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核心素养视域下融入“双碳”目标教育的主题式情境教学策略初探-----以《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为例
摘要
关键词
地理核心素养 碳达峰 碳中和 主题式情境
正文
中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会上承诺将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和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一年内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与技术应下二氧化碳去除量相平衡)两个目标(以下简称“双碳”)[1]。从而完成二氧化碳相对减排到绝对减排的转变,进而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的最终目的[2]。为保证实现“双碳”目标如期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21年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两大文件。中国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向世界宣布“双碳”目标主要内容及行动方案,不仅符合中国发展低碳绿色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流价值观,也是向世界各国彰显中国对实现“双碳”目标的勃勃雄心,同时加快中国经济绿色转型步伐,实现中国在世界大国中和平崛起的目标。因此“双碳”目标的提出不仅体现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观念重要性,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任务之一[1]。
中国生态环境部于2021年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 2020年度报告》,在文件中提到要从教育层面实施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3]。若从教育层面出发,全球气候变化内容是属于地理学科的研究范畴.因此可以在地理课堂中融入“双碳”目标教育,这样既符合当前时代背景,也可以向中学生普及“双碳”相关知识,助力国家实现“双碳”目标。而“双碳”目标是为了实现人地协调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符合新课标中加入“地理核心素养”概念(图一)。因此“双碳”目标教育可以作为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载体[4]。另外在新课标中“课程内容”板块也提到“双碳”概念,该部分内容指出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引入“双碳”内容进行知识拓展。所以从时代背景和新课标要求上来看,将“双碳”目标教育融入地理课堂应该得到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图一 地理核心素养的构成
然而由于“双碳”概念提出的时间较短,目前关于其融入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研究较少,与之相关概念融入地理课堂主要是“低碳经济”和“环境教育”这两个角度。从“低碳经济”角度研究初中地理教学内容上看,黄玉杰等认为可以在地理课堂中构建“低碳经济”的生活情境开展教学同时开展多元化课外活动加深学生对“低碳经济”理念的认识[5-8]。从“环境教育”角度研究初中地理教学内容上看,李洁等人认为“环境教育”内容可用于课堂导入环节,教学过程中使用构建课堂情境的方式实现地理课堂“环境教育”[8, 9,11]。
从相关研究成果上来看,多数研究中将类似概念融入课堂中使用的是创设情境方法。林忠新认为初中阶段的地理学科知识具有简单但是抽象和知识体系庞大的特点,对于中学生来说学起来有一定困难,因此地理课堂上创设符合中学生身心特点的情境进行教学可以提升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中学生学习体验,使中学生能把握住学习主线[11]。不过葛松松等认为大多数地理课堂中创设情境仅在导入环节,并且不同的知识点对应不同的情境,会使得课堂中创设情境较为繁琐[12]。为了避免以上问题,可以采取创设主题式情境教学,用一条脉络清晰的情境主线串联整个课堂环节,形成类似影视手法“一镜到底”的课堂。目前主题式情境教学概念没有权威界定,因此杨洋等认为主题式情境教学式应该以教学目标为原则,基于学生学情分析后运用教材和课程资源创设能够衔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课堂环节的连贯教学情境[13]。同时新课标中提到可以课堂中利用合适教学策略,比如说教学情境以及能够引起学生思考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4]
以上研究中涉及融入“双碳”目标教育的初中地理课堂的研究成果较少。本文将在地理核心素养视域下,尝试运用主题式情境教学方法设计并实践一节融入“双碳”目标教育的初中地理课堂,希望以此给地理教育工作者们些许借鉴。
一、课标分析及主题情境框架
在2022版新课标中提到,要让学生学会描述地理要素(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海洋资源等自然资源)的主要特征以及空间分布特点,还要知道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及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14]
本课设计以“竞赛”作为主题情境,图二为本课的主题情境结构。
图二 主题情境结构框架图
二、课堂实践
(一)渗透“双碳”,连接课堂教学
利用“双碳”概念链接课题时应注意让学生理解“碳达峰”不是无限制排放碳元素,这会影响后期“碳中和”的实现。“双碳”目标的实现必须从现在就开始尽可能减少碳排放至大气中,而清洁能源可以帮助实现“双碳”目标,而大部分清洁能源是属于自然资源。此环节为课堂引入“双碳”目标做情境铺垫。
(二)构建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统计班级学生属于自然资源的清洁能源种类的人数。提出为了助力实现国家的“双碳”目标,将以小组为单位答题PK优秀自然资源考察组,构建课堂主题情境。此环节分为两个部分:“认知篇---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分类”和“国情篇---中国是地大物博vs地大物‘薄’”该环节主要使用讲授法和组织课堂活动辩论赛,通过合理设计问题,既能激发学习乐趣又可以实现生生互动和师生活动,并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和人地协调观。
(三)总结升华,再次引入“双碳”
学生通过上述课堂环节已经了解自然资源相关概念,能够辨认自然资源的种类及分类,也充分了解中国的自然资源现状,能够提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策略。这部分课堂环节分为两个部分:“献计篇---设计自然资源ID卡,助力祖国实现‘双碳’目标”和“拓展篇---日常生活中可以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方式”。
通过设计自然资源ID卡,将课堂内容转入生活实际,贴近生活从而体现“学习地理是为了更好的生活”的理念,拓展课堂内容的宽度与深度,增强学生爱国情感和责任心。
三、初中地理课堂渗透“双碳”概念策略建议
1.设计“双碳”主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应该将学习者置于一定的学习情境中,而教师的任务是建构学习情境。但是国家颁布的中小学教材的内容理论性强,情境性弱,这会使得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情境设置注重理论学习加练习。“学习地理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所以对于地理课堂而言,情境的设计很重要,一是将地理知识生活化,二是可以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能力。
主题情境的“一镜到底”特点,可以迅速抓住学生兴趣,还能够让课堂上的学生迅速进入主题情境,避免“出戏”课堂。而课堂需要渗透教材内容之外的概念“双碳”时,恰好可以利用其设计主题情境,即“双碳内容就是主题情境内容”。这样的课堂设计思路可以帮助教师轻松构建课堂情境,牢牢抓住学生学习兴趣。
2.找到课堂连接点,适当引入“双碳”
“双碳”内容在课堂中的作用是为了充实课堂内容,为教师教学“锦上添花”,为拓宽学生知识面“添砖加瓦”。那么如何避免出现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与“双碳”目标教育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出现“厚此薄彼”或者“厚彼薄此”的问题,关键在于找到它们之间的连接点。
在前文中,大部分研究者基本认同在课堂导入环节和课尾总结环节加入课堂之外的新概念,因此本课的设计也是在这两个环节引入“双碳”。而在课堂的而教学环节中还是以教材内容与课标要求为主,尽量避免出现新入概念在课堂中占据主要内容的现象,因为这样会使得学生不明所以,不知何为课堂学习的重点。
3.教育初心勿忘,培养地理核心素养
在2022年发布的新课标中,相比旧课标,新课标中增加的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培养学生四大地理核心素养内容。在本课中“双碳”的引入可以加强课堂中培养学生关于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人地协调观”,还可以从“双碳”目标的学习使学生留意到地理要素之间的关联,从而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而教材重点中国自然资源的分布则是为了培养学生“区域认知”。此外在课堂活动“设计资源ID卡”中另辟蹊径,求得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途径,主要使为了让学生学会自然资源概念及分类,了解我国自然资源现状后能够运用所学收集资料,完成“设计资源ID卡”任务。虽然不能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但也侧面从社会调查角度去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四、结语
在主题情境的教学设计框架下渗透“双碳”目标教学是本节课的主要设计思路。从课堂实施过程来说,学生基本保持了比较高的学习热情,过渡环节也比较柔和自然。但是这样渗透新概念的课堂毕竟属于初次实践,还是有诸多不足之处,虽然“双碳”概念已经通过课堂提问逐步深入,但是不一定能让全部学生理解,相关问题还可以进一步拆解分层让学生理解,这样更加利于课堂渗透“双碳”目标教育。
参考文献:
[1]. 刘彬, 中国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基础、挑战和政策路径. 价格月刊, 2021(11): p. 87-94.
[2]. 胡鞍钢, 中国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及主要途径.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1(03): p. 1-15.
[3]. 赵忠秀, 发展低碳教育事业,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 2021(09): p. 34-36.
[4]. 牛禹杉, 程煜, and 祁新华, 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双碳”目标教育的影响因素——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分析. 地理教学, 2022(15): p. 24-28+35.
[5]. 黄玉杰, 初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生活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016, 华中师范大学.
[6]. 孙慧慧, 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低碳经济理念的实践分析. 科幻画报, 2021(04): p. 111-112.
[7]. 柳增院, 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低碳经济理念探析. 学周刊, 2022(17): p. 103-105.
[8]. 李洁, 初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生活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当代家庭教育, 2021(29): p. 123-124.
[9]. 周松秀, 蒋海兰, and 刘兰芳, 环境教育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实施现状调查与策略研究——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7. 38(03): p. 94-98.
[10]. 申丹娜 and 贺洁颖, 国外气候变化教育进展及其启示研究.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9. 15(06): p. 704-708.
[11]. 林忠新, 初中地理课堂情境教学法的应用. 名师在线, 2022(17): p. 22-24.
[12]. 葛松松 and 黄秀英, 新教师地理课堂应用情境教学法时存在的问题研究. 经济师, 2020(01): p. 229+231.
[13]. 杨洋, 初中地理主题式情境教学设计研究. 2017, 福建师范大学.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 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