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摘要
关键词
传统文化;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
正文
前言
传统文化是经过上千年的历史检验所遗留下来的民族文化精华,也是国家与民族发展的强大支撑。文言文中蕴含了丰富的历史积淀、经验与传统文化,文化经典的传承对中华民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初中语文的文言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增强学生文化认同的重要手段。此外,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过程中,传统文化能够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此,家长和学校需要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实现传统文化和初中语文文言文的有效渗透。
1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融合的重要性
一是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我国的传统文化内容极为丰富,呈现出我国历史文化特点。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文言文中的渗透,一方面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可以强化学生的认同感,建立文化自信。二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经典古诗词到各种民间传统习俗,均蕴含了古人的智慧、价值观等。将传统文化和初中语文文言文结合在一起,对培养学生积极正确的三观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也将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三是弱化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的不良影响。只有强化对传统文化的渗透和传承,才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并能够从思想意识上接受传统文化,最终实现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目标。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能够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其思想认知。由此可见,传统文化与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融合非常重要。四是有助于把我国优良传统文化教育发扬光大。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以及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逐步提高,我国传统文化教育事业也日益引起了世界各国民众的关心与重视。把中国传统文化和小学美育相结合,不仅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更是对当前国际局势和学生成长方向的急切呼声。要提高孩子们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识,使孩子们从对祖国传统文化与文明的了解中,逐步养成更为深厚的爱国之情。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重视对“礼”和“德”的培育,为孩子们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事业的同时,其实也正是有效地培育孩子的礼仪精神与礼貌行为的过程。在这种教育中,孩子们逐步了解到做人哪些是好的,而哪些则是不能做的,逐步把对“礼”和“德”的意义的理解渗透到整个生命的发展历程中去,进而发挥了继承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功能。
2.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内容
2.1伟大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现阶段,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了丰富的文言文,不少文言文内容中均涉及了民族精神与爱国情怀,让初中生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中国历史上的伟大人物与事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民族自信,让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和精神。
2.2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初中是三观形成的重要阶段,而受到多元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影响,不少初中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受到了极大地影响。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录的文言文深刻的诠释了我国传统价值观与人生观内容,其中涵盖了国家、民族与家庭的责任,与齐家治国平天下 等。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受到传统文化的感染与熏陶,进而深刻体会到古人的伟大品格与品质,形成积极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这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还能够使其正确的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2.3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已经拥有了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为后人留下了非常丰富的精神、思想与美德,例如:守信精神、孝悌思想以及勤劳美德等,对后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特别是中国孝道文化中的突出作品,能够让初中生更好地感受到古人的孝悌思想,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
3.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策略
3.1在文言字词中体悟优秀传统文化
文言文的语言极为精炼,且蕴含的情感与内涵非常悠远。因此,教师需要立足于文言文的字词,引导学生感知文字背后的深刻文化内涵。当我们看到文言字词,能够自然地联想到与其有关的场景与事物,透过文字感受到古人的音容笑貌和所思所想。“松”因其不畏风霜而终年保持着青绿与挺直,所以松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代表着高洁不屈的品质。“竹”象征着高雅、有节。诗人苏轼爱竹,他曾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松和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岁寒三友,是高洁不屈的象征。周敦颐盛赞“莲”,在淤泥里生长,但是却出落得亭亭玉立、高洁美好,“莲”因此成为士大夫心目中高洁操守的象征。在文言诗文中看到“松”“竹”“莲”这三个字,很自然就要联想到他们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共同象征着君子高洁的操守和文人高贵的气节。
3.2在情境体验中增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教师要设法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中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多在文言文课堂中创设能够带动学生参与的情境,让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感受学习文言文的快乐
例如,教师在教学《陋室铭》时,可以播放高雅的古琴曲,让学生在悠扬的古琴声中去感受陋室的美妙之处。又如,教学《出师表》时,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搜集有关三国故事的资料。上课时让学生展示自己所查找的资料,让学生交流他们眼中的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些准备工作完成之后,教师就可以播放一小段关于诸葛亮的视频,让学生对诸葛亮人物形象以及相关历史故事有一个直观认识之后,再来学习文章《出师表》,就会对诸葛亮为国尽忠“死而后已”的责任意识认识得更深刻。此外,像《唐雎不辱使命》这种人物形象比较立体且故事情节波澜起伏的文言文来说,可以组织学生以此为剧本,编排一个课本剧,让学生亲自参与,进入文言文中古人的角色中,与古人对话.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还能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言文内涵,从而增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3.3在文化认同中关照现实生活中的文化传承
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光辉灿烂文明史的智慧结晶,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包括了许多经典内容,如蒙学典籍、古诗词、民俗游戏、传统民俗艺术等。在国学经典方面,知名度较大的就有《三字经》《百家姓》等,无论是注重于礼仪教化与行为规范方面的教育思想内容,又或是对美德养成方面特别重视的德育理念,都是初中语文教师们在开展教育活动中可以得到充分运用的教学资源。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到的传统文化自觉地付诸实践。
例如,在文言文课堂中学习有关姓名称谓的文化,学生了解了古代有自称、他称、爱称、敬称等非常丰富的称谓语。因此,教师要提醒学生把课堂中学习到的文化应用于现实生活中,要尊敬自己的父母长辈,首先从称呼上就应该体现。比如,不能直呼父母长辈的姓名,那样会显得自己是目无尊长。对于自己的同龄人也不要直呼对方姓名,叫名字不仅会显得亲切同时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再如,学习《陈太丘与友期行》,学生了解到诚实守信和尊重别人的优秀传统美德,那在日常生活中就要向我们在文言文中认识的君子学习,使自己也慢慢具备和古人一样的君子人格。比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尊重他人,承诺过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
3.4因材施教,选择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最基本的生活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要求教师重视对学生的引导与启发,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对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因材施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实际生活,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筛选,可以选择生活化的学习内容。比如,引导学生观察周边的动植物,能够正确说出动植物的名字。第二,教师可以积极挖掘学生生活中,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教育元素,利用这些内容开展实践教育活动,另外,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发挥生活资源的教育价值。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蕴含了大量的教育知识,需要初中语文教师积极挖掘学生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并充分发挥生活资源的作用。学生的性格与成长与周边环境是离不开的,因此初中语文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家庭生活环境等,在把握学生成长环境的情况下,开展初中语文教学活动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为了更加有效地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认知,教师可以利用生活化的内容,丰富传统文化的渗透形式。比如“传统文化我知道”主题探究活动中,笔者将学生进行了分组,引导学生搜集生活化资料,呈现出传统文化的知识。部分小组成员搜集了我国的传统节日习俗、故事等;部分小组成员搜集了我国的戏曲,包括有京剧、豫剧等不同类剧种。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更加深刻,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其中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在强调思想多元和西方文化不断涌入的当下,认识并守住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是非常必要的。作为语文教师,要看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期待,积极将文化传承的理念渗透入日常的文言文教学中。
参考文献
[1]马瑞.传统传承 文化浸润——中华文化视域下初中文言文教学路径探析[J].吉林教育,2023(06):91-93.
[2]吴玟欣.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分析——以文言文部分为例[J].名作欣赏,2023(02):92-94.
[3]李敏.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路径[C]//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国际院士联合体工作委员会.2023年现代化教育国际研究学会论文集(三).2023年现代化教育国际研究学会论文集(三),2023:984-986.DOI:10.26914/c.cnkihy.2023.014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