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媒体新技术在科学教学中的有效融合——以小学生科学观察能力的培养策略探究为例
摘要
关键词
观察能力;科学教学;新媒体;新技术;有效融合
正文
一、引导学生猜测,激发学生观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对某种事物或者某类现象产生了兴趣,学生就有了探究知识的欲望。教师要抓住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鼓励学生去发现、多思考、去探究。让他们带着浓浓的兴趣自觉进行观察,乐于去观察。
一般而言,猜测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观察的积极性。上课时,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视频展示了一个生活情境:当烧水时,接了满满一壶水在加热时,水还没有烧开,水就溢出来了。再顺势引导学生猜测: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于是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猜想。有的说是因为开始水灌太满了,烧开了水就溢出来了;有的说到是火把水壶烧坏了;有的认为是水在烧的过程中膨胀了;热烈的讨论激发了学生观察的兴趣。于是学生在接下来的“液体的热胀冷缩”实验中学生都表现得兴趣盎然。
二、精心准备器材,助力观察活动落实
材料一直是教师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为了观察活动的顺利展开,教师需要器材是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为了激发学生主动观察的兴趣,教师要准备直观的、充分的、创新的观察器材。直观的观察器材有利于学生的全面观察,从而一目了然的认识事物;充分的观察器材有利于让每个学生都有观察的机会,从而更全面的掌握知识;创新的观察器材有利于学生更容易理解相关知识。学校的器材室是一个宝地,我们要充分发挥它的作用,让这些器材物尽其用。
例如在讲《微小世界》这一单元时,就要让学生观察细胞和微生物等。这一内容如果没有提前精心准备相关的材料,学生的观察就像无本之木,探究也如无源之水,学习就很空洞无趣。所以这里就要用到显微镜来观察细胞,但是也有同学调试显微镜不成功的情况,这个时候老师就要用到手机,把手机摄像头对准已经调试好的显微镜镜筒下,用投屏的方式让同学们直观全面的观察各种细胞,通过投屏,微小世界中的各种细胞清晰的展现在他们面前,这时再结合课本和课件,图文和实物相结合,学生就很容易掌握细胞的相关内容。
三、确定观察目标,养成良好观察习惯
观察是一种有目标的感知活动。当学生带着明确目标展开观察时,观察就具有了方向性。目标驱动的观察活动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将科学前概念转化成有体系、有结构的知识框架。此时学生的观察是有方向的、有意义的。因此,我们必须培养学生有目标、有计划、有选择地进行观察的习惯。
我们在学习《声音的强弱》时,首先就要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标——声音,观察的要点——声音的强弱。那声音的强弱可以借助什么方式来描述呢?此时,教师就得引导学生将抽象的声音确定为具体的观察目标,老师提前把这个实验录成视频,一个视频是用力拨动钢尺,会发现钢尺振动快;一个视频是轻轻拨动钢尺,发现钢尺振动慢。再把两个视频放在同一个画面中,利用0.5倍慢动作设置,让整个现象更加明显。在探究学习中需要学生拨动钢尺,看钢尺上下振动的快慢,并听钢尺振动快慢的情况下声音的强弱变化,而利用视频就能直观形象的让学生观察,当学生明白了观察目标后,他们就会在小组内分工合作,积极完成观察的任务,从而不会造成随意玩耍、自由散漫、毫无目的的现象。因为带着目标去观察,我们看到的现象是每个小组都在认真观察记录、每位同学都在完成相应的任务,等观察完回到教师,老师在总结时,同学们都有话可说,有据可循。
当学生明白了观察目标后,他们观察的目的就回变得非常明确,学生在实验时就能直奔主题,紧紧围绕所要观察的目标采取各种行动,使实验少走了很多弯路。同时,为了达成目标,学生会在小组内分工合作,积极完成观察的任务,从而不会造成因到室外观察就自由散漫、毫无目的的现象,因为带着目标去观察,我们看到的现象是每个小组都在认真观察记录、每位同学都在完成相应的任务,等观察完回到教师,老师在总结时,同学们都有话可说,有据可循。
四、掌握观察技巧,提升观察的有效性
观察不是单纯地用眼睛去看,而是用一定的方法去观察,如全面观察、重点观察、顺序观察、比较观察、联想观察、持续观察等。观察的精确性和有效性需要借助适当的观察方法和观察仪器,这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属性。
例如学习油菜花的结构时,老师将油菜花带进课堂,同时用摄像头投屏,把需要重点掌握的花萼、花瓣、雄蕊、雌蕊都一一在屏幕上给同学们投屏讲解,以便学生观察活动的开展。同时老师给全班学生都准备一朵油菜花,引导他们从整体观察(颜色、高度、形状等)到细节观察(根、茎、叶、花、果实、种子);从用眼睛看、用手摸、用鼻子闻;从量的观察(叶子多少、植物高度)到质的观察(植物基本特征)。这样,学生就能够逐渐了解观察的顺序、手段以及方法。随后老师安排画这棵植物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尽可能地将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细致、全面的观察习惯需要学生在一次次的观察活动中逐渐养成,能够促使学生观察到更多、更全的信息,帮助学他们更好地探索世界、认识世界。
五、设计观察记录,提高观察的效率
科学的任何结论都需要事实依据,因此如实的记录科学实验中的现象才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科学结论。写好观察记录是掌握科学事实的主要依据。真实、完善的观察记录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把实验中得到的数据和其他资料详细地记录下来,只有客观记录的观察内容,才便于以后的分析结论、验证假说,从而形成科学概念,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理顺实验思路,提高观察效率,观察和记录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总之,教师在日常小学科学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深入学生中去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启发,确立学生在整个观察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逐步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胡俊.让观察成为一种需要[J].小学教学参考,2016,6.
[2]邓长云.让学生学会科学观察[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9,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