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的中职语文教学探究
摘要
关键词
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策略
正文
前言
在中职学校的语文学科教学中,利用课程思政的形式来推动教学的优化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从根本上说,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与语文教学有很多相似性,因此,在中职阶段的教学工作中,利用思政来引领语文教学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通过课程思政,可有效实现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和道德伦理内容的同步发展。在目前的中职文教学环境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发展特点,将课程思政的有关因素适当地融入到语文教学方案中,以有效地提升语文课堂的建设质量。通过“课程思政”的合理整合,可以有效地提高中职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并将其中的某些道德因素在“润物细无声”中渗入到语文课堂之中,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逐步养成良好的品德。
一、课程思政释义
课程思政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注重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思想觉悟、道德修养,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文化品格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现代化人才。在实施课程思政的过程中,要将道德与教学工作相结合,以构建德育、思政与学科三位一体的教学形式,从而更好地推动教育体系的优化和升级。
语文课程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普及国家通用语文文字,增强学生的民族凝聚力,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主要途径。而课程思政则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按照课程的安排,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思想品德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在不知不觉中,逐渐提高学生的思政素质。“课程思政”是以构建全员、全过程、全课程的教学模式,使各种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并驾齐驱,产生协同作用,以“立德树人”为基本的教育使命。中职语文课本所收录的内容,既有文学之美、又有人性之美,又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分。要把“课程思政”贯彻到中职语文教学中,既要把“立德树人”作为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又要充分发掘其显隐性价值,有效地实施情感熏陶,由此确切落实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在生本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在思政课程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思政课程的核心素养的培养,以此贯彻执行立德树人的方针,中职语文既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又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因此,如何把思政课程融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是中职语文教师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而在“课程思政”下,欲要推进“语文”课程教学的最优化,就必须对“中职”的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等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在教学实践中,要有一个科学的教学目的,不能只注重“传授技巧”,而应将课程思政元素引入到中职语文的教学中,要立足于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充分挖掘学科自有的人文价值,并与实际的教育需求与教学进度相结合,最终实现课程价值的最大化提升。
二、中职语文思政视域之必要
1.国家发展要求
习近平法治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于中华法系的优良传统,并汲取了人类法治文明的诸多优秀经验,其对21世纪中国法治建设所面对的百年难题作出了科学解答,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关于“一个坚持”的核心要素以及“五个正确处理”的科学方法,蕴含着丰富且深邃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史观与辩证法内涵,充分体现了中华法律文化的优秀传统,是中职思政教育教育不可缺少的教育资源。把习近平法治思想有效地融入到中职思政教育教学中,有助于改变中职思政教育的法治观念,增强中职思政教育的合力,促进思政教育的显性和隐性相结合,为中职思政教育的法治教育开拓新的局面。
党的二十大指出: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是党中央提出的需要长期坚持的国家重大战略。要把教育放在第一位,就要把党的政策贯彻到底,要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好,要把社会主义的全面接班人都培养出来。然而,中职校生正是“拔节孕穗”的生命发育时期,他们是未来社会需要的专门技能人才。要立德树人、德技兼修,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使其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以培养出能担当起国家振兴重任的合格人才。为此,中等职业学校在课程思政视野中的语文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传统教学弊端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许多中等职业学校的老师都发现,许多学生对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并不排斥,但是对“照本宣科”的“说教”反应强烈,甚至产生了强烈的厌学情绪。为此,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与能力。文学的目的在于陶冶人的心性,帮助人的生命成长。中职语文老师的任务也不再只是把学科、课程教完,只是单纯地教给学生单一的语文知识,而是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思政元素、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课程之中,教会他们怎样去学、去体味、去思考、去判断,进而形成正确的三观,实现学科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协同并进。
三、课程思政视域下中职语文的教学策略
1.发挥引领作用,加强言传身教
在中职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的根本职能是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探索,而在课程思政形式下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应注意发挥自己言传身教的工作职能,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应以教学实践为载体,从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自己的专业教学能力入手,对整个课程进行一个总体的计划,带着学生们一起去阅读一些内涵丰富,具备优秀精神内核的文学作品,并结合教材中一些特定的章节文本作为指导,让学生们在平时的学习计划中,能够按照课本中的知识点,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扩展。总的来说,在推动课程思政教学落地的过程中,中职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引领作用,在与学生之间构建起一种平等的互动关系的基础上,给予他们足够的认同和尊重,从而让他们可以以教师为榜样,主动地去学习、去成长。
2.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确定思政教育重点
在目前的教育教学发展进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目标,在中职的语文教学中亦不例外,教师应当与课程思政的具体内容相结合,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让学生在拥有正确的三观、优秀的综合素质、优秀的核心能力的基础上,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足够的动力。
以《善良》为例,这篇课文的主要观点是“惩恶扬善”。就全文所规劝的内容来看,它并没能突破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中一向主张的观点,更没能帮助我们解决“现代生活中人们是否需要善良”“人们需要怎样的善良”“怎样区分‘真正的善良’与‘可笑的善良’”等现实问题。在这样“中规中矩”的规劝下,学生即使理解了“作者的善良观”,同样还是会质疑它在当今时代背景下的适用性。
因此,我在教学中选用现实“新案例材料”,增加“现实角度”的分析与理解,帮助学生自我代人,将旧题融人新背景、进行“自我规劝”,进而悦纳作者“善良”观。从“什么是善良——现实中的人们需要善良—人们需要怎样的善良一—如何‘行善’”四步,层层递进,引导学生深人思考:
第一步: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眼中的“善良”、文中…般人认为的“善良”以及作者笔下的“善良”三个方面来体味“善良”的内涵。初步理解:什么是善良。
第二步:引用争议较大的话题事件“彭宇案”,通过讨论:面对摔倒的老人(受困者),我们究竟是“扶”还是“不扶”?引导学生思考“不扶”背后的原因——怕“遇到毒蛇与饿狼”。熟悉的现实事例更能引发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思考、讨论、探索答案的积极性。最后使用文中句子明确:毒蛇与饿狼是属于少数的,现实中的人们需要善良。
第三步:善良的方式。让学生观看“美国:昔日警察成连环杀手——昔日‘警界骄傲’变身杀人恶魔”的新闻视频,并完成“视听训练表”上的内容。通过讨论、引导,帮助学生明确:不能因为受到了毒蛇的伤害,就将自己也变成了毒蛇。第四步:身边的善良,自己如何“行善”?这里通过问答式的引导,帮助学生找到目前他们的“善良方式”。
3.灵活运用思政要素,打造创新课堂
中职教师要将课程思政引入到语文课堂中,要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单元元素来策划、设计语文课堂,最大限度地发挥语文的教育功能,有效地推进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
例如,在《黄河落日》这首诗歌的教学中,教师便可设计三个教学目标,一是思维发展与提升:自主学习勾画诗歌中的意象,抓住核心意象;合作探究构建意象群,品味并讲出意象群的内涵;二是审美鉴赏与发现:学会鉴赏诗歌,感受中华民族坚毅向上、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和磅礴的革命历程,增强国家认同;三是文化传承与创新:黄河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文化的载体,中职生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以几项教学任务发掘出诗歌的深层次意蕴及其思政元素,从而实现课程的思政化。
4.渗透传统文化内核,强化学生文化自信
语文教学和思政教育都对学生的文化自信的培养起到了非常明显的积极作用,所以,在中职语文课堂建设的过程中,教师应在课堂上进行渗透,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让学生在接触本土化的语文及思政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形成更强的民族精神。
依旧以经典诗文的教学为例,在《将进酒》一课中,我们看到了李白“尽欢”里复杂的内涵和心路历程,李白毕竟是李白,他饮酒回归到生命的原始状态,尽情地发泄着情绪,非常痛快,非常迷醉。这一点上,诠释了西方哲学“酒神精神”的迷狂,和尼采的“酒神精神”非常接近。
但另一方面,“李白式抒情”还有着中式文化中特立独行的理性和自由。“酒以成礼”是中国酒文化的哲学归依,在隆重的社交场合,它是庄严的、尊贵的、理性的。李白之醉,是他获得人生之“真”的表现形式,是他的“良知”“明德”与“素朴”呈现的前提。李白在酒中忘却利禄及荣辱,不再受束缚,达到了所追求的绝对自由,鼓荡着惊人的才情气量、奔腾跳跃着豪迈的自信与进取精神,正好是“中国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总之,《将进酒》情感复杂深邃,其中蕴含的是追求自由的中国酒神精神。我们也从中可以审视自己的生活,叛逆和自由不是烂醉如泥,破罐子破摔;而是和李白一样,面对人生庸常,悲却昂扬,愁却向上,永远自由,永远飘逸。
结语
总而言之,在目前的中职语文课程教学实施阶段,教师要在课堂中适当补充、联系及渗透思政内容,以此充实语文课堂,提升语文教学的德育性能,促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自然地接触到思政内容和德育要素,并逐步建立起积极正向的人生观念和道德观念。这要求教师自身应充分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并以此为依据,针对当前中职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分析其原因,从而发挥相应引领作用,以此充分落实语文学科的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欣.基于课程思政背景的中职语文古诗文教学设计策略研究——以高教版中职语文教材为例[J].教师,2023(1):21-23.
[2]李献媛.课程思政背景下中职语文教学融入思政元素的意义及路径探索[J].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 教育,2023(6):0035-0038.
[3]黄英而.在中职语文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研究路径[J].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 教育,2023(4):0057-0060.
[4]孟莹.新课标下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以《红岩》整本书阅读为例[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2023(1):0178-0181.
[5]商丹丹.中职语文课堂在“课程思政”形式下教学策略革新探究[J].中华活页文选(高中版),2023(2):0072-0074.
[6]姜红艳.地方优秀文化资源融入中职语文课程思政学习活动的设计原则[J].江苏教育研究,2022(15):12-16.
[7]胡婷.课程思政视域下的中职语文教学探索与实践——以红色经典《沁园春·长沙》教学为例[J].科教文汇,2022(24):119-122.
[8]戴薇.言教并重育匠人,文道合一铸匠魂——中职语文课程思政建设实践研究[J].职业,2022(4):91-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