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上让学生“动”起来的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小学科学课;学生“动”起来;教学策略
正文
引言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倡导以探究和实践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动脑、积极体验,经历科学探究及技术与工程实践的过程。而小学科学课是一门体现科学本质的综合性基础课程,具有实践性,其涉及生物、化学、物理、地理、天文等各个领域的相关知识。它对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动嘴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让学生“动”起来的必要性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然而在课堂上,很少有学生会根据学习需求主动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一般是老师提出问题后,他们大多数只是被动地求解。究其原因:第一,长期养成的学习习惯;第二,知识经验缺乏,不知从何问起。第三,老师怕浪费时间,不重视。
因此,只有在学生们学习时,让学生们真正“动”起来,使学生们的大脑活跃起来,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二、让学生”动”起来的教学策略
(一)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1.培养观察习惯,拓展思维
小学生对外界的认识主要来源于看和听,这二者是观察能力的要素。观察是科学探究实践学习的前提。在组织学生探究学习活动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去观察、去发现,这样学生才能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而小学生天性好动、好玩,在探究学习活动中难免会出现粗心、观察不仔细的现象,怎样才能让小学生仔细地观察呢?得从小学生特点出发。小学生对游戏、新鲜的事物特别感兴趣, 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让学生自己悟出为什么要仔细观察,仔细观察的重要性。
例如,在上课伊始,和同学们一起玩游戏:老师将一团纸抛向空中时,学生鼓掌,连续两三次之后,老师可做一个假动作,不抛纸,看学生是怎么反应的。然后,教师利用学生此时浓高涨的情绪,及时与学生一起交流仔细观察的重要性,真正让学生通过主动的观察和探索,能够获取更多的感性认识,从而拓展思维空间。
2.巧妙地设计实验,发现问题
实验是借助仪器和器材创设一定的条件,指导学生在人为控制条件下研究自然事物学方法,实验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更具体的感性知识。在导入阶段,通过巧妙地设计实验可以帮助学生获得相关事实,根据事实发现提出更多的探究问题。例如在执教《给冷水加热》这堂课时,我的导入是这样的:“同学们,请仔细观察老师带来的魔术表演。”我把装有冷水的袋子轻轻地放入热水中,冷水袋沉入水底。大约过了三分钟,我装模作样地对着水念了几句“咒语”,说“起”,只见冷水袋慢慢地浮了起来。全班同学惊叫了起来,一个个疑问油然而生:冷水袋为什么能浮起来呢?冷水加热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
在科学课中,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关实验,能够让学生亲身参与科学知识的探讨,通过动手、动脑、发现问题、主动求知,帮助学生对知识获得更具体的感性认识。
3.合理开展活动,激发提问动机
和谐的师生关系、愉快的学习氛围、有趣的学习活动,能够使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敏捷,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学生倍感兴趣的谜语、游戏、故事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主动去发现和研究问题,还可以组织小组竞赛,将全班分成多个小组,进行“比一比”的竞赛活动。例如比一比哪组提出的问题多,比一比哪组解决的问题多等激发学生的提问动机。对于学生提出的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要及时进行肯定,引导全体同学一起思考、一起探究。同时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宜的表扬和鼓励,既能帮学生树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信心,还能帮助孩子们开启科学探究学习的大门。
(二)鼓励学生积极实践探究
1.明确目标,提高效率
要提高科学探究学习的效率,必须先要明确本次学习探究目标是什么,在具体活动的实践操作中进行探究学习。在确定探究目标时,我们需要把探究目标具体化,便于科学探究时有更强的操作性,也便于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实施,能够随时反馈探究目标达成情况。 如在教学《怎样点亮小灯泡》时制定了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干电池和小灯泡的活动,了解干电池有正极和负极,探究小灯泡的结构。2.用导线、干电池点亮小灯泡,探究点亮小灯泡的不同方法。猜一猜、想一想,正电是怎样流动的?可以怎样控制正电流动?画一画实物图或电路图。3.探究什么是短路,明白只有电流过灯丝,小灯泡才会亮。显然这样的教学目标更具体,容易操作,更利于开展有效的探究。
2.分组合作,共同探究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组合作是小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因此,探究前先分好小组,然后在小组内部成员间又进行明确分工,让每个小组成员都有事可做,一起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这样的合作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还能帮助学生正确看待自己的不足,以获得更全面的认识,还能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弥补自己动手能力的不足,学会相互帮助,学会接纳别人的优点和自己的缺点,学会分享合作带来的成果,享受合作带来的乐趣和喜悦,体验合作的意义和价值。
3.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科学课程还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都是学生学习的资源,学生的学习背景扩大了,不仅能帮助他们加强对科学现象的体验,还能不断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生活经历。作为科学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将科学探究拓展到课外,让科学探究真正走入生活,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例如《神奇的磁铁》一单元的实验,在教学时既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研究磁铁的特点,又让学生在课后去研究在日常生活中磁铁的应用。
结语
科学课程虽然涉及范围广,难教、难研,但只要我们的教学策略得当,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积极进行实践探究,充分地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嘴“动”起来,双手“动”起来,不断鼓励学生主动提问,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实践探究的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科学课程标准》 教育科学出版社
2.庞维国 《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7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