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小学音乐教学方法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学为中心;小学音乐;核心素养
正文
教育家叶圣陶曾言:“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教师在教学中只是担任合作者、引领者和启发者的角色,如要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则还需落实“学为中心”。“学为中心”即“以学生为中心”强调通过小组合作、活动设计等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自主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获取相应的知识技能,促进自身全面发展。根据课程改革和课标,小学音乐教学应以学习为中心,综合音乐、戏剧、舞蹈、美术等基本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在教学情景和游戏活动中提高学习兴趣、增强互动体验、在生活中发现美、理解美和创造美。这样学生能够提升艺术兴趣、丰厚艺术感知、厚植人文情怀,在丰富多样的艺术体验中提高艺术素养、感知能力和创造能力。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能够给学生带来主动学习的动力和探索求知的愉悦,而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引导并培养才能逐渐获取。小学生正处于淘气好动的阶段,如若要激发他们对音乐理论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们在自主积极的状态下学习,可以从创设有趣且生动的教学情境入手。创设教学情境需要在符合小学生们的认知特点上设计并实施,教师先用相关教学设备将抽象的音乐理论和概念具象化、场景化,用音乐、画面、乐器等触发五感,当情感和场景结合起来后,感官将会激发兴趣,而兴趣则带动探知,从而在学习和求索的过程中逐渐积累知识,丰富认知。以情景为船,以兴趣为帆,学生们学习和探究音乐知识的思绪在老师们的引领下能够自主地畅游音乐知识的海洋。
小学音乐教育聚焦审美感知与课程内容之间的联系,在多种教学设备和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教师可以运用动画、实物、声音等给学生们营造出身临其境的教学情境,并结合实际需要鼓励学生参与情境的制作和运行中来。在《四季童趣》的教学中,教师先将同学们按照季节的喜好分成四个小组,并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各个小组讨论最喜欢春季或者夏季等的原因,并派一个代表将小组成员的意见收集起来,然后跟其他三个小组谈一谈自己喜欢的一些理由。接着教师利用屏幕和音响等设备播放有关四季的声音和画面,营造歌曲氛围,激发情绪感知。接下来学生们在老师地带领下用听唱法进行歌曲的学习,直到能够自主并熟练地完成整首歌的演唱。课程的最后让每个小组再给自己喜欢的季节创编几个动作,各个小组伴随音乐的演唱在歌曲不同季节的部分展示自己的表演,整首歌曲融合了学生们的歌声和动作,在合作探究中和乐趣中初步了解回旋曲式。
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学会鉴赏和感知音乐,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氛围中,在乐趣中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加深歌曲的印象,感受歌曲的情感,提高对音乐学习的兴趣,逐渐成为音乐学习的“主人公”和音乐知识的掌握者。
二、运用游戏教学,加强课堂互动
小学音乐教学方式多种多样,但其目的都指向一个,就是强化学生主体,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参与各种艺术实践和探究活动。叶圣陶先生的教育观点:“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提醒教师们身为引导者的职责,在音乐教学中需加强学生们的主体体验和主动创造,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艺术学习的阶段性特点,在落实“学为中心”的基础上贯彻核心素养,优化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全身心得投入并积极主动参与音乐教学。除开上文提到的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结合学生在小学阶段极强求知欲和好奇心、逐渐成熟的自我和社会认知、不断发展的感知觉等特征,教师可以采用游戏教学法进行课程教学,在课程时长、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喜好基础上设计合理安全的游戏,让贪玩的天性在游戏中释放,把抽象单调的理论放在游戏中学习。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想象力、提高儿童艺术创造力和参与艺术实践的兴趣,也可以增强学生合作、交流、表达能力,在充分调动学生反应力、敏捷性、灵活性中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小学音乐教学主要任务和要求之一便是学会视唱、读谱与辩音,上文创设情境一点中提到过学生听唱法模仿唱歌,便是属于视唱的教学部分。人音版一年级上册第7课《小小音乐家》的知识与技能部分安排了“音的长短”教学任务,教学的重点是带领学生感知声音的长短,并初步学会练声的方法,了解生活处处有音乐。在课程导入中,教师使用播放器给学生们分别播放四段录音,请同学们来判断这四种声音分别来自哪里?而且要说出这种声音是长还是短?学生们兴致勃勃、异口同声地分别猜出了猫和狗,风和雨的声音,并且准确地说出了猫的叫声比小狗的长,而下雨的声音却比刮风的要短。接着教师按照班级座位或者人数分为“长音”和“短音”组,进行长短音举例子的比赛,游戏要求两个小组分别联系身边的事物,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在规定的时间内举出更多的例子,并在举例子的时候进行声音的模仿,例子越多且模仿越像的小组将取得胜利。
通过游戏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知识和参与音乐实践的兴趣,并引导了解日常声音存在众多不同的差异,让学生在游戏玩乐中满足求知欲、锻炼反应力和辨别力,同时提升辨别声音长短的能力。学生对小组合作和实践探究的参与意愿越深,其主体意识越强,音乐素养也能得到长足稳定地发展。
三、联系生活实践,提升音乐素养
“在美的事物中寻找美,这就是审美教育的任务。”艺术与审美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的:审美教育是艺术教学的核心,艺术教学是审美教育的具体实践,旨在帮助人们提高对美的感受和理解。而音乐作为艺术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本质就是艺术的实践活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不止一次提到要将艺术与生活联系起来,艺术来源于生活,也必将应用与生活,才能发挥和赋予艺术新的生命。
将音乐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能改变传统课程中知识与实际相割裂的状态,改善碎片化教学的模式,促进课堂教学提质增效。让音乐知识动起来、活起来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从生活中来,利用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通过讲故事或者猜谜语等方式让课程学习联系生活。例如《小蜻蜓》一课学习导入可以设置一个谜语让学生们来猜一猜。“一架小飞机,飞东又飞西,来去三五里,捉虫保田地。”这与歌曲的歌词有异曲同工之处,从而让孩子们在歌声中认识到小蜻蜓是一种益虫,带着一份真情和体验融入音乐学习中。另一种是到生活中去,例如上文所提到的“音的长短”的学习,学会分辨声音的长短后,教师可以在课后布置一些综合拓展的小任务,例如听听马路上汽车鸣笛的声音,路边小摊贩吆喝的声音等,并自己判断一下声音是长还是短,或者是长短相间,让音乐知识使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小学音乐教育需强化实践导向,不仅重视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而且还要充分发挥协同育人功能,让音乐联系社会、生活和自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类艺术实践,加强对生活自然中美的观察、鉴赏和创造能力。从而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的育人宗旨,推动真实性学习、跨学科学习等学教方式的变革与探究。
总而言之,小学音乐教学在以美育人的宗旨,立足核心素养的指导下已经与创新、协调、探究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重视学生自主学习和主体地位。在遵循审美、教育、实践和创造等原则的基础上,创优音乐教学需以审美为核心,创设良好的音乐实践环境,用兴趣激发学生创造性、自主性学习的动力,重视音乐与其他学科和生活实践的相互关系,在丰富学生音乐活动和审美体验中推动音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以及自身的综合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安桂清.以学为中心的课例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3,25(02):72-77
[2]杨小康.小学音乐教学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 2020,6(16): 78-79.
[3]董福新.小学音乐教学初探[J].青海教育,2020(Z1):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