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双减”背景下初中学生体育锻炼能力的培养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曾燕

横峰县第二中学 334300

摘要

双减旨在减轻学生繁重课业负担,坚持学生为本,遵循教育规律,着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原则,培养身体健康、心理阳光的青少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是搞好学习,干好工作的基础。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则成了我们初中体育教学中的能力目标的重要方面。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对孩子将来的健康、幸福人生有着重要影响。


关键词

双减 初中学生 体育锻炼 培养

正文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了好多好多年。随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的颁布,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这件事终于尘埃落定。从国家大政方针的高度,给予社会的关切与期盼的回应。

“双减”指的是减轻义务教育学生作业负担、减轻义务教育学生校外培训负担;旨在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其原则是“坚持学生为本、回应关切,遵循教育规律,着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双减其中一个目的就是增加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大自然活动的次数、深度和广度。的由此可见,双减政策对于学校体育的发展迎来了一次机遇。机遇体现在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参与体育比赛。挑战体现在如何高效利用课余时间,达成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教会、勤练、常赛”的新特点,从而促使学生将掌握1至2项的体育技术并落实在生活实处,以及老师面临的工作量增加、难度增大等一系列问题。怎样运用“双减”所带来的大量课余时间以落实新时期学校体育工作的新特点,值得一线体育教师深入思考。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提升体育课堂教育质量。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第16条明确指出要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体育课堂也不例外,更需要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在我的印象中,一直以来,学校体育教育得不到重视。分析起来,不外乎以下几个原因。从体育教师自身来看,体育教师被鄙视为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粗人,得不到尊重。因此,有的体育教师自暴自弃,上课不认真,采取放羊式的教学。平时也不注意自己的形象,不注意提升自己的个人文化素质和专业素养,从学生那看,觉得体育课不重要,不就是跑啊,跳啊什么的,天生就会的东西,没什么可学的。况且上起课来又累又枯燥无味。他们认为与其上这样的体育课,倒不如多做几道数学题,对自己将来升学还有好处。从学校那看,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潮下,升学率的多少,差不多成了上级领导和老百姓评价一个学校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老师是否优秀的最重要标准。因此有的学校以缺乏体育教师、要高考中考为理由,为孩子前途着想为借口,对体育课敷衍了事,甚至不开设体育课。从家长哪看呢,这种情况他们是赞同的,甚至是非常欢迎的。

提升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要做的方面,要注意的环节很多。比如学校和上级领导重视,体育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教学场地仪器设备的完善都是不可或缺的。我们体育教师在双减背景下,要提升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要做好课堂展示,要准确把握教学目标,要精心合理设计教学环节。

一要做好课堂展示。课堂展示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展示是对学生的一种表扬与鼓励,一种自信与勇气,一种反馈与激励。恰当合理的运用学生展示。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正确的展示能将技术动作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了解动作的结构、顺序、形象以及要领和方法,从而更好的进行模仿,形成正确的动作表象。学生的展示能让学生和老师了解学习的进展,对出现的问题一目了然,为改进提高技术动作服务。学生的展示是实时的学习状态反应,它是体育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直观教学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

学生课堂展示一定要注意展示的目的要明确,形式要多样化,比如可以是个人展示,小组展示,优秀展示,竞赛式展示等。展示的时机也要恰当,展示后的评价更要及时合理。学生展示完毕,一定要及时有效的进行跟进评价。评价的方式也可以多种,如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代表进行评价分析。评价的内容要根据展示目的和作用有效的评价,切忌泛泛而谈。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让观察的学生明白应该学习的优点,找到自己的差距。评价要简明扼要,易于点名,让展示者和观察者都能受益匪浅。

二要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师对学生达到的学习成就或最终行为的明确阐述。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和展开的。就其本身而言,它具备支配教学实践活动的内在规定性,起着支配和指导教学过程的作用,也就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教学目标的剖析与确定是教学设计的起点。他首先确定教学对学生学习内容所达到水平程度的希望。使教学有明确的方向,其次,他给教学任务是否达成提供测量和评论的标准。因此,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基本前提。

针对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身心特点,对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作出了科学而具体的规定。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研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对照执行。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到三维目标的统一。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这三个方面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三要合理设计教学环节。本人从一堂体育课的流程——课前准备、准备活动、基本部分、结束部分、课后,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课前准备。课前必须进行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教材分析可以明确教材的重、难点,寻找教学的突破口,设计教学方法、闪光点、兴趣点。学情分析,有些教师设计教学方案按照自己的想象和意愿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造成教学的低效或无效,所以教师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必须考虑到学生实际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充分理解和了解学生,并制定一个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案。

二、准备活动。 首先是导入新课:教师要有亲切的语调、清晰的讲解。适当的激励,生动形象的语言可以给学生带来学习的兴趣,增添自信提高效益,例如:上足球脚内侧踢球,老师一手拿一只足球鞋给学生整队,学生会很新奇,“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了一双足球鞋,这双鞋跟随老师征战多年今天来发挥余热。今天我们上课内容是足球脚内侧踢球,老师用红色粉笔在鞋上作了记号,这是球与脚正确的接触部位,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学好这项技术。”其次准备部分的安排必须为基本部分打下伏笔。先充分热身,再考虑与基本部分的衔接。除掉一些纯技术的体育项目,一般体育活动均来源于实际生活,我们可以安排一些诱导性练习。例如:后滚翻教学中可以安排“青蛙坐荷叶”游戏,让学生体会坐垫,蹲踞式跳远可以安排郊游游戏,让学生体会跨越小溪流等。

三、基本部分。“基本部分”是一堂课的核心所在,也是掌握体育知识,形成体育技能的关键所在。如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每节课的动作要领,体育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就充分遵循“怎样学、学得好、再提高”的原则,有意识引导学生创“自练、合练、议练、创练”为一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实际,设计切实可行的学案,学案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⑴动作要领⑵简单易记的练习口诀⑶学生由易到难的练习方法⑷学生练习时的注意点⑸学生练习过程中的错误及纠正方法⑹小组探究交流需要解决的问题⑺学生拓展与提高的练习内容。教师在巡回指导的过程中要做到:① 热情参与②营造良好的民主氛围③给予学生学习、探索、合作、表演、创造的机会。教师而不是流于形式,必须把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在课堂教学中把它变成一种教师的常态的教学行为。

四、结束部分。结束部分的安排可根据课的内容来安排,一般可分为⑴放松主导:即放松活动加其他,用于运动量大,或者运动强度中上的体育课⑵总结分析:即总结分析加身心放松加其他用于技术不容易掌握,运动量中等或者中下的体育课⑶拓展延伸:即拓展延伸加放松加其他用于有一定技术难度前后课有密切联系运动负荷中等或者中下的体育课⑷游戏娱乐:即游戏娱乐加其他用于广播体操教学、队列队形练习、运动量大、教学内容较为枯燥的体育课。注:这里的“其他”为清点人数、总结讲评、宣布下次课的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上我们不仅要好好讲课,更要注重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过,我认为,无论体育教学被注入什么样的新精神,有一点应该是不变的,那就是体育课堂教学应该是务实高效的。

二、训练计划要突出个性化,有针对性

获得快乐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首要目标,运动教学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重视学生身体发展规律,以不同学段学生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教育方法。如通过游戏比赛来调动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以培养学生坚持运动的良好习惯。突出个性化要求,让每个学生掌握1至2项适合自己的运动技能,是学校体育教育的基本要求。此外,积极创设条件,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体育课程设置和课后体育活动选项,满足学生参加不同体育运动的需求。

制定个性化的训练计划。而为了确保训练计划制定的科学性,老师员不但要全面了解和掌握运动员的技战术水平和运动基础,同时还需要全面了解和掌握运动员的个性心理特征。因此,在制定训练计划之前,教练员应与运动员进行积极的沟通与交流,以尽可能全面的了解运动员的个性特征和参与后续训练活动的心理准备情况,并和运动员一起参与到后续运动训练计划的制定之中,确保训练计划制定的个性化。

其中有效沟通,观察指导,积极反思和及时反馈则是做好个性化训练的四个环节。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并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是体育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而且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习惯是逐渐养成的、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和外在监督的自动化了的行动方式。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对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 全国健身计划纲要 》中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也把使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作为教学目标之一。

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是经过体育教学来培养的,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而体育教学使学生在中学阶段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其终身受益的重要内容。因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自我锻炼的习惯。教师也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素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学生体育锻炼能力的提高,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是单纯的提升课堂教育质量或者加强课外训练的事情,也不是老师或学生单方面一厢情愿的事情,而是需要老师与学生的紧密配合,课内课外有效协调,体育锻炼技术与习惯相互促进。

1]祁锋.健康运动强体魄 安全锻炼乐生活——浅淡初中体育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J].中学课程资源,2013,(12):41+2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