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融入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原则及实践
摘要
关键词
中华文化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路径
正文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动英语专业的核心素养发展,以培养中国情怀,跨文化交流的优秀人才”作为高中英语专业的总目标,并明确了英语专业“五大核心素养”的整体要求。“文化观念”的目的是要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化常识,了解不同的文化的含义,树立不同的价值观念,从而使他们能够进行不同的文化交流,并且能够进行中华的文化交流,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进行英语教学,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进行不同的语言交流。所以,在新的时期,高中英语老师应该贯彻新课程标准,把中华文化融入到课堂中去,使英语教学与时俱进,充实内容,使学生既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又能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
一、中华文化融入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意义
立德树人,在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将中华文化引入到高中英语教学中,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它对促进学生形成对不同民族文化的认识和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促进他们进行国际交流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实现新课标的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首先,2022年英语新课标对英语专业的核心素养进行了全面的教育,而“文化自信”就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旨在培育中国情结、文化自信、具备跨界交际能力的优秀人才。没有对自己国家的文化有很好的理解,就不可能达到这一目的。国际的跨文化交往是一种双向的交往,它包括了国内外的不同文化。通过对中华文化的深入了解,可以使学习者在与外国人交谈时避开中华文化的交流障碍,从而实现跨文化的有效交流,从而使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其次,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华文化,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所学的东西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激发他们对英语的认识和了解,让他们感觉到英语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让他们在英语课堂上融入不同的文化,让他们的英语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引人入胜。举例来说,在学英语词汇的时候,他们不但要学到词汇的内容,还要知道其后面的故事,以及各国之间的文化含义之间的有意思的差别。如果能用英语来表述一些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富有地方特色的东西,而不仅仅是在国外、在电视中才能见到,那么他们就会觉得英语是很有用的,也就更乐意去张嘴讲英语了。
在这个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不同的文化观念。因此,确保青年文化价值观的形成,增强民族文化的信心就显得尤为必要。把英语教育和中华文化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可以帮助同学们增强对母语的了解,增强他们对母语文化的认知,增强他们的母语文化意识,培养他们的中国情感和国家荣誉感,并对自己的母语和母语进行深刻的理解,从而不至于在异域文化中失去自己的位置。
在高中英语课堂上,把中华文化融合到课堂上,既是对中华文化的一种继承,也是对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一种有益的尝试。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文化,特别是优秀的传统文化,都要靠教育来继承,并以文化知识为载体来传播。将中华文化融入高中英语课堂,可以使学生从多个视角去拓展对自己国家文化的认识,并基于对其的认识和认可,对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中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中国一直在努力将自己的文化推向全世界。毋庸置疑,这一使命的完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育。通过英语的教学,使同学们既能了解欧美各国的语言和文化,又能了解怎样用英语来传达中国的文化,从而使自己的民族文化得以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交流,使中国的文化得以走向世界。
二、中华文化与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融合的原则
(一)明确教学目标要求
新的《高中英语》课标清楚地提出要对学生进行“文化感”的教育,也就是要使学生不仅具有英语的基础技能,而且要对其文化的含义有深刻的了解,具有较强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的技能。可见,在英语教学中,中华文化不仅渗透到了语文的学习,而且渗透到了文化的情绪和心态,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思考的能力。对中华文化的教育目的的界定,可以帮助老师更好地根据这个目的来进行中华文化的教育。这就要求英语老师不仅要进行扫盲的知识普及,还要进行情感态度的熏陶和文化价值的建构,让学生在运用中华文化的英语来表述自己的语言时,能够对自己国家的优良文化有一种认同和自豪,并且能够积极地将中华文化带向世界,从而推动文化自觉地培育和发展。
(二)在师生关系中融合师生的主体地位
在全球化的信息环境下,英语老师的教育素养既要表现为自身的职业素养,又要表现为其在情绪、认识、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的素养。教师要认识、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把现代教育技术内化为自己的一种教学能力。提出了在英语课堂上,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把中华文化融入课堂,并在课堂上进行各种形式的课堂教学,以使课堂上的课堂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更能显示出课堂上的先进和多样化。在英语课上,以学生为主体,从他们的现实环境和人生经历出发,激发他们的原始背景:文化,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好奇心,让他们在课堂上主动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激发他们反思中、西两种不同的文化,让他们认识到中国和西方的不同和其含义,加强他们的文化意识,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和技能,建立他们的文化观念,坚定他们的文化信心,弘扬中华文化。
三、中华文化如何融入高中英语课堂教学
(一)以中华文化进行课堂导入
在一节课中,引入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步骤,它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他们的思维、引导他们进入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中都有很大的影响。在将中华传统文化引入到课堂之前,必须按照“与教科书相符”的原则,对所教授的课程进行分析,看其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在英语课程中,老师可以通过讲述中国故事,猜谜,录像,诗歌等形式,把中华文化巧妙地融进课堂,并把中华文化融入其中。就拿人教版《高中必修一》第4单元来说吧。
第四单元的主题是" Earthquakes",老师在新课上,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2008汶川大地震”这个典型的案例,通过录像和照片的形式,让同学们了解到了汶川大地震的严重性和种种动人的事迹,感受到了灾难的残酷和人类的仁慈,感受到了灾难的残酷和人类的仁慈,了解了中国人的新时代精神,激发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他们无私奉献,乐于助人,团结友爱的性格。用一个有意义的故事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的欲望,为后面的唐山大地震做好准备,也可以把这个话题转移到这个话题上。它不仅能调动同学们对英语话题的兴趣,而且还能利用现代科技把中华传统的优秀文化和英语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同学们的文化自觉,增强同学们的文化信心。又比如“猜字”,这是一种传承自中华的一种古老的习俗,它具有很强的中华文化色彩。当我们在讲授有关国外节日的课文时,就可以让我们回忆中国的传统节庆,同时也可以让我们在了解国外节日的语文知识的同时,也可以用英文来描述中国的节日,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真实的节庆场景和故事来激发我们对中华文化的感情,从而增强我们之间的文化差别和交流的能力,增强我们的文化信心。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把中华的传统节庆带给国外朋友,使他们的思想得以正确的传达,从而降低对中华文化的“失语率”。
(二)在中华文化的语境下,创设课堂情景
在学习的过程中,特别是在语言学习中,学生们需要在一定的学习环境中展开练习与沟通,这样才能对语言有更好的理解,也就是在讲授一个教学重点或难点的时候,以学生所学过的知识点为基础,甚至是在现实生活中,为学生们提供背景知识,从而建立起知识的桥梁。所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进行互动,这对于学生的语言输出是非常有利的。要在英语课堂上把中华文化渗透到课堂上来,老师们必须从文本的角度出发,对文本的主题、主题和语言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在这个研究的基础上,发掘出其中所包含的中华文化,或是挑选出与中华文化相适应的内容,并把中华文化作为知识的背景,运用情境法来进行课堂上的讲解。
比如,在Travel Journal教学中,老师就可以把《西游记》中的取经过程当作一个背景,让同学们自己去规划路线,使用不同的运输方式去冒险,然后分组进行讨论和演示。这样的趣味性的主题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的参与性,让每一位同学都可以积极地参加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去。又比如,在《必修四》的第一单元中,老师可以设置一个情境,去采访中国的女性明星,比如李子柒,她在讲述中国的故事,然后让孩子们在课堂上,进行角色表演,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所学到的东西,灌输到孩子们的脑海中,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内涵。老师利用中华文化为他们所熟悉的内容,通过设置情景,减少他们对知识的生疏和困难,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英语的重点和难点,并且能够更好地运用中国英语的语言来描述他们的中国故事,从而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中国的文化,从而培养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
(三)中西文化的异同
在英语课上,不管是词汇、语法还是阅读,老师都要根据课本和已学到的东西,通过中西文化的对比和反思,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这两种不同的文化,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培养同学们的一种跨文化交流的观念,并建立起良好的文化观念。例如,在英语单词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从词语的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来对中西文化进行对比。英文词汇的构成可以与汉字的部分构成法相结合,通过英汉词汇构成法的对比,深化了对词汇构成法的认识;在意思上,我们会让孩子们去猜中文童话和经典作品的英文表述,让孩子们自己去想,然后慢慢地把它们的意思说出来,这样孩子们在学会英文词汇的同时,也能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的含义。在进行关于西方礼仪、节日等方面的课程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各种教学活动方式,将中西文化进行对比,找到并展现出二者的文化差异。通过小组讨论,知识竞赛,绘制结构导图,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
就拿Festivals around the1oorld为例来说吧。当讲述西方圣诞节和感恩节的时候,教师要让孩子们回想起中国的主要节日,并搜集和比较中外节日的节日来历和庆祝方式,让孩子们在对比过程中加深对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的理解,归纳出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之间的不同之处,此时教师就可以向孩子们灌输文化观念,并让孩子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在教“牛郎织女”的时候,可以把《罗密欧和朱丽叶》作为对比,让同学们对自己的文化有一个准确的认识,既要承认和尊重异域文化,又要继承中华文化,从而为“说好中国”奠定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结语:
将中华文化融入到英语课堂,对于培养高中生的“文化自信”,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英语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但要对课本了如指掌,而且要善于从课本中发掘中华文化的因素,利用现代的信息科技把中华文化巧妙而有效地融入到英语的整体教学之中,使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认识、理解和传播中华文化,并学会和熟练地使用英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提高英语专业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鲁子向中华文化融入我国英语课堂的可能路径[J]. .江苏教育,2018(91).
[2]王玥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J].恭础教育论坛,201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