有传统文化的语文课堂中,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例如,在《雨霖铃》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整篇作品的结构、情绪的表达、艺术的表达等都具有明显的特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给同学们放一首《送别》,这样就能有效地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再让同学们进行课文的讨论,引导同学们去体会“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一句子所蕴含的独特含义,并向同学们介绍创作者的生平经历,从而使同学们对诗人的作品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
(六)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
在开展语文课堂教学的时候,如果老师只是单纯地用口头叙述的方式来向学生解释传统文化,那么就很难让中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实质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因此,老师一定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对传统文化进行渗透,通过开展综合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对语文课堂中所蕴含的知识内涵有更深的体会,从而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比如,老师可以结合中职学校的语文课本上的内容,在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中,为学生们举办“竞赛诗会”,让他们认识到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感受到我们国家的独特魅力,让他们从不同的民族文化、不同的民族风俗中,得到传统美德的熏陶,从而提升中职学生的思想感情,并从不同的角度,来提升他们的自我认识,使学生能够积极的关注人文素养的培养过程和形成情况。
参考文献:
[1]尤小霞.浅析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J].现代职业教育,2021(18):80-81.
[2]杨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中职语文课堂教学[J].广西教育,2020(46):117-118.
[3]周敏.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J].传播力研究,2020,4(18):173-1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