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如何落实数学课堂的分层教学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黄义生

江西省宜春市上高二中 336400

摘要

小学数学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十分重要,实际教学过程中依旧会出现不重视学生差异的平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与双减政策的理念严重不符。分层教学重视学生差异,是因材施教理念的重要实践方式,所以小学数学应用分层教学法十分重要。本研究分析了分层教学法的应用价值和应用原则,提出了进行分层教学法的有效途径,以期对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

小学数学;分层教学;应用途径

正文


引言:

在双减教育政策之下,要求教师能够遵循减负增效的基本原则,做好教学设计,而分层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提升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也能进步降低学生的学习负担,让教师能够在不断的教学活动之中更好的明确学生的学习现状,使学生明确自身学习过程之中存在的多种问题,进而确保多种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而作为数学教师,也应该明确分层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意义,将其充分的引入到数学课堂之中,从而使数学课堂的教学与双减教育历年的要求相符,推动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与效率的不断提高。

一、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法的应用价值

双减政策下,要求能够将小学数学教学回归课堂,不断提升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力,解决教学过程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而分层教学法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强调教师的教学要符合学生学习情况,使学生们能在分类施教中实现分层提高。这种教学方法应用与双减政策的要求相符,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分层教学法能有效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小学数学难度进一步提高,枯燥的数学公式和内容增多,如果不加区别的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实施统一的数学授课,就容易导致一些学困生因无法理解知识一步步落后中等生和学优生,致使他们的学习兴趣逐步降低[1]。只有实施数学分层教学使教学匹配学生实际学习情况,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有收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实现小学数学教学效果。

另一方面,分层教学法有助于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社会的发展需要形式多样的人才,新时代的教育要求学生个性要得到充分发展,然而传统的教学时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统一的教学内容,无法帮助学生个性的发展。分层教学提倡的是以学生为核心,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依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分层教学,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实现不同类型学生获得不同的数学能力,进一步释放学生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二、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法应用的主要原则

(一)层次相近原则

分层教学就是针对不同层次进行不同的教学,所以在实施分层教学之前先对学生进行层次归类,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归类,这样就方便教师从宏观的角度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措施,对同一层次学生实行适合的教学模式,后期的教学过程中也能更明显的观察到学生学习的动态,从而有利于后续教学的良性开展。在多种教学活动开展之中,教师必须遵循层次相近原则,不断完善教学设计,与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沟通,确保分层的结果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更好的帮助学生参与到数学学习过程之中。

(二)动态监测原则

对学生进行分层并不意味着固定化,而是要对学生实时动态监测,用发展的眼光观察学生的变化,根据学生的进步情况、需求状况、适应效果进行不同层次的流动,让学生在流动中提升积极性、竞争意识,也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我觉察能力,提升成就感,增强自信心,这种无形的能力反作用于数学学习[2]。在分层教学活动开展之中,教师要遵循动态化原则,根据卷面考试、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态度的变化,做好分层教学模式的优化,虽然动态监测会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在这种模式之下,学生往往能够获取更多的收获,同时也能体会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从而使学生能够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之上,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减负增效的预期目标。

(三)激励评价原则

教学评价可以起到正面激励学生的效果,所以数学教师在进行分层教学时,要对学生及时进行激励评价。具体来说,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纵向表现进行收集,对于有明显进步提升的学生,要及时表扬学生,并施以物质奖励,从而达到激励学生的目的,实现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之中,应该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需求进行深入的探究,并对不同学生的本质要求加以明确,有些学生更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有些学生则希望获取其他学生的认可,而教师在分层教学活动开展之中,也应该以激励性的评价满足不同学生的本质需求,让分层教学活动的开展更具科学性,使学生能够在双减背景下,更好的参与到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之中,不断强化学生学习的思维和意识,从而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不断提升。

三、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法应用途径分析

(一)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分层

实现分层教学的根基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分层,要在现有的教学资源基础上,摸清所有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并据此进行分层。对学生分层往往分为三层,即学优生、中等生和学困生,学优生即是在智力层面和非智力层面表现均突出的学生,这部分学生数量较少,一般占学生总人数的30%;中等生即综合能力表现中等的学生,这部分学生数量较多,一般占学生总人数的40%;学困生即综合能力差、学习较困难或者学生能力一般但又极其厌学消极的学生。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分层的过程中,也要避免出现层次不公平、打击学生自尊心情况,让学生明白分层教学的真正目的,才能保障双减教育政策的顺利落实。对学生科学有效的分层是分层教学模式得到顺利落实的基础所在,作为教师要不断的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把握学生的不同特点,并对分层进行动态性调整,从而使分层教学模式更加科学、合理和有效,才能为分层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同时教师也要根据教学内容对分层进行调整和优化,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加以掌握,确保层次的划分科学合理,从而更好的落实分层教育理念,达到双减教育对小学数学提出的多种要求。

(二)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分层备课

对学生分层后的首要任务是对备课进行分层。教师要在充分掌握教学大纲的前提下,教学要依据不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进行有针对性设计,在现有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明确共同目标和不同目标,尽可能设置学优生、中等生、学困生三个目标。

比如说在学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一课时,这堂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让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有着更加正确的认知,掌握四边形的分类方式,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概括能力,从而使学生的空间思维得到更加良好的培养。而作为教师也应该引入分层教学策略进行备课活动。对于水平不足、基础不够扎实的学生,教师应该以帮助这些学生筑牢基础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在备课过程之中更强调于强化学生基础,以帮助学生掌握四边形实际特点为主要目标;对于中等学生,教师则应该在备课过程之中,融入知识应用、动手操作等教学模式,发展这部分学生的空间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对于优等生,教师则应该在备课过程之中引入拓展性和综合性的练习机制。在这种备课模式之下,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这也会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减轻学习压力,提升学习效率,从而达到双减政策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的诸多要求。

(三)对不同层次学生实行分层教学

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体现教学分层既具有难度也具有创造性,对教师的个人素质要求较高,教师在实施教学分层中要采用多层次的柔性教学。在课堂上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设定不同层次的目标,让每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都可以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充分发挥学优生的指导能力,让学优生和学困生之间通过交流合作,实现共同进步。与同年级数学老师合作,利用自习课时间将不同班级同一层次学生集中起来进行辅助教学,最大化实现同一层次学生得到有效的学习训练。

比如说在学到《小数的减法和减法》这一课时,这堂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让学生能够对小数加法与减法的计算方式加以掌握,能够利用竖式对小数的加减进行运算,学会利用小数解决简单问题的有效途径。而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也应该为学困生设计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笔算方式的教学目标,为中等生设计能够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生活之中实际问题的教学目标;对于优等生,则可以引入更加复杂的计算问题,帮助其强化能力,教师要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设计不同的问题,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互动之中,充分发挥不同学生的能力,使其能够实现共同进步,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之中获取收获,这也将对双减政策的顺利落实提供必要的保障。

(四)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分层课后练习

不同层次学生的课后练习要求也应该有所不同,要体现出针对性和有效性。对于学优生的要求是:对基础题和中等类型的题可以选择做不做,但一定要做难题;对中等生的要求是:绝大多数基础题要练习,中等题必须全做,难题可以适度做;对学困生的要求是:基础题必须全做,中等题可以选择性的做。只有进行分层的课后练习,才能调节作业量和完成的可能性,实现学生的最优化练习。

以《因数和倍数》这一课的教学为例,这堂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让学生能够对倍数与因数的含义加以了解,明确二者之间存在的依存关系,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探索一个数因数和背书的方法。而作为教师在课后练习环节,则应该对学困生布置基础性的练习作业,对于中等生布置应用类的练习作业,而对于优等生,则要求其开展教学实践等方面的作业。在这种模式之下,学生将更有效率的利用自身的课后时间,培养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习惯,强化不同层次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从而使双减教育理念在小学课堂之中得到顺利的贯彻与落实。

四、结语

小学数学分层教学能够实现因材施教的目的,强调学生学习的中心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实现不同层次学生在数学学习都能用脑走心,对教师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这也将对双减教育政策的不断落实起到应用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娟. 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途径[J]. 甘肃教育,2022(8):70-72.

[2]周晟光. 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策略研究[J]. 考试周刊,2022(26):102-10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