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低年级家校共育新模式之我见
摘要
关键词
家校共育;小学教育;家校共建
正文
对于家长与学校而言,事实上是有矛盾的,很多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已经被学校交出去了,那是学校的事;校方也有校方的考量,如果没有家长的配合,其实效果也不会太好。事实上,对学生的教育,需要学校、社会和家庭三个方位来进行,家校共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模式,两者有机结合,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家庭是子女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个老师,要想成为合格的学生,除了在学校里学习之外,还需要在家中培养。一个优秀的学生,不仅要有正确的人生观,还要有良好的人品,不能光靠学习成绩。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学校要争取到家长的配合,保证家长与学校的教育方向一致,开创新的家校共育模式,只有这样,才可以培养出综合素养较高的学生,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一、浅谈“家校共育”在小学低年级工作中的应用现状
(一)小学低年级班主任和家长之间的联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小学低年级班主任与家长之间的联系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尤其是“双减”政策下,班主任与家长之间由于教育理念的差异,双方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张、僵硬。班主任的工作量很大,事情很多,很多时候都不可能照顾到班上的每一个学生,更不可能每个人都去解释学校给老师的压力。但是,每个学生都是家中的掌中宝,家长们对自己孩子在学校中的表现,都会十分关心和关心,希望老师能够通过给孩子布置更多的作业等方式,来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但是,如果班主任与家长之间的距离越大,这种教育就越有可能达不到教育的效果。因此,如果班主任和家长之间缺乏交流,就会产生以上的问题。
(二)家长不了解班主任的工作
除了学校教育外,家长对学生的影响最大。但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学校和老师都开始为学生减轻负担,但家长们还是很担心学生们的学习成绩,所以班主任们在执行“双减”政策的时候,总觉得家长们不配合。的确,家校合作对学生的发展有更多的好处,但很多家长对班主任的工作并不了解,也不配合,这就使得班主任在处理学生的问题时变得非常困难。其次,一些家长不仅不能理解班主任的工作,而且还会有投诉的行为,他们会投诉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好,在学校里有什么问题,这让班主任做任何事情都会小心翼翼,这严重影响了班主任的工作情绪,给班主任带来了一定的工作压力。所以,要想让家长与班主任真正的站在同一阵线上,就要充分调动家长们的教育积极性,这需要家长们理解“双减”政策,理解老师的工作,理解“双减”政策对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积极影响。
(三)家庭与学校的主体关系失衡
在实施“双减”的过程中,学生、家长和学校三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如何得到平衡,关系如何才能更好地进行合作共育,才能更好地进行合作共育。目前,在家校共育的实践中,家长与学校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平衡”的现象,即家长与学校之间存在着“越位”和“家长主导”等。家校共育工作流于形式,互相推诿,缺乏实效性;一是家庭与学校主体的缺位。许多家长把家庭教育理解成智力教育,把自己的家庭教育责任“推脱”在学校身上,让学校老师代为承担对子女的教育与管理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后,不止一次强调了“家庭”和“家庭”两个字。家庭对人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家庭气氛的培养对于儿童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在学校中还存在着“教育缺位”现象,许多教师把自己的教育职责“转嫁”到家长身上,用自己的教育意志随意指挥家长,让家长代劳,使家长沦为老师的“助教”。二是家庭与学校主体的越位。尽管家校合作意识逐渐增强,但长期以来学校一直占据着教育“中心”的位置,部分老师视家长为被动配合者,对家长发号施令,家长机械服从,导致部分家庭教育职能被剥离,因此,有必要厘清家校责任的边界。
二、家校共育在小学开展的意义
(一)对小学学生的学习有促进作用
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学校和家庭,老师对班级里的每个同学的教学内容都基本相同。然而,许多同学的成绩始终不能令人满意,这其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包括了许多问题,其中包括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与家庭的教育方法以及父母的角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培养中,老师能够对班级中每一位同学的家庭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还能够向家长提供一些有针对性的意见,让他们一起关注每一位同学的发展,从而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下,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端正学习态度,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业水平,推动他们的成长。
(二)为父母提供了科学的教养方式
因为在以往的教育过程中,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基本都是依靠学校,认为自己已经把孩子送到了学校,就把这件事交给了学校。改变父母教育观念的错误观念,根据子女的实际状况,教会父母有效的、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同时,也可以帮助家长更好的理解子女的个人喜好、性格和学习能力。不能抱太大的希望,也不能掉以轻心。学校要积极推动家长和学校之间的配合,帮助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传递有效的教育信息,进而提升家长的教育水平和教育素养。
三、在小学实施有效的家校合作教育的对策
1.转变学校与家长观念强化家校共育
目前,我国小学“家校共育”成效欠佳的主要原因在于学校与家长对“家校共育”的认识偏差。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学生应该改变自己对家校合作的认识与态度,积极开展家校合作;家校合作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家校合作能否成功与否。作为家校合作的有力推动者,学校和教师只有率先转变观念,积极开展家校合作的宣传工作,提高职工家校合作意识,才能获得家长的支持,才能使家校合作从设想变成现实。二是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这种观念的转变有赖于学校教育,也有赖于社会的影响。积极鼓励家长参与学校教育,让家长明白教育不单单是学校责任,更多是父母责任。同时也要让父母明白,再多的钱,也比不上孩子对父母的关心。虽然出去打工是为了孩子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但如果长此以往,顾此失彼,逐渐丧失了为孩子好的理念,就不可能促进孩子的成长。
2.巧妙交流,分类指导
班主任与家长之间的交流是一门艺术。只有通过有效的沟通,家校合作才能实现。不同的父母,他们的文化层次、性格和家庭背景都不一样,所以他们的家庭教育方式也不一样。要想让家庭教育变得更加具有科学性,这就需要班主任在平时的工作之余,与家长展开更多的沟通,针对家长的不同性格、职业等展开分类,采取有针对性的沟通方式,这样才能让学校指导更具时效性。例如,对不同类型的家长,班主任可以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例如,对于放任学生不管的家长,如果是由于家庭关系而放任学校不管,那么班主任就要劝说家长对孩子负起责任,不能因家庭矛盾而忽略孩子的教育;如果是对自己的孩子没有信心,那么就需要班主任向家长反映学生在学习中的每一丝进步;对于粗暴对待孩子的家长,班主任要引导这些家长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把孩子当成朋友,这样才能起到更好的家庭教育效果,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互补。
3.加强家访的次数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在家中的各种表现,增强学生管理的针对性,在实际教学中,老师要加大家访的次数,并与家长进行良好的互动与沟通,帮助他们解决在学生教育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进行家访时,老师要尽量了解父母的性格、孩子的基本情况等,这样才能增强后续沟通的针对性,避免对家庭教育产生更大的负面影响,同时还能让老师学会正确的沟通方式,为学生管理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撑。在家访过程中,老师要让家长们对孩子们有更多的关心,不能只把提升孩子们的学习成绩作为主要目的来对孩子们进行家庭教育,还要对孩子们的身体和心理发展给予更多的重视,当孩子们在面对疑惑的时候,可以跟老师们进行良好的互动与交流,从而将家访本身的功能体现出来。
4.学校参与家校合作
学校需要对家校共育给予更多的重视,不能把家校共育与沟通仅仅看成是班级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事情,而是应该积极地介入其中,可以从学校层面举办一系列的活动来促进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学校的管理者也可以和教师一起参与到与家长的交流沟通中去。比如,可以定期轮流邀请家长参加跟班活动,邀请家长进入班级,观察孩子在学校的一日生活,并开展相应的讲座,解答家长们存在的疑惑和问题,提供正确的教育方法,提高家长们对学校和教师教育的认同感,让家长们更好地支持学校工作的开展,更好地合作,促进学生们的健康发展。其次,学校也要重视和提高老师的沟通能力,老师在和家长沟通的时候,可以先向家长展示学生的优点和优点,然后再和家长沟通学生目前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更好的得到家长的配合,而不是一味的要求。可以用温和的态度问家长:“如果孩子有这样的问题,我们能不能一起解决?我们都想让孩子可以更好地成长。”此外,在与家长合作后,教师也要注意及时将学生的情况和变化反馈给家长,并向家长询问孩子在家里有没有什么变化,让家长感受到学校和教师的积极重视和孩子确实存在的变化,让家长感受到效果,从而对进一步的家校共育有更多的积极性。
5.家长要明确自己的责任
作为家校合作中的主体力量,家长们应该对家校合作的实质和意义有充分的认识,认识到自己作为孩子的父母所要担负的教育责任,认识到家校合作是一种以协同发力的形式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同时,也应该意识到自身也是学校这个生态环境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以此为基础,家长应该树立起家校合作的意识,并主动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任务,通过与学校的共同合作,形成一股合力,帮助学生的未来成长和发展。家长们应该从“双减”政策所倡导的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的角度,培养学生在课余时间培养各种兴趣爱好,树立责任意识,主动承担起教育子女,关心子女成长的责任。当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问题,父母应该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同时,家长也要加强对家庭教育相关理论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提高自己的素养,发挥好自己的表率作用。从而充分发挥家长这一重要角色的作用,为家校合作奠定坚实基础,家校合作共育也能以此为支撑高效发展。
结语:综上,为提高教育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应积极推进家校共育模式在小学教学中的实施。家长应该与学校进行积极的沟通,对学生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有所了解,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对策,对其进行调整。从家庭和学校两个层面,对学生的日常行为和学习展开必要的指导,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为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奠定基础,为新时期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家校共育模式对学生有着正面的影响,所以在过程中,需要逐渐地进行实践和总结,将现代技术与传统的方法相结合,用家校共育不同的交流方式,来实现家校共育模式,最终达到家校共赢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吴宇涵,仲稳山,高莉玲,刘梦洋.小学教师工作压力来源及应对措施—以南京某小学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20(40):26-27.
[2]马轶男,李奕斯扬,王晓霞.小学阶段家校共育的现实困境和可行路径研究—以张家口市区小学为例[J].教师,2021(18):9-10.
[3]刘菡萏.小学家校合作的现状及策略研究—以Q市M小学为例[D].山东
曲阜师范大学,2021.
[4]他德利. 互联网+背景下高中学校家校共育模式的创新研究[C]// 2020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二). 2020.
[5]李晓婷. 融合教育背景下构建特殊儿童家校共育互动融合模式探究[J]. 新课程研究:中旬, 2019, 000(S01):P.6-7.
[6]陆开悟, 岳玉阁.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研究[J]. 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000(004):108-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