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摘要
关键词
小学语文;写作;观察能力
正文
前言
教师应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通过提升学生的观察敏锐性,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观察学习,实现优化写作教学效果的目标。因此,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充分利用问题引导力,激发学生观察思考兴趣;明确观察能力培养目标,灵活运用教育引导方法;加强生活化引导力度,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设置主题性观察实践活动,检验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等策略,结合小学生思维状态特征科学运用相关方法,提升学生观察能力,为写作教学打好基础。
一、小学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实践价值分析
(一)提升学生思维发散性,为写作实践奠定基础
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状态活跃,具有波动性,且思维模式以形象思维为主导。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将学生相对分散的思维集中在具体的观察对象、观察事件上,让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思考和分析的过程。这对于学生来说,是初级阶段需要具备的重要能力。从培养小学生观察能力的作用方面来说,其在观察具体事物、具体对象时,也能够培养观察分析过程中的专注力,使其从多个角度感受和体会观察对象的特征。从写作教学实践的角度上来说,这种观察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基于观察感受,初步了解所观察事物的特征和要点,以便为个人的写作实践打好基础。当学生在观察中发现一些具有特征性的元素和信息后,在进行写作学习时就能够更好地抓住重点,形成初步的写作实践思路。
(二)辅助学生形成清晰的写作思路,保证写作教学整体质量
对事物进行观察,并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是写作实践的重要基础,也是写作实践中,学生能够以明确的思路做指引的重要条件。因此,在写作教学的前期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有利于学生梳理写作思路。同时,使学生养成从多角度入手,对具体事物、具体对象进行分析了解的习惯。对于小学生来说,直观观察所获得的信息更加丰富多元,教师如果能结合不同题材的写作主题,合理分析观察的侧重点以及观察的目标,就能够逐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观察、自主思考建立初步的写作思路。
(三)提升学生实践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写作创新力
观察能力不仅需要学生发挥思维发散性,更需要学生基于观察写出感受,基于观察实践,对观察的内容要点进行记录,这一过程本身就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学习能力。另外,观察的物品和对象虽然具有局限性和固定性,但学生的思维发散却非常重要。在小学阶段,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结合个人的实践经验、真实感受完成具有个性化的写作实践任务,教师需要基于观察能力的培养,有效分析、精准把控学生观察实践的具体情况,确保学生能够结合个性化的观察找到具有创新性的切入点,完成写作实践训练。
二、小学阶段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基本要求分析
(一)引入多方面素材资源,全面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从本质上来说,观察能力的培养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积累中达到培养提升的效果。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接触写作学习培养、写作实践能力的持续性和丰富性仍然处在不断提升的状态下。因此,更需要教师在写作教学环节引入多方面素材,实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目标。教师结合不同的写作主题和不同类型的写作能力培养侧重点,引入具有针对性的观察素材以及观察对象资源,才能够让学生在接触了解多种不同类型资源的基础上达到提升观察能力的效果。对于小学生来说,接触不同类型,具有新鲜性和差异化的观察对象以及观察实体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发散性和吸引力,能够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保持一定的专注力,完成观察实践任务。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阐述个人的观察感受
观察能力的培养不仅是从实践角度要求学生对事物或观察对象进行细致而全面的观察,更要求学生结合观察的感受和观察的结果阐述具体的观察效果。因此,在写作教学中,教师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应当注重引导学生在完成观察环节后进行自主阐述,尽可能让学生以个人的主观感受为出发点,全面阐述个人观察的结果。对于部分学生提出的具有发散性的观点和写作思路,教师应当给予充分尊重,应全面了解学生阐述的内容、逻辑、层次。学生只有在自主思考观察的过程中有充分的自主发展空间,才能够以个性化和发散性的眼光,更加细致、全面地完成观察任务。教师以此为基础开展写作教学,也必然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科学路径探索
(一)充分利用问题引导力,激发学生观察思考兴趣
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引导方式虽然能够保证整个教学过程更加流畅,更具规范性,但却不易引起学生的主观兴趣,尤其是在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的写作教学环节,教师更应当注重教育引导方式方法的灵活多样。具体来说,在写作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的观察积极性,引导学生对所要观察的对象产生兴趣,教师应当选取适当的问题作为引导,达到预期目标。对于小学生来说,当提出他们未涉及的领域或未思考过的问题,必然能够直接激发其思考和分析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通过提出层次化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观察事物前形成初步的思路,使观察过程更具有逻辑性。例如,在小学语文写作主题“推荐一个好地方”的教学环节,教师就可以利用具体地域的差异化特征,通过提出几个引导性问题让学生回忆去过的旅游胜地或印象深刻的地方,并以问题为引导,明确这个好地方的基本要素、基本特征。教师以问题为引导,可以帮助学生初步形成介绍一个好地方的合理思路,为进一步的写作实践打好基础。具体来说,可提出的层次性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你都去过哪些好玩的地方?②你为什么会给大家推荐这个地方?③你能说说你推荐的好地方都有哪里最吸引人吗?为了帮助学生回忆自己喜爱的好地方,教师还可通过视频或图片展示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不同地方的优美风景。这能使学生快速回忆起自己曾去过的旅游胜地。而用问题作为引导时,上面三个层次的问题本身就能够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回归到观察能力培养方面,教师可结合不同学生说出的自己喜爱的旅游胜地,进一步调用在线学习资源,向学生展示相关旅游胜地的图片或视频资料。让学生通过视频观察与回忆相结合的方式,梳理自己所去过的旅游胜地的景色、气候,以及自己的游玩经历,达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效果。
(二)明确观察能力培养目标,灵活运用教育引导方法
由于小学生思维的直观性和形象性,他们在观察一个具体事物时,往往会首先关注具有个性化特征的个人主观感受和最为直观的对象特征。为了帮助学生全面提升观察实践能力,教师需要结合小学生的写作学习主题,有目标地培养其观察能力,同时,创新优化观察能力教育培养的方式方法。例如,在以人物为主题的写作教学中,就需要学生细致地观察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表达、状态等,同时还应考虑人物的年龄、身份等因素。而对于一些以写景为主题的写作教学课程来说,观察能力的培养需要侧重于学生对景物结构、景物关系及景物抒情等方面信息的捕捉和分析能力。教师应结合不同的写作教学主题,有目标地运用科学的方法。以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主题“我的动物朋友”为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这部分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对动物的观察能力。首先从不同动物的外貌形态、生活习惯以及学生自身与动物相处的关系状态等方面入手,让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尤其是对于一部分家中养有宠物的学生来说,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全面地观察所养宠物的外貌、毛色、体型、生活习惯等。其次,借鉴本单元对应的《猫》《母鸡》《白鹅》这三篇课文对动物外貌以及动物生活习性方面的描写方法,找准观察的切入点,并基于个人的自主观察总结书写不同动物各方面特征的方法,形成观察记录和日常观察报告。最后,由教师审查分析学生书写的观察记录和观察报告内容。若部分学生存在观察系统性和细节性不足的现象,教师可通过提示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完善观察报告。以此为基础,进一步进入以描写动物朋友为主题的写作实践训练环节。有了前期的观察报告和细节记录信息的指导,学生在完成写作学习任务时,会更加有目标感。同时,有了明确的思路,也更便于学生结合个人的实际感受将对动物朋友的描写从外貌、习性升华到个人对动物的情感层面。这是提升学生写作训练深刻性,促使学生对写作训练的目标和写作学习的价值进行感受的重要途径。
(三)加强生活化引导力度,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
习惯的培养对于写作能力的提升有持续的支持作用。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从生活实际入手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并引入观察实践内容非常重要。因此,教师可在完成基础的语文课程教学任务后,从启发学生观察思路,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元素进行观察分析的角度入手,鼓励学生结合具体的课程教学内容或具体的写作实践训练内容,从生活实际中寻找观察的切入点,寻找是否有可用的素材资源,将写作训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紧密结合。同时,对于小学生来说,善于观察生活也是写作训练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条件。教师可在具体的学习任务布置环节以生活中的人、事、物为主题,让学生结合个人的兴趣选择观察对象进行系统性观察,并形成相应的观察记录。由教师从观察能力的重要性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可实现从生活实际入手,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习惯的目标。例如,教师可借鉴习作学习主题“我的‘自画像’”,让学生从自身出发,感受和观察个人的外貌、性格特征、情绪状态,以及个人在人际交往中的状态。自我观察更具有细节性,且对于小学生来说,完成对自己的观察和了解更便捷。以此为基础,教师适当拓展习作训练范围,鼓励一部分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将观察自我这一主题转化到观察一个在班级中具有榜样作用,且对自身有深刻影响的同学。从这名同学的外貌、学习状态、人际交往状态、性格特征等多方面搜集资料,形成个人的观察素材。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性的写作实践训练。这种从学生自身和学生身边的人入手,以生活化观察对象为基础的观察能力培养方式,能够逐步激发学生对生活中的元素、人物以及事件的敏感性,培养其良好的观察习惯。学生只有形成长期稳定的观察习惯,才能在写作学习中有更加清晰的思路,掌握更加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
(四)设置主题性观察实践活动,检验学生的观察
分析能力设置主题性的观察实践活动主要是指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学习时,应当通过设置主题性的观察实践活动,有针对性地检验学生的观察能力。从写作教学的角度来说,除了完成课本上的既定写作教学任务,教师也可以通过主题性实践活动拓展写作训练范围,选择更加丰富多样的主题,让学生基于具体实践活动中的实际观察感受书写读后感和观后感,或者叙述记录个人参与实践活动的感受。关于具体的实践活动,可以是以传统文化教育引导为主题的班会活动,也可以是结合学生写作实践能力培养而设置的博物馆、植物园参观活动,还可以是进行实地观察学习的实践活动。教师可在组织实践活动前征求学生的意见,选择学生喜爱的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实现立足于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目标。
结语
综合本文的实践分析可知,在小学阶段的写作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是提升学生写作实践能力的前提条件。教师应当结合观察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关键要点,选准切入点,运用科学的方法实现观察能力的培养目标。同时,也应当从学生的主观感受出发,充分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在观察学习相关内容时的真实感受,以便同步检验和明确学生观察能力的水平,为进一步完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思路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吴翠云.读思达视域下小学作文生活化指导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23,9(01):195-198.[2]何秋婷.小学中年级连续性观察写作教学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22,8(22):122-1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