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对策探讨
摘要
关键词
小学生;数据分析能力;培养策略
正文
“统计与概率”这一模块的知识内容非常的重要,能够为学生的数据信息收集、整理和分析应用提供理论指导,培养学生的数据感官,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拥有较强的数据分析和应用意识。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对当前小学生的数据分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学生的数据分析学习规律,从学生的生活角度方面,就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模块的教学活动进行优化和创新,以此为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提升奠定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一、当前小学阶段学生数据分析提升实践现状
当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对“统计与概率”模块知识的教学并没有“特殊对待”,而是采用一贯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对“统计与概率”相关知识进行学习和掌握,对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提升带来了一些问题:
(一)对数据分析能力的认知存在偏差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始终将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情况作为教学效果的标准,并且将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成果展现在试卷考试成绩上。这就导致了教师对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培养并不重视。在一项专门对学生的分析能力调查中,有很少的学生能够将数据分析的定义解释清楚,而且有三分之一的数学教师在讲授“统计与概率”知识时,并没有将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明确出来。这样,小学数学教师对学生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学生对数据分析也缺乏全面、深度的了解,直接影响了小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二)缺乏对学生的数据分析实践引导
在以往的“统计与概率”模块知识教学中,教师仅仅是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的“统计与概率”知识,并且让学生在纸面上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以此来强化学生对“统计与概率”知识的掌握和巩固。但是,这种书面、理论化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无法为学生的数据分析提供实践性的指引,导致学生只能从纸面上去了解、学习和分析这些数据,甚至学生对这些数据分析的作用和价值都不能把握,学生在生活中进行数据分析和应用意识显然无法增强[1]。
(三)学生在数据分析中的主体性被忽视
在“统计与概率”模块知识的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数据分析学习内容也仅限于课程教材,并在课堂组织中强调教师自身的权威,忽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地位,无法为学生的数据分析学习提供拓展和引导,长此以往,学生对数据分析学习过程产生抵触甚至厌恶的情绪,导致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无法提升。这种仅限于课程内容的数据分析能力提升实践,让学生在数据分析学习中缺乏自由度,学生的思维、行为等受到教师的限制,学生在数据分析学习中无法发挥自身的自主性,影响了小学生数据分析能力提升效果。
(四)缺乏对学生的数据分析学习归纳总结引导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为学生讲述“统计与概率”相关知识时,一般都是将其分成几个课时分开来讲,有计划的引导学生在每一节课上学习一定的“统计与概率”知识。但是,学生将“统计与概率”知识模块化和割裂化,忽视了学生对“统计与概率”知识的学习总结,学生对“统计与概率”知识的归纳总结缺失,无法有效激活学生的数据思维和创新思维,不利于提升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在传统的应试教学引导下,学生对“统计与概率”知识的掌握呈现了模块化,学生能够使用一种数据分析技巧,但是对于多种数据分析技巧和方法的应用比较欠缺。
二、小学阶段学生数据分析能力提升的有效措施
(一)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组织开展数据分析活动
在“统计与概率”相关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存在的一个误区就是将相关知识理论化、技巧化,在课堂上也仅仅是引导学生掌握统计、概率等概念知识,并让学生能够应对相关数学题目,并没有对学生的数据分析实践应用能力进行引导和培养。在这种“统计与概率”教学活动中,学生虽然掌握了统计、概率等相关数据分析的技巧,但是学生并没有将这些技巧应用在数据分析实践中的意识,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提升也是非常的困难的。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组织学生开展数据分析实践活动,能够弥补学生在“统计与概率”知识学习中的数据分析实践不足的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2]。例如,春天来了,学校组织开展“春季运动会”,在运动会举办之前,需要征集运动员选手,让学生们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春季运动会”的活动中。此时,数学教师就可以结合本班级学生参加“春季运动会”的情况,组织学生对本班级学生填报“体育项目”的情况进行分析,为全班在春季运动会中获得良好的成绩奠定基础。在本班级的45人中,有5人报名了800米跑步,有4人报名了跳远,有8人报名了拔河比赛,有12人报名了踢毽子等等。对于这些数据,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统计,了解全班学生报名体育项目的整体情况。这样,学生在自己的学校生活中,利用数据分析的技巧来为学校活动提供帮助,让学生对数据分析的价值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学生在生活中进行数据分析应用的意识也得到增强。总之,在小学数学课程中的“统计与概率”模块教学中,教师不应当仅仅引导学生学习统计、概率等基础理论知识,还应当引导学生参加生活化的数据分析实践活动,以此来增强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多层面分析数据信息
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的发展阶段,从统计图中分析数据并获得数据,是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举措,也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能力。受家庭环境、生活条件、性格特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小学生在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区别和差异,教师应认真贯彻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从多层面分析数据信息,引导学生积极拓展数据,深入了解信息的深入内涵[3]。例如,在学习“条形统计图”内容时,教师结合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呈现“不同种类文具的销售情况统计图”,要求学生解读统计图中的信息,与学生交流铅笔、橡皮、尺子等文具的销售差异特征。统计图中显示文具店的上周销售种类和销售数量,并提供对应的销售数量统计图。第一层分析,教师以小组讨论的方式,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分析条形统计图的相关信息。学生采取直观性分析方法,讨论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尝试表达对统计图的最表层感受。第二层分析,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教师采取案例分析的方式,向学生解释统计图数学信息中蕴含的数学问题,从而感受统计中的数学特点。第三层分析,将数据分析出的信息应用在数学题目和日常生活实践中,引导学生将数据信息从横向比较到纵向判断,激发学生的多种思维发散,从文具的销售数据信息预测文具在班级内的使用信息,拓展学生的数据统计视野。第四层分析,教师采取角色扮演和角色转换的方式,假设学生是文具店的销售员,如何根据文具的销售数量采购商品,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多角度解读数据信息。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从多层面分析数据信息,由表及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数据分析的内在含义,从而实现提升学生数据分析能力的新课改目的。
(三)归纳总结学生的动态数据分析,激发学生的数据创新意识
统计学是数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源于生活中不断变换的异化现象。数据是不断变化的,这是分析数据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数据统计区别于其他数学内容的标志。在当前的小学教材中,数据分析存在的教学问题与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均受数据变化的圈子影响。小学数学教师应重视动态的数据分析,归纳总结学生的数据分析效果,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数据信息的运动变化,转变思考角度,不断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灵活学生的数据分析思维,激活学生的数据创新意识[4]。例如,在学习“折线统计图”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要求学生对本学期的数学成绩进行统计,并制作出反映自己成绩动态变化的折线统计图。通过学生自主分析自己的数学成绩,分析学习效果呈现的变化趋势,归纳总结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从而思考提升数学成绩的有效路径。在进行数学学科的错题整理时,教师要求学生对错题数量进行动态的数据分析,让学生对自己的错题数量进行统计和比较,并从学生、教师、出题人等多个角度进行归纳总结,不断创新数据信息的统计方式,从而激活学生的数据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统计数据是不断变化的,教师应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分析推测问题,进行准确的动态数据分析,并归纳总结数据分析中的优势和短板,针对不同的数据分析结果进行独特的创新思考,用独特的个性化特征发展自身的数据分析能力,从而形成学生的个性思维方式。
结束语:
在互相网信息数据大爆炸的时代,数据分析能力必不可少,不仅影响着学生未来工作和生活的效率,还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结合当前数学课堂数据分析现状,坚持“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采取多元化的教学举措,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组织开展数据分析活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多层面分析数据信息,归纳总结学生的动态数据分析,激发学生的数据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小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为学生的未来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韩技霖. 小学生数据分析能力培养研究[D]. 山西:山西大学,2022.
[2] 杨爽. 小学生数据分析能力的现状及培养研究[D]. 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2.
[3] 顾友军. 试论小学生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现状以及优化策略[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22(27):62-65.
[4] 吴金娥.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J]. 华夏教师,2022(11):15-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