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素养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辛琳

古蔺县第四小学校 646500

摘要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青少年儿童的成长环境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面临培养人才的新挑战,2022年《科学课程标准》对于素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实践而言,应该首先凸显出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素养的重要性,明确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素养的原则,包括兴趣性原则、探讨性原则以及实践性原则,从课前、课中与课后等不同的课堂教学环节提出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素养的实践对策,目的在于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切实提高小学生自身的素养,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学生素养,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教学实践

正文


一、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素养的重要性

学生素养是指一个人内在的精神品质以及外显的行为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素养就是学生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也就是说,它包括了学生对自己的认识、评价、判断及处理问题的方法等内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正是要求培养学生科学的素养,它以实践探究性教学方式为主,有助于学生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从亲近自然走向亲近科学,有助于学生形成初步的科学观念、科学思维能力和探究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和能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来实,教师对于教学方法的选用情况会直接影响小学科学教学的实施成效,进而影响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1]小学科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新课程改革后出现的一门新兴课程[2],由此可见,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素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素养的实践对策

(一)培养小学生有关科学素养的问题观念及其学习目标意识

首先,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于一些与之前学过或者即将要学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让学生明白,每一个知识点都具有相对应的关联性这样才能够帮助他们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要求教师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

比如,在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课《感受我们的呼吸》课前,可以让学生回想已有的相关知识,先画画有哪些器官参与了呼吸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让孩子们去猜测了解哪些器官参与了呼吸,通过触摸、听、看等方法,不断地通过实践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并修改自己画的呼吸器官轮廓图。在此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能够感受到胸廓的变化,清晰地认识到鼻腔、口腔、肺参与了呼吸。再通过人体呼吸模拟器探究后,学生能说出人体自主呼吸的“钥匙”——膈肌,能明白这些独立的器官又是怎样配合工作的,自然就理解到呼吸时胸廓、肺以及腹部的变化。同时,学生在探究呼吸系统的过程中发现腹部及其他器官的变化,产生了新的问题即“食物在身体里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而为本单元后面的课程做了铺垫,也让学生初步意识到我们的身体的各个器官之间的关联。

其次,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来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且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完成相关的学习活动加强对于教学内容的设计、组织和管理,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其中,培养小学生有关科学素养的问题观念及其学习目标意识,使得其综合能力得以不断地增强

(二)课前发掘生活中的有效性素材,营造现实生活的场景

在上课之前,要引导小学生们做生活的有心人,观察身边的事物,发掘科学素材,增强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力,使其可以更好地融入到日常生活当中来。

例如,在教科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课《我们的世界》课前,教学从“我们现实生活的城市”这一熟悉的场景引入,引导学生初步认识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由此引出本课研究的主题——材料。接下来,在聚焦部分,由我们生活的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引出本课要研究的材料主题在探索部分让学生在充分观察身边物品特征的前提下,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对物品进行分类,旨在培养学生的分类思维,并在分类过程中对材料作初步的观察与辨别;在研讨部分根据探索二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发表关于“按材料对物品分类”的观点,在观察的基础上初步描述各种材料的特点引导学生观察身边常见的物品,并辨认这些物品分别是由什么材料做的,能认识常见材料并能把物品按材料类别进行分类。同时,引导学生从材料的角度出发观察物品,激发研究材料的兴趣,明确研究材料的意义。

(三)课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以往的小学科学课程教学过程当中,很多教师都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即以教师为主体、以课本为基础,通过ppt讲述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无法充分显现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要想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就必须要注重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例如,在讲解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观察鱼》时,教师在引入“鱼的身体是什么样的”这一问题后,引导学生对鱼的身体结构特点进行探究,通过开展模拟鱼运动活动探讨,学生发现鱼的运动主要是靠鱼鳍来完成的。接着,观察鱼嘴不停地一张一合,鱼鳃一开一闭,思考它们在干什么。通过上述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观察鱼是怎样呼吸的,让学生明白鱼因为生活在水里,所以用鳍运动,用鳃呼吸,身上还长有鳞片等特征,从而归纳出动物身体的外形特点与生活环境存在着内在的关联性。对“鱼是怎样运动、怎样呼吸的”这些问题,一年级学生的认识比较笼统,一般会回答尾巴、身体、嘴巴等答案。如何通过观察寻找支持自己猜想的证据,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有难度,这时可以采用播放微视频、模拟运动教学活动等方法,将原本看不见的“游泳”“呼吸”等现象呈现在学生眼前,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学习,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总之,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小学科学的重要方式对于小学生而言,需要亲身经历探究全过程,才能体验到科学的魅力和乐趣,使自己的科学素养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得到发展[3]。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科技水平的日益进步,越来越多的新事物出现在人们视野之中,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们也应当重视起新的教育理念下的教学方法全面发展学生素养

 

参考文献:

[1] 郁诗奇. 基于小学科学素养的探究活动创新路径[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22963-64.

[2] 陈龙.培养小学生科学精神与实践创新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J].小学科学:教师,2019,5:55-5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