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陪伴助力幼儿良好品德培养的实践探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梁海兰

(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幼儿园 746000)

摘要

幼儿是祖国的花朵,是民族的希望,是人类社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教师要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遵循幼儿成长的基本规律,将教育与儿童成长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师通过对幼儿进行共情陪伴,在互动中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品德,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本文主要从共情陪伴助力幼儿良好品德培养的意义入手,分析了当下教师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幼儿良好品德的策略。


关键词

共情陪伴;幼儿;良好品德培养

正文


引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需要家园合作,家园共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和家长形成了教育合力,教师有效地教育和引导幼儿,家长积极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但由于现代社会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竞争激烈等原因,部分家长没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孩子;部分家长对幼儿缺乏足够的耐心,对孩子管教过严或放任不管;部分家长有比较强的功利主义思想等情况,使得许多家长忽略了陪伴对幼儿品德养成的重要作用。

一、共情陪伴助力幼儿良好品德培养的意义

1.提高幼儿品德教育的效果。幼儿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良好品德的培养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关键。共情陪伴能够使家长与幼儿之间建立和谐关系,使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获得安全感,对家长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从而积极主动地接受家长的教育。

2.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共情陪伴能够促进幼儿感受到来自家长的温暖,激发幼儿内心的情感,使其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家庭活动中。共情陪伴还能够使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中的表现,让家长能够及时了解孩子在幼儿园中的情况,从而更好地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

3.增强幼儿园教育教学效果。教师与家长共同参与到幼儿的教育活动中,可以使教师从家长那里得到更多关于幼儿心理方面的知识,从而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专业素养;还可以通过亲子活动增进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感情,增强家园联系,使家园合力促进幼儿良好品德培养。

二、教师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没有起到示范作用

在以往的幼儿教育中,教师更多地是通过言传身教来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但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更多地是以讲故事、做游戏等形式来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但是幼儿对教师的依赖程度是非常高的。因此,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时,应该更加注重身教,要用自身的一言一行来影响幼儿,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品德。在共情陪伴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自己与幼儿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沟通,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与幼儿一起游戏、一起学习。

(二)家长的教育素养不足

目前,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尚不成熟,家长对幼儿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不能及时关注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部分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着错误的做法。如:幼儿回家后家长忙于家务,无暇顾及幼儿的心理需求;有些家长忽视了对孩子进行社会交往能力和社会公德教育;有些家长忽视了对孩子良好品德教育,存在着“只要不闯祸就好”的错误观念。这些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不仅影响了幼儿良好品德形成的进程,还会造成幼儿性格、心理等方面的问题。

(三)缺乏家园合作机制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在不断进步。现代家长对幼儿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开始关注幼儿的品德培养。但是目前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缺少有效沟通,很多幼儿园没有设置专门的课程或者课程内容不够丰富。另外,部分幼儿园没有认识到家园合作在幼儿品德教育中的重要意义,没有形成家园合作机制。

(四)家园共育目标不明确

本研究在实施过程中,发现了家长的支持度对幼儿的发展有重要影响。部分家长不太理解幼儿的情感,对幼儿的教育需求不是很明确,并且家长自身素质有待提高,认为教育孩子就是幼儿园老师的事情,家长对于幼儿园教师在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时没有给予足够的理解。在家长参与过程中,也发现了部分家长对于幼儿情绪发展认识不足,对幼儿的情绪认知缺乏有效的教育方法。

三、培养幼儿良好品德的策略

(一)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

在幼儿品德培养过程中,家长的教育素养直接影响幼儿良好品德的养成,所以,教师应组织家长学习幼儿教育的相关知识。比如:通过讲座、家长学校等方式对家长进行教育培训。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特点,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方法,为幼儿品德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如:针对小班幼儿,教师可以开展“如何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专题讲座;针对中班幼儿,教师可以开展“如何培养孩子良好心理品质”专题讲座;针对大班幼儿,教师可以开展“如何培养孩子良好品德”专题讲座;针对中班和大班幼儿的家长进行“如何帮助孩子养成良好品德”专题讲座。此外,教师应组织家长进行交流、学习,形成家校共育的合力。在沟通交流中,家长可以与教师分享自己在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比如:面对孩子不听话时,教师可以与家长交流自己遇到过类似问题的处理方法;面对孩子犯错时,教师可以与家长交流自己教育孩子时的“小妙招”。总之,教师和家长应共同探讨如何培养孩子良好品德,形成家校共育合力。

(二)发挥教师榜样的示范作用

教师是幼儿的引路人,在幼儿的品德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教师良好的行为对幼儿的行为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注重自己在生活中、在活动中、在游戏中的一言一行,做到“以身示范”,成为孩子们学习的榜样。教师要以身作则,以身示范。比如在班级活动中,当孩子们玩游戏时,老师要做到认真倾听、耐心询问和解答,不要随意打断孩子们的游戏,这也是对孩子们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的锻炼。在一次户外活动中,幼儿要去摘一朵花。当他们采摘下来后,有的孩子想把花插在头上或戴在手上;有的想把花藏起来不让老师发现;还有的孩子直接把花扔到地上,等等。这时老师就需要引导他们自己去思考这朵花为什么会这样做?为什么不可以这样做?引导他们去思考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还可以根据幼儿自身的发展特点和行为特点来给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比如教师可以利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来教育孩子,告诉他们什么是正确的行为,什么是错误的行为;还可以通过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来教育孩子如何处理遇到一些事情。

(三)建立家园合作机制

幼儿的品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过程,幼儿园和家庭都应该重视幼儿的品德教育,家园共育是实现幼儿良好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幼儿园教师在开展道德品质培养时,应积极联系家长,借助家长会、家访、家访等形式,加强家园之间的联系,确保家园双方对幼儿良好品德培养都能达成共识。首先,幼儿园教师应通过多种渠道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教师应加强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向家长传达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家访等形式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将幼儿园的教学理念和要求告知给家长。此外,教师还可以在家园共育微信群中发布幼儿品德培养的相关内容,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学理念和要求,从而提高家长对幼儿品德培养的重视程度。其次,在开展品德教育时要注意家校合作。在开展德育教育时,幼儿园应积极邀请家长参与进来。家长可以通过参加幼儿园组织的家长会、亲子活动等形式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幼儿在园行为表现、生活习惯以及家庭教养方式等方面的情况。教师还可以通过家访、家长会、线上平台等形式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家长在家庭教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幼儿品德教育方面的需求。教师可以将幼儿在园的良好品德表现情况与家长分享交流。

(四)明确家园共育目标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幼儿成长中重要的教育资源,他们对幼儿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要想促进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幼儿园与家长要共同合作,积极开展家园共育工作。对于幼儿品德教育,家长们可以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来进行针对性地培养。在家庭中,家长们可以从生活习惯、家庭礼仪等方面来进行培养。如在家庭中可以让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帮助家人拖地、摆放碗筷等。这样既能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也能提高孩子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同时,家长们还可以利用亲子活动来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如可以利用周末或节假日与孩子一起去公园进行亲子活动,在活动中父母与孩子一起玩游戏、一起分享快乐。这样既能增加亲子关系、促进情感交流,也能使孩子在活动中获得良好的品德教育。另外,家长们还可以通过和老师进行交流来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如可以给老师写一封信、打一个电话等方式来和老师沟通交流,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情况以及学习、生活方面存在的问题。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幼儿园与家长之间的联系,也能使家长们对孩子在幼儿园中的情况有一个大致了解,以便更好地与老师配合共同培养孩子良好品德。

结语

幼儿阶段是人一生中重要的成长阶段,对于幼儿来说,品德教育至关重要。在培养幼儿良好品德方面,共情陪伴能够起到重要作用。幼儿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应以共情陪伴为核心,深入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和成长需求,通过创设情境、丰富活动、互动交流等多种方式开展德育教育,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当然,在德育教育过程中需要教师、家长共同参与进来,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韩传玲. 共情陪伴,守护幼儿心理健康[J]. 家教世界·现代幼教,2020(9):39,63-64.

[2]  徐湘玲. 教师共情陪伴对幼儿行为的影响及案例浅析[J]. 基础教育论坛,2022(11):106-107.

[3]  宋立婷. 共情陪伴提高幼儿心理社会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J]. 现代农村科技,2023(2):82.

[4]  张俊山. 共情陪伴对儿童心理社会能力的影响研究[J]. 基础教育论坛,2021(33):47-4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