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探讨
摘要
关键词
初中体育;心理健康;教学策略
正文
引言:
健康是体育学科教育的一个重要教学目的,传统意义上的健康指身体机体层面,而在现代健康概念范畴之中,则加入了心理层面的健康,因此体育学科的健康教育也应当适当地向心理健康提升倾斜。
一、 教学意义
(一) 提高学生体育学习信心
在初中阶段的体育学科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积极引入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学习内容,带领学生提高体育意识的同时,也发挥体育学科良好的心理促进作用。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传授和介绍体育比赛的概念,培养学生体育竞技精神。同时,将心理教育引入中学体育教学体系以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帮助学生在体育学科中树立“我能行”的理念和思维,实现心理对学生的教学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 推动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中学体育教学中存在很多与心理健康成长有关的概念,在这种情况下,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的切入可以帮助学生更有力、更主动、更有效地实现群体思维和道德的学习。例如,中学篮球教学包括规则知识和配合知识,对此,教师可以进入心理学的研究,带领学生积极有效地学习重要的心理健康概念,促进学生的健康的身心成长,促进学生良好的学习,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态。
(三) 有效丰富体育学科内容
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中学体育教学,也能促进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视。对此,体育教师会及时带领学生做一系列的操作练习,以加强学生的心肺价值,教师应以心理健康的学习为指导,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总的来说,在初中阶段的体育课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引导学生有效、高效地学习具有重要的效果。
(四) 实现身体与心理共同成长
初中阶段正是学生长身体的阶段,这一时期他们这样的更高,体重更重。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落实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够让学生正确面对自己身体发育的变化,积极参与体育锻炼,让自己身体变得更加强壮,也能通过心理上的辅导让学生解决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的困惑,成长中的困惑,学生的心理会变得更加健康。这样就实现了体育教学中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共同成长。
二、 教学策略
(一) 创新体育教学手段
为实现课堂体育学科教学与学生心理健康教学内容相结合,教师需要创新并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和完善初中阶段的体育学科课堂的教学内容和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联系[1]。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在这一阶段的体育学习能力和身心发展情况,设计更细致的指导,以支持课堂体育教学的发展。教师可以采用游戏教学的方法,有趣的体育游戏教学方式,可以促进学生在课堂上参与体育的兴趣。运用游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游戏中充分宣泄自己在其他领域中遭遇的的挫折和焦虑,也能有效地接触体育教师所设计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达到提升个人心理健康的目的。教学游戏的类型应与心理健康知识相结合,让学生深入课堂,与师生、同学交流互动,学生在游戏中也能更好地接受教师的指导,这一环节与体育课程和心理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例如,当教师在教授篮球运动之时,便可以先设计小型的“运篮球”小游戏,由两两一组学生背对背运送一颗篮球,运到终点最多的小组获胜。在这个小游戏中,教师可以引入沉心静气、团结友爱等的与心理健康成长相关的技巧知识,学生们在此间可以明白体育竞技并不是“生死战”,而是在团结和友谊支撑下的切磋,正如日常学科考试一般,许多压力来源于不恰当的观点视角进而产生心理负担,只有将体育竞技精神与心理疏导技能应用于日常学科学习中,才能更有效地提升个人的综合能力。
(二) 完善体育教学情景
中学体育运动需要不断进行教育优化,教师在体育学科中的教学情境创设,也是促进体育与心理健康相结合的重要途径。在创建互联体育教学课堂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帮助课堂体育教学有效开展,并整合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帮助创建具有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体育教学活动。通过以音频和视频的形式呈现一些运动的理论概念,还可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让学生理解知识的主要概念,支持学生学会将所学的理论思想作为练习下一项运动的基础。在促进这些活动中,更重要的是实现体育教学的心理家健康提升目标,因此教师需要深刻认识到教学情景构建对于传统体育课堂的提升作用。
例如,当教师在教授居家健身知识之时,考虑到许多学生在家就坐学习过程中,不仅有害个人的健康,高压的学习内容也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让学生们感到心力交瘁。此时,教师便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们播放舒缓的音乐,让学生们在歌曲营造的轻松情景之中展开学习。教师可以在此期间教授学生们简单的居家锻炼动作,还可以教授学生们简单的舒缓压力方式,如深呼吸等技巧,引导学生积极调整自己的状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压力。最后,教师还可以播放部份与学生居家学习相关的趣味家庭电视喜剧,在视频结束后,教师可以准备并带领学生进行回顾和讨论,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表达、合作与交流的平台,帮助学生在探讨和研究中获得人际交往能力,学生还可以在丰富多彩的视频中感受运动与健康心理带来的的生活魅力。
(三) 重视体育教学评价
适当的考核和研究,不仅能促进学生成绩的提高,还能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促进学生的健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进一步挖掘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并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教师的客观指导,综合提升个人的体育与心理素养[2]。评价体系的开发应以评价过程为主要环节,关注学生的各个学习层次和学习目标的实现,为学生提供详细的指导,以改进所有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评价的内容往往基于动机,宜采用多元化评价,不仅需要仔细考察学生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还要根据学生的行为、心理思维和言谈举止做出综合评估。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认识到体育教学内容对支持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同时配合教师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教育在体育与心理健康的结构中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例如,当教师在设计体育学科评价体系之时,应当慎重地考量对学生体育学科考察的标准、考察板块、考察方法等,多维度地、科学地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情况进行考核,如学生的体育技能掌握情况、学生在接受体育学习之后的变化程度、学生对体育的看法等等,搭建起一个既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身体育水平,又能帮助教师反思体育教学的科学体育教学评估系统。
(四) 建构体育教学系统
心理学的学习是一门知识渊博、分支众多的大型理论学科,只有在高中完成心理健康的学习,学生才能更好地完善自己,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从多方面对学生的情绪、言行产生积极的影响,提高学生对抗压力影响的能力。中学生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起着联育作用,在教学中离不开家庭心理健康的内容,实现体育教育的目标。因此,新课程需要结合体育、运动、体育等各方面的知识,通过深度教学影响心理教育的所有益处和重要性,防止教材的分散。根据良好的教育,学校体育课的学生训练计划应着重于建立联系。无论是通过课程设置的过程还是评估学习的课程,都必须具备心理健康所必需的内容。
(五)发挥教师引导作用
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要有效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可忽视体育教师的作用。教师要像朋友一样,采取恰当的方法,逐渐走进学生心里,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和恰当的教育,通过教师的帮助让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让学生能够在体育锻炼的同时强化自己的内心素质,成为真正强大的人。
例如,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上可以观察学生的行为,如果发现有孤僻的学生,他们在体育课堂上总是自己一个人独处,不愿意参与到集体体育活动中,那么说明这类学生在人际交往上存在着心理问题。体育教师要走进这类学生,与他们在课堂上散散步,聊聊天,说说心里话。教师也可以主动引导这些学生,带领他们参与到其他同学的篮球活动、足球活动、羽毛球活动之中,让这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敢大胆的加入到班集体活动之中,从而克服这类学生不愿意人际交往的心理,让他们变得更加大胆,培育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六)借助各种活动进行心理教育
体育教学中往往会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因此,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师也不能错过活动的机会,要充分抓住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利用活动让学生的心理更加强大。
例如,在体育教学中会举办一些竞赛活动,而一些学生存在着胆小的心理,不敢参与到竞赛之中。那么体育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让他们参与到体育竞赛之中。如果学生胆小不愿意报名参加,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奖励,如奖励他们一支钢笔、一个书包等等。通过外在物质条件的激励,让学生愿意报名参与到体育竞赛之中。当学生报名了之后,教师还可以多关注学生,给他们指导和帮助,尽量帮助学生在比赛中获得名次。当学生通过比赛获得名次之后,他们的自信心会很大程度的提升,今后学生也变得更加大胆,克服自己心理上的障碍,愿意参与到各种体育竞赛之中。又比如,在课后服务中,也会开展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那么,教师要利用好课后服务中的各种体育活动,让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纠正。教师可以从课后活动中。挤出一些学生和教师的谈话时间,举办谈话会活动。在谈话会上,让学生一起说说心里话,说说自己最近的困扰,当学生提出自己的困扰之后,教师和其他的学生要一起想出解决方法。
结语:综上所述,在初中阶段的体育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不仅贴合体育学科的教学目标,更贴合学生们的成长需求。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创新体育教学手段、完善体育教学情景、重视体育教学评价、建构体育教学系统等方式,不断促进体育学科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胡聪. 阐述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C]//.2019年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年会(分会场)论文汇编.[出版者不详],2018:179-181.
[2]王阳. 初中体育中针对学生心理发展教学的分析[C]//.2021年教育创新网络研讨会论文集(一).[出版者不详],2021:791-7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