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小学家校共育的必要性和策略
摘要
关键词
家校共育;有效;实施;策略
正文
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是国家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有效载体,是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密切合作,共同推动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途径。学生在学校、社会、家庭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在这些因素中,家庭教育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个性成长的关键因素。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是所有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全社会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父母的教育行为与子女良好的个性品德和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密切相关,也与民族素质、国家命运密切相关。家校共育开展家庭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学校家庭教育工作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功与否的关键。
一、家校交流的重要性
(一)家校交流促进教育合力的形成
我们都知道,如果总是强调独立性,就会使教育始终独立于社会之外,学校也始终疏离于社会和家庭,导致学生在进入社会时都要经历一个非常矛盾的阶段,这对学生来说是非常不利的。这就是一个等式,5+2的学历=0。所谓“5+2=0”,就是学生从周一到周五在学校接受5天的教育,到周六和周日,家长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教育,从而使学生在一周内所学到的知识为0。”针对这一现状,学校应从源头入手,采取多种措施,搭好家校之间的桥梁,实施“家校牵手”计划,主动突破制约学校教育快速发展的“瓶颈”,真正实现家校合作。其实,学校和家长是两个不同的教育者,对于学校和家长来说,要想达到教育的平衡,就需要一定的沟通与合作,行动一致,向学生提出相同的要求。这样,学校和家长就有一个共同的信念和目标,家校合一,才能教育好学生。
(二)家校交流,有利于班主任因材施教
建立良好的家校沟通机制,有助于家长对学生表现有更多的了解。班主任可以及时向家长通报学生在学校的情况,以便家长了解孩子的情况。同时,家长也可以及时与班主任沟通学生现阶段的情况,让班主任了解到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家庭教育方式,帮助班主任进行有效的教育,因材施教。“夸奖学生,夸奖家长,这是我们和家长交流的最好方式。”班主任在与家长沟通的时候,要向家长表达自己对该学生的期望和肯定,这样可以促使家长加强和班主任的沟通,从而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班主任要使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有信心,有希望,这样家长就会更加积极主动的与自己的老师进行沟通,并积极配合自己的工作。
二、家校合作的一些问题
1.学校、家长和教师对“家校共育”的误解
家校共育是学校和家庭两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但有些学校和家长对教育的理解还很片面,他们认为教育应该由学校来管,而不是家庭。但是,许多事实都表明了家庭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比如,在学习方面,有好家庭教育的学生往往会比较容易,而缺乏家庭教育的学生则会显得比较吃力。部分学校也没有把家校共育放在正确的位置上,如有的学校都是在学生出现问题时才和家长沟通。而且,在通常情况下,很少有家长会主动向老师询问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和身心发展情况。这充分反映出学校及家长对家校共育教育的认识不足,对家校共育教育的实施也不够重视。
2.家庭教育的不平衡状况
部分家庭和学校的教育理念不一致,有些家长因为工作繁忙,而疏于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导致了很多学生都是由自己的爷爷奶奶在照顾,但是爷爷奶奶不能配合学校来对学生展开教育,所以家校共育就无法真正落实到位,导致了家校教育严重失衡,家庭教学严重缺位。小学的学生有一半的时间是待在家里的,如果没有家庭教育,学生的思想、品德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
3.素质教育因材施教的局限性
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因出生、成长和教育环境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而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进行素质教育,这就需要家长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据了解,许多学校在实施因材施教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家庭状况,从而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而家校共育则能解决这个问题,通过与家长进行双方会谈,对学生的各个方面都有充分的了解,从而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方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缺乏与之相适应的政策和制度保证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将家校共育作为一种常规工作、一种制度来推进的必要性。而要形成一种制度,就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政策和法规作保证。农村家校共育涉及到学校与家庭两个社会体系,两者之间的协作离不开各方的组织与协调,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遗憾的是,现在这些都是缺失的。所以,农村家校共育的组织机构松散,机制不健全,大部分学校没有统一的、正规的农村家校共育组织,也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评估机制。同时,农村教育主管部门对农村家校共育活动也没有明确的、完善的规定,也没有提供政策制度的保障,这就导致了农村家校合作的现状并不令人乐观。
三、农村小学家校共育的有效策略
1.帮助家长改变教育观念
第一要重视家庭的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小学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家长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现在一些家长误解了养育学生的重要性,希望自己的学生成龙成凤,这种教育理念已经过时,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一些父母很溺爱他们的孩子,会尽其所能满足他们的所有需要。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的成长,而且还会导致学生自私自利。此外,家长将孩子的教育完全托付给学校,一味追求“成绩第一”,这种教育观念对家庭教育也是不利的。为了解决上述教学问题,小学班主任要加强对学生家长的引导,帮助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思维方式,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
第二、鼓励父母以身作则。从短期来看,学生还没有养成习惯。小学班主任应该让家长们意识到,在对学生展开家庭教育的时候,应该关注学生存在的问题,找到合适的教育规则,使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来解决问题,并给予合理的引导。此外,家长要做好表率,为孩子们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以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去影响他们,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性格。
第三,开展科学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由于家庭成员的个性差异,家庭教育具有不同的特征。小学班主任在对学生家长进行引导的时候,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状况,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不同的家长提出不同的要求。如果家庭教育在一段时间内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家长也不要着急,要保持冷静,要明白家庭教育的改善不是一蹴而就的,家长应该继续在学生的生活中用科学的教育原则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2.组织亲子互动,建立沟通的桥梁
在“双减”政策下实行家校合作,就是要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使双方能够进行沟通。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和父母一起参加亲子活动,使他们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并为他们之间建立一个沟通的桥梁。比如,笔者通过对学生和父母的访谈,发现由于种种原因,有一些沟通上的矛盾。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及成长需求,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将相关的法律知识融入到孩子们的思想中,让父母与同学在一起进行沟通、沟通。首先,我组织同学和父母观看有关法律的纪录片,让同学和父母通过记录片了解到如何运用法律,如何运用法律来保护教育的结果。其次,我为同学和父母设计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让同学和父母都积极地回答问题,并且把孩子和父母分成两个小组,来决定哪个小组的表现最好,这样才能活跃活跃的气氛。接下来,我会组织同学与父母进行讨论,让他们分享和表达自己在这次活动中所学到的东西,为他们搭建起一个沟通的桥梁。
3.健全学校的组织结构,推进家校共育体系的建设
在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时,学校应将其付诸实施。学校也要在健全组织结构的基础上,制定相关的家长学校章程,在教育观念、教育目的、教育策略等方面达成共识,并相互监督,才能充分发挥家教共育的作用,共同教育和管理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比如,学校可以先挑选合适的家长代表来组建家委会,在组建家委会的过程中要遵循公平一致的原则,挑选出教育意识和教育观念都具有代表性、先进性、合理性的学生家长,并针对家校共育对家委会进行系统的培训,家委会代表必须与家长委员会成员们进行沟通交流,合理听取并采纳委员会成员的意见,并一及时将这些意见反映到学校,使家委会发挥积极的教育管理作用,共同参与学生的教育管理。除此之外,学校还需要定期召开家长会。家长会是实施家校共育制度的最根本的方式,通过家长会,家长们可以对孩子们的成长状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一起讨论关于孩子们的教育问题,从而推动孩子们的良性发展。
4.建立班级群,实现“零距离”的与家长交流
要想构建一个可以进行有效沟通的班组,班主任要充分利用网络,建立一个像QQ群或者微信群这样的班级群,这样可以方便家长和班主任之间的沟通。在新学期开始的第一次家长会上,老师要做一个调查,收集家长每天使用的聊天器的数据,以便更好地与家长交流。如果大部分的父母每天都会用 QQ聊天,那么我们可以创建一个QQ群。比如,家长们有什么教育问题,就可以在小组中与老师们一起讨论、交流。这样,家长们就能知道孩子们在学校里的表现,老师们也能知道孩子们在家里的学习、生活状况。
QQ群把家长们的关系拉得更近了,这种交流的方法很有效。首先,在小组中,父母们可以更容易地讨论孩子们的学习情况。家长可在小组内即时讨论孩子的作业情况。其次,老师也能在作业中对学生进行辅导。家长与学生运用文字、图片、声音及其他有关的方式来向老师提出问题,这既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了解,又能提升父母教导学生的效率。
5.引入家长走进课堂,促进“家校”的有机融合
从学生家长的角度看,他们的学历层次各不相同,所处的职业也各不相同。针对这种特征,教师能够利用不同的父母特征和职业技能,来充实和完善学校教育。比如,在公安机关工作的家长,可以鼓励他们给孩子上一堂关于交通的知识讲座,或者防火防盗的演讲,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孩子感受到家长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的参与感,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另一方面,也可以进行知识的普及,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识。与此同时,学校也可以举办诸如“亲子阅读”之类的活动,让阅读活动在课堂上、在家庭中进行。由各个班级的班主任,通过微信群等交流渠道,引导家长与儿童共同阅读一本书,并指导儿童完成阅读笔记,让他们与儿童一起享受阅读的乐趣。从阅读同一本书籍入手,让父母能够与孩子进行更多的沟通与交流,与孩子一起共同成长,这对提高亲子关系、加强亲子联系、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有很大帮助。用多种方法,密切家长、孩子、教师、学校之间的沟通,不仅可以打破家长对传统教育的固有认知,让孩子的素质教育得到重视,还可以让家校共育取得新的突破。
结语:
总之,对农村家庭、学校来说,家校共育既是一个目的,也是一个过程,而且这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和家长应逐步建立合作关系,做到及时沟通;由默契伙伴发展为互帮互助的伙伴关系。这种合作关系的构建,不仅需要教师和家长的积极参与,也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同时也需要学校和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只有这样,随着各方交流的深入,合作关系才能逐步从低级到高级,最终达到预期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孙中红,卢新睿.“互联网+”中职家校共育实践探索——以江苏省连云港中等专业学校为例[J].冶金管理,2020(23):155-156.
[2]姜卫明.家校同行,让教育不再孤单——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引领家校共育初探[J].教育界,2020(50):69-70.
[3]吴文敬.农村小学构建良好家校关系的策略[J].广西教育,2019(21):78-79.
[4]刘小娇,刘勇军.家校合作 共育成长——农村小学优化家校合作方式的策略研究[J].辽宁教育,2019(10):58-59.
[5]李春花. 农村小学家校共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8, 000(024):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