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摘要
关键词
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正文
前言
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的课堂教学不再是单纯地以学习为目标,而是以全面发展为目标。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思想道德素养,这既是与教改相适应的必然趋势,也是将核心素养作为教学核心的客观要求。老师要与自己的教学实际相联系,采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他们得到全方位的提升和全方位的发展,从而提升他们的整体素质。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内容及其价值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质是十分重要的。初中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应当以道德与法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众参与等为切入点。道德与法治认同,是指人们对一个社会制度和意识观念的认同。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国家,我们国家的公民要拥护中国共产党,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要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弘扬和实践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精神指的是对经济、道德与法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作出科学的解释、正确的判断和合理的选择,领悟人生智慧,过有意义的生活。法治意识,即认同法律,崇尚法律,遵守法律。这种核心素养体现在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和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意识,在遭遇侵权的时候,懂得运用法律的力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并在一定程度上遵守自己的义务。从某种意义上说,公民的法治意识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法治建设。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公共参与是指有秩序地参加公共事务、敢于担当、主动地行使自己的公民的道德与法治权利。公共参与的实施要求学生积极参加真实的社会活动,把自己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进而培养社会责任感。老师要指导学生进行社会活动,学习道德与法治,经济,文化和哲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把“核心素养”的概念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是非常有意义的。一方面,它可以有效地改善当前教学中存在的许多问题,提高教学效果;在现在的教室里,一些学生经常是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他们无法进行主动的学习和积极的参与,这就意味着他们在教室里无法进行独立思考,更无法利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无法得到丰富的经验,更无法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通过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够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在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已经不再单纯地追求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是要指导学生去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在具体的实际生活中也能够学以致用,为日后踏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门在初中阶段非常重要的学科,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特别是在当前,在素质教育的影响下,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然而,因为受到各种原因的制约,目前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过程中,仍然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但会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总体成效产生不利的影响,还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老师需要适时地采用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来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进行处理。
第一,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立德树人的具体实施。受长久以来的传统思想的影响,大部分的老师在实践中都过分强调了对理论知识的教授,并期望以此来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然而,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文化水平提升也是同等的重要,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中,老师要注意利用自己的学科优势,让学生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但是,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大多数老师都没有把立德树人融入到教育之中,这不但会降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效果,还会严重地阻碍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第二,教师的授课方法太单调,导致了学生对课堂的积极性不高。在当前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多数老师还采用灌输式的授课方法,这既不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不利于他们的学习兴趣的提升。整节课的气氛非常枯燥乏味,没有任何意义,学生没有任何兴趣和积极性去学习,也没有体会到“道德”和“法治”两个字的真实意思,因此,他们当然不愿意去学习。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会对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出现一种应付,甚至是厌恶的心态,从而对学生的发展和学习产生不良的影响。
三、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一)运用议题式教学,提升综合能力
议题式教学是利用开放性、辨析性和探究性的议题,使学生在现实的生活环境中,利用结构化的学科知识进行合作学习,开展社会实践。老师在运用议题式的方法进行政治教育时,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安排实践活动,例如,在讲授前,可以请学生收集有关的资料;在课堂上,可以组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课堂结束后,可以让学生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与课本中的知识进行整合。实践活动既可以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可以训练他们的协作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例如,在《公民基本权利》的课程中,老师们可以首先进行调查活动,让学生们调查各年龄段人群对公民基本权利的认识,并了解他们在现实中的行使情况。这种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够训练他们收集数据的技能。当学生收集完数据后,老师可以让学生们把数据汇总、整合,然后再以数据模型及调查报告的方式进行呈现。在此基础上,学生依据问卷调查的结果,建立数据模型,并将现实中所行使的各项基本权利,以一份调查报告的方式加以归纳。在对问卷的调查结果进行梳理后,老师可以让学生们把数据模型与调查报告相联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青年群体对基本公民权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行使公民权利的意识却很弱;老年人对基本的公民权认识不清,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具有很高的行使权利的意识。通过这次学习,培养了学生们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能力,使他们对所学的知识有了较深的理解。
(二)丰富课堂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要充分发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这个重要的平台来培育学生的法治意识,必须通过教学来赢得社会各界的认同。首先采用课堂讨论和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这种教学方式既可以使学生全面了解所学的法律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法治意识、明辨是非、提高综合素养。其次,运用灵活的教学实践,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强调效率,教师要使每个学生都能熟练地把握所说的知识点,所以要通过课堂上的实践来加强他们的学习。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来做,问题要结合自己的生活,还要做课外的练习,教师会按照教学大纲安排一些思考题目,考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种形式的教学实践,使学生对所学的法律知识进行全面的了解,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把握所学的知识。第三,采用“参与一经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而不是单纯的“知识搬运工”,因此,在课程准备过程中,要充分地为学生着想,做好预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来提高学生法治意识。第四,开展活动探究课程,新课标还提出了以学科素养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所以,开展“活动探究课程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教师还可以安排课外活动,由学生们自己或小组搜集材料,在教室里进行演示,让教师和学生们进行沟通。类似的活动探究课,旨在使学生了解法治使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能更好,并使我们的祖国更富裕和强大。最后,要改变教学评价观念。目前,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最直观的方法是通过考试,因而,教师和学校应该采取一种新的评价方式,从而使封闭的题目数量大大降低,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开放性题目。不仅在考试上要有所变化,而且在活动课程上也要进行有效的评价。使学生能够在巩固基础上,学习使用法律,并逐渐增强自身的法律意识。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所包含的法律常识并不是单纯地讲道理,教师在传授这些知识时,也不会拘泥于课本,强行灌输,还会引用一些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让他们进行分组研讨、协作探索、创造评价等方式,从而使他们形成法治意识。
(三)网络链接平台,提高公共参与
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倡导开展多元课堂活动、小组合作探究等多种方式来实现公共参与,而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学习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可以利用网络、电子白板等手段,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上开展小组学习和参与学习,使学生能够在参与的同时,获得更多的知识,进而提升公共参与。网络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将所有的信息都连接起来。如果教学设施允许,老师则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让学生们通过小组的方式,打开网络和其他的平台进行即时的交流。在教学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还可以让老师亲自动手,通过电子设备投放给学生看。电子白板最突出的特征是具有较高的交互性。运用互动式电子白板,教师可以通过页面管理工具、页面选择器等,随时调节教学内容的次序。使用钢笔、橡皮、撤销等工具,可以任意地进行注释、拖动、删除等,为师生之间的互动提供有利的环境,进而有助于学生的积极学习。
(四)运用红色故事,筑牢学生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是指人民在政治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在意识上和情感上的归属感,这种感觉还可以被有意识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它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同时,学生的政治认同还关系到了一个国家的安定与和谐。通过对道德与法治教育,使学生树立起对自己国家的认同,进而产生强烈的爱国之情,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政治认同的目的。红色故事就是一种具有正能量的文化,它包含着党和国家发展的百年之路,学生可以在学习中,直接认识到党和国家在近百年来的发展过程,从而可以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提高学生的精神力量,提高学生对我国的政治的认同感,从而推动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形成爱党爱国爱社会的政治信念。如果要将红色故事纳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那么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应当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老师要注重教学活动的设计,让他们对学习有强烈的兴趣,主动地参加到活动当中。该方式与新课改强调以“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相一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针对这种状况,老师们应当选取一些有鲜活事例的红色故事,让他们在事例中去感知,去传承。例如,在“建设美好祖国”的教学中,要使学生掌握和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那么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当地的红色故事,并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老师可以从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入手,将红色故事渗透到教育之中,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可以让他们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从而提高他们的爱国意识和政治认同。
结语
总之,在核心素养的视野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要进行改进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持续地为学生创造更加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从而推动他们更加全面地发展。所以,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老师要注意到自己所遇到的问题,然后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对策,并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相联系,真正地把核心素养的理念贯彻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去。
参考文献:
[1]何元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研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0(27):61.
[2]周宏林.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构建[J].文理导航(上旬),2020(10):76+78.
[3]吴蓉蓉. 初中生核心素养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培养——以社会责任为例[J]. 亚太教育,2020(4):22.
[4]镇硕莉.关于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思考与实践探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7(13):83-84.
[5]朱艳.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初探[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7(7):76.
[6]黄泽娜.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7(8):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