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初中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策略
正文
我国对于新课改的力度在不断加强,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学生能够全面发展,这就需要初中体育教学与心理素质教育充分融合起来。从体育新课标的角度来讲,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也就是自我认知,感情稳定,以及社会的适应。因此,教师可以从这个角度切入,对新的模式进行积极的探索,立足于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合理的体育教学方案。
一、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人的心理健康,包括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两个方面,体育运动除了能够锻炼人的身体之外,还能够提高人的意志,改善焦虑的情绪,因此,体育运动的心理价值也是非常巨大的,这也是体育教学与心理素质教育结合的基础。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
(一) 改善心理情绪,消除心理障碍
初中学生在长期规律的,紧张的学习生活中,积累了很多方面的心理压力,比如说常见的紧张焦虑,再比如说常见的压抑,沮丧等等。这些心理上的压力,如果不及时的宣泄出去,很容易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而规律的体育运动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缓解心理方面的障碍,宣泄心理压力,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让学生保持轻松愉快的学习心情。
(二) 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全面发展
在体育运动的教学过程中,有很多的项目不仅需要学生的身体素质,更需要学生的身体素质,才能完成相关的运动项目。比如说在长跑这项运动就需要学生拥有较好的耐力,更需要学生具备坚强的意志力才能完成项目单位练习。再比如说倒立或者是支撑等项目,不仅需要学生掌握相关方面的技巧,更需要学生克服自身的心理障碍,加强心理建设,才能完成这些技巧性单位运动项目。因此,在实际体育教学的过程中,穿插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 培养群体能力,提前社会适应
初中体育的教学一般都是以班级为单位的,从本质上说属于群体活动单位一种,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需要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深入交流,具有很强的群体多样性。另一方面,体育活动从某些方面来讲能够反应社会活动,尤其是群体性、小组性的竞赛或者游戏形式的体育教学活动可以看做一种侠义单位社会活动,这多学生来说能够初步体会到一定的社会环境。
二、当前初中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心理健康教育认知不全
初中校园中,有很多学校的教师没有正确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单位重要性,其教学的重点仍然是课程教育。这对正处于青春期单位初中生来说,单一单位课程教育,繁重的学习压力,会让学生产生一定心理问题。近年来,我国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重视,已经开始逐步进行相关教育方面的探索。但是对大部分教师来说,除了不具备系统的教育方式外,还不具备相关方面的教育经验。因此在初中体育的教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并不明显。
(二) 内容缺失,不成体系
科学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对受教育者产生积极阳光的影响,但是从市场调查情况上看,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何系统完善的在体育教学中贯彻心理健康教育?都没有系统性、完善性的教学方案和流程。也就是说即便是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也会因为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没有符合时代发展的教育体系,而无法取得相应的教学效果。
(三) 缺乏各方参入
在初中阶段,心理健康教育不单单是学校的问题,更需要学生家长的深度参入,虽然现阶段德育教育一直在进行,但是学生的心理不仅仅和学校有关,也和家庭情况息息相关,尤其是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是最大的。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一个健康的家庭环境,会使学生更加健康茁壮的成长,会使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会出现明显的问题。因此,初中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教
三、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
(一)发挥环境作用,营造育人氛围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外部环境的影响对学生个体的心理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学校作为学生长时间生活学习的场所,良好的育人氛围对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发挥环境作用的具体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语言环境的影响,人们心理的感情很多时候都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通过语言环境的输送对教学的氛围有着很强的作用。比如说张贴“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这类的字符就能够在潜移默化之间让学生受到影响。而对于体育教学来说,如何通过语言环境来建设学生的心理教育?可以在每节课程上让学生进行名言或者语句的高呼,或者是安排一个与体育相关的励志故事,激励学生拼搏向上的情感;而是文化环境的运用,文化环境运用可以从运动场地、学校的文化墙、宣传栏等场所,宣传体育知识,弘扬体育文化。比如说“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团队精神、团队荣誉”等标语,再搭配一些小故事或者一些插图,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三是竞赛环境的作用,体育教学中最核心的一个精神就是竞赛,随着我国体育竞赛事业的不断发展,运动健儿们不断在体育场上取得优异的成绩,引起了一波又一波的运动浪潮。很多有趣味性的体育运动走进校园,丰富了学校的比赛项目,也提高了竞赛的氛围。因此,体育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小组竞赛、体育文化艺术节等多种趣味性的比赛项目让学生,转移学生的不良情绪,减低学生的学习压力,从而达到贯彻心理教育的目的。
(二)创新教学模式,全面渗透心理教育
体育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育模式的创新:一是创新互动教学,营造氛围,轻松愉悦、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非常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心态,让学生保持昂扬向上的心理。因此,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建设平等的师生关系能够充分展示教育与人文的统一。因此,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在体育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状态,然后在各种体育活动的间隙中与学生及逆行交流,通过激励和关心的方式,让学生达成运动目标,激发学生的潜能,锻炼学生的意志;二是发掘课程内容,注重扩展心理,事实上,很多体育课程老师的教学模式都是先教学,后自由活动,这样的模式不仅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不能起到系统性的教学效果。因此,体育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给学生太多的休息时间,让学生进行有节奏的运动。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的具体场地和器材,然后分析学生的特点,在教学活动中加入心理拓展的内容,让学生在体验和参与的过程中完成运动项目,并且提高拼搏团结的意识;三是进行协调合作,进行心育的渗透,比如说在队列的训练中,教师可以通过时间的适度安排,对队列训练的方式方法进行合理的设计,培养学生顾全大局,个人服从集体的思想,从未让整个队列训练变得越来越完美。在整个过程中,要穿插一些团队意识和集体意识的一些经典运动案列,让学生的集体意识得到增强;四是游戏教学的构建,体育课程中游戏教学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体育游侠的开展能够极大的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合理的设计体育游戏,尤其是针对一些自信心不足的学生,要通过游戏来锻炼这些学生的体力和智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在游侠教学的过程中,最好采取分组比拼的方式,而且最好是三组到四组之间轮流进行游戏,一组游戏,其他组围观,以此循环,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最大的教学效果。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密切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对于跟不上节奏的学生及时的进行鼓励。
(三)关注个体心理差异,促进健康发展
个体差异这一问题是每一个教学阶段所不可避免的问题,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如何协调好整体与个体之间的差异,是每一个教师需要面对的问题。关注个体差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制定纠错措施,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在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心理素质教育的原则和要求,制定整体与个体在体育运动中的心理教育渗透方案,通过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运动量和运动负荷的不同安排、教学组织形式的不同设计,进行合理的教学方案制定,在实操阶段,如果发现问题,及时的根据方案进行改正;二是加强个体人员的场外辅导,只要体育教师能够时刻关注个体的实际情况,很多学生都会很配合的进行相关的训练,因此,体育教师可以针对心理异常的一些学生,利用课外时间,主动邀请学生和自己一起进行课外增强训练,并根据突出的问题,进行合适体育项目的训练,在这个过程中,也要不断和学生进行交流,增强师生的感情,从而环节学生的个性异常的问题;三是多元化的进行体育课程,以田径愚弄的那个为例:田径的核心就是竞争和达到,也就是说与他人竞争,达到更好的记录。田径不仅仅具有竞技的属性,也具备锻炼的属性,虽然田径教学比较重视锻炼,但竞技的属性仍然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多方面着手,比如说可以发掘田径的竞技特点,培养学生拼搏精神,再比如说可以发掘田径达到的特点,培养学生向上的精神。还可以利用田径竞技的精神,培养学生公平竞争的思想。
(四)体育课后整合心理健康教育
课后辅导也是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体育课堂教学完成之后教师还需要加大有关心理方面的健康教育,特别是心理存在着一些偏差的个别学生,教师需要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教师与学生谈话,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观点,特别是行为有一定偏差的学生,教师要给予更多关心,多与学生沟通并了解他们心理的特点,与学生构建起良好的关系,正确引导学生,促学生的健康发展。
结束语:将心理健康教育切实融入于初中阶段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当中已经成为了教育发展新趋势。因此,初中体育教师应该从自身的角度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形成清楚的认知,并能够在教学中合理选择体育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建立科学化评价体系。通过本文对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策略展开的一系列研究,希望能为提高初中体育教学质量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林加秋.浅谈初中体育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15):114+116.
[2]张育芳.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初中体育教学的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20(06):220.
[3]赵有荣.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9(47):2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