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本土资源,充实幼儿教学
摘要
关键词
本土资源;幼儿教学
正文
前言
在幼儿教学中,引导幼儿走出幼儿园,走进自然,挖掘当地的教育资源,培养孩子的思维和创造力。在挖掘本土资源教育的基础上,挖掘本土文化中的趣味性,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从而增强儿童对家乡的情感,并培养其发现美、赏识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通过开发和利用本土教育资源,可以有效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教师可以将幼儿爱动手、好奇心强的特性相结合,充分利用本地的教育资源,创设幼儿动手实践的活动,让幼儿在动手的过程中,动脑、思考,逐步培养幼儿动手的能力,同时还可以促进幼儿的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
一、挖掘本土资源的价值
本土资源是地区特有的资源,它包括当地的民俗风情,传统文化,乡土地理,以及当地人民在发展中所具有的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经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同时,要从当地的教育资源中,开发出适合于幼儿园的活动课程。在城市里,幼儿园可以为孩子们提供各种各样的活动,但是,这些教学活动通常与大自然的关系并不密切,这就造成了很多孩子对于田地、农作物的生长等方面的认识都是模糊的,他们只是在网上和想象力的帮助下才能认识到大自然。而城市中的大片空地较少,这给教师组织实践活动带来了一些困难。将本土资源融合到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构建中,既能促进幼儿园走向地方化,又能充实幼儿园的教育资源,使之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又能使孩子们从小就能体会到家乡的风土人情,从而提升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老师们的教学质量。另外,将本土资源知识融入到幼儿园课程中,能够让幼儿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增强幼儿感受本土文化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挖掘本土资源,充实幼儿教学的原则
(1)本土化原则
体现本土特色是开展幼儿园课程的前提基础条件。幼儿教师要充分发掘本土资源中的教育价值,根据当地的社会、文化、自然特征,发展出适合幼儿的教学内容,并根据孩子们的特点,设计出适合他们的材料,让孩子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当地的生活环境,进而培养他们对家乡的情感,同时,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坚持本土化的原则,这也是幼儿园开发园本课程地域性、民族化的一个过程。
(2)综合化原则
在挖掘本土资源进行教学的时候,要注意其综合化,这也是教育发展国际趋势在幼儿教育中的体现,也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是幼儿教育本质的客观发展要求。在对本土教育资源进行挖掘的过程中,幼儿教师应该对其教育目标和价值进行全面的考虑,从而为幼儿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生活化原则
在对本土资源进行开发和整合的过程中,幼儿教师应该确保教学活动与幼儿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挖掘和开发幼儿周围的资源,充分激发幼儿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4)适宜性原则
在进行本土资源的开发与实施时,必须要对幼儿园的实际情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比如幼儿教师情况、物力状况、财力状况、幼儿状况等。然后,要结合实际情况来开展教学,从而持续推动幼儿园的建设与发展。
二、挖掘本土资源充实幼儿教学的策略分析
1.根据幼儿年龄特点选取适宜教学资源
因为幼儿的年龄特征,他们没有太多的生活感悟,也没有接触到太多的事物。因此,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幼儿生活比较接近的教育资源,来展开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实施。孩子们更喜欢看得到的东西,然而本土的教育资源有很多,所以要选择健康安全的材料进行教学。应该指出的是,儿童的年龄差异造成了他们在实际操作方面的不足。老师要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些比较接近孩子的生活,难度也不是很大的内容。不要让孩子感觉到学习的难度很大,容易失去耐心,丧失自信。不过讲课的内容也不能太简单,那样会让幼儿没有成就感。因此,老师应该为孩子们选择合适的难度来进行学习。就拿纸杯来说,老师可以让孩子们按照小,中,大等不同的尺寸,让孩子们把它们切成长条,卷成太阳,鸟,猴子,洋娃娃等等。在此基础之上,还可以进一步加深难度,比如把纸杯剪开,制作出笔筒、鱼缸、房子……孩子们可以通过不同难易程度的活动,来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还可以开发自己的思维。
2.根据幼儿的兴趣合理设置主题活动
运用本土文化资源来推动幼儿教育的发展,目的在于使儿童能够更好地认识本土文化,从而达到对本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因此,在利用地方文化资源时,要从孩子们较为感兴趣的角度出发,以孩子们的兴趣爱好为基础,进行合理的教学活动,从而使孩子们在学习、接受本土文化的时候不会感到厌倦,从而影响到幼儿园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我们的教师在进行幼儿教育工作时,应按照幼儿的兴趣爱好,合理地设置主题活动,主题活动的设置既要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和探究兴趣,又要能起到培养和锻炼幼儿的能力,使幼儿在参与活动中学到一定的技能。
在进行早期教育的过程中,老师们可以从孩子们的兴趣出发,充分利用从江县的地方文化资源,为孩子们设计出一系列有利于他们传承和发展的儿童活动。从江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是一个拥有丰富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地方。在这里,可以感受到浓郁的苗族文化和神秘的自然风光。老师们可以组织孩子们开展一次“从江县大舞台”的文化活动。在这个活动中,老师可以让孩子们按照班级进行挑选和演出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歌舞,并且鼓励孩子们踊跃参加。儿童的主动参与,既能增强儿童参与主题活动的积极性,又能使儿童从参与中获得灵感,从而提高他们对从江县地方文化的认识。
3.挖掘本土自然素材
陈鹤琴曾说过:“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我们的活教材。”幼儿通过与自然的亲密接触,感知自然,获得直接而真实的知识与体验。在春天的时候,可以带着孩子们进行一次春游,可以看到大片的绿色麦苗,可以看到散发着香气的金色油菜花,也可以看到在花丛中飞舞的蜜蜂、蝴蝶等。此外,还可以看到那些伸展出成千上万条手臂的、刚刚发芽的柳条,可以带着孩子在树下折一段柳枝,制作一支柳笛,让他们尽情地吹奏,再编一顶帽子戴在头上,学做八路军,别提有多神气了。夏天,可以带着孩子去捉蚂蚱,抓小蝌蚪,看小蚯蚓,听水塘蛙,听田地蝉,听树林鸟;秋天,可以带领小朋友们挖马铃薯,掰玉米,剥豆子,看农夫们收谷,与他们共享收获的快乐;在冬天,老师可以和孩子们一起堆雪人,打雪仗,感受大自然带来的无限快乐。儿童喜欢动植物,亲近大自然,我们通过引导他们与自然亲密接触,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兴趣。在阳光明媚的春天,带孩子们到公园里走一走,在树林中玩捉迷藏,在河边看蝌蚪和小鱼,听昆虫的鸣叫,看鲜花的绽放,等等。自然的资源能为儿童提供丰富的教育材料,开启有个性的教育方式,带给儿童知识的丰富,带给儿童无限的快乐。
4.挖掘本土社会资源
《纲要》提出,要把社区环境作为一种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引导儿童真正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以获得更多的生活体验。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在幼儿园的教育与教学中,我们以社会生活为主要内容,让幼儿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到超市去体验自己购物的快乐,到面粉厂去学习面粉的制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到农贸市场去感受交易的乐趣;可以把幼儿带到早点铺,帮助接待顾客;可以带着孩子们去银行,学习存取款的流程,到邮局学习邮寄信件,到小学参观课堂教学和幼儿园活动的不同之处等,到敬老院为孤寡老人们进行精彩的演出,给他们带来快乐,给他们带来祝福。通过丰富多彩的本土社会实践,使孩子们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提高技能,积累经验,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
5.挖掘本土文化资源
由于地域、自然条件的不同,各区域的文化特点也各不相同。在幼儿教育过程中,老师要把地方文化与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孩子认识地方文化的特点,体味地方文化的魅力,并不断扩大孩子的文化知识范围,主动地让孩子认识到我们国家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加强孩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培养孩子的爱国情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幼儿的自身特点为依据,展开一系列的主题实践活动,帮助幼儿在实践过程中,提高他们对当地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例如,开展“寻找家乡名人”、“探访家乡历史”、“探索家乡美食”等内容,让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得到加强。幼儿园为辅助上述活动,可以积极开展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比如:引导幼儿在进行简单的走访和查找资料的同时,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展开整理、归纳。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幼儿选择去了解一下家乡的名人故事,有的幼儿则展开了对当地家乡美食的调查整理……在幼儿收集整理资料的基础上,教师还会引导幼儿对资料进行了班内的展示交流,并对资料进行了积极的评价,同时还会引导幼儿将资料成果进行了统一的整理,并绘制成册。这样,幼儿可以在亲身体验活动的过程中,更深层次地感受到家乡丰富的文化资源,这样既能有效地拓展幼儿教育的内容,也能提高幼儿对家乡的热爱。
6.充分利用家庭教育资源,实现有效的家校合作
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种重要补充,在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儿童早期教育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因为在幼儿时期,儿童还没有具备基本的认知,他们对某些事物的分析和判断能力较弱,因此他们的认识和行为在大多数时候都是来自于模仿,他们非常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不良的行为后果。如果仅仅依靠学校的教育,教师很难达到完美的教育目的,特别是幼儿在学校中的时间比较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学校教育的效果。所以,教师要与家长进行充分的结合,才能真正地做到家校合作教育,并积极地引导父母们加入到对孩子们的教育中来,比如:组织“共读一本好书”、“共建文明班级”等活动,将父母们的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让他们也能参与到孩子们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来,从而推动孩子们的健康成长。父母也要重视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用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来保障对幼儿进行家庭教育的效果,从而实现良好的家庭环境育人的目标。要积极地将父母们引入到对孩子成长的评估之中,并对建立多层次的评估机制进行探讨,让父母们能够看到孩子们每一次的进步和成长,从而进一步提高家庭教育的责任感,从而达到家庭和学校教育合力的最大化,从而推动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7.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实现本土资源的有效积累
“校本课程”是指由幼儿园自主开发的课程,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一种有效的补充。在利用本土资源来达到幼儿全面发展的目标教育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本地资源的开发,从课程的角度来归纳和整理有关的资源,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便利。在开发校本课程的时候,老师们要注意把本地的资源做成一个系列,通过专题的方式,来对教材进行有效的梳理,无论是教材内容还是语言风格,都要与孩子们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相一致,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对校本课程的最大效用。在此基础上,应加大对教材开发的调研力度,充分了解教师、儿童和家长的需求。在开展校本课程开发时,学校应积极引入专家资源,通过专家的专业引导,确保校本课程构建的科学性,并在此基础上,吸收一线教师的教学建议,充实和完善校本课程资源,增强校本课程的实效性,以保证校本课程的严谨、科学和有效,真正实现对幼儿的全面发展。
结语
总而言之,在幼儿早期教育中,教师应与当地的资源特点相结合,重视对幼儿的观察,通过体验教育,指导幼儿通过社会实践来扩大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能力,要加强本土资源的规范化与整合,促进教育资源的积累,引导幼儿积极地表达并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培养他们的独立学习能力,从而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列娟.利用本土资源进行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实践与探索[J].学周刊,2020(14):170-171.
[2]蒋苹.传承民间游戏 促进幼儿发展[J].教育理论研究(第五辑),2019(01):138.
[3]孟斐斐.幼儿园本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新课程研究,2019(26):118-119.
[4]沈红.基于儿童发展需要的本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践研究[J].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2020(06):36-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