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摘要
关键词
传统文化;小学道德与法治;渗透策略
正文
引言:立德树人是我国现代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而对于小学阶段而言,道德与法治课程是贯彻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的主要渠道。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积极融入与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但有助于课程教学资源的丰富与补充,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正确道德认识观念的塑造同样也有积极作用。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为指引,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价值的开发,让学生在感知与体会“真善美”的过程中,实现全面发展。
一、多元化教学培养小学生学习兴趣
在小学生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工作中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要从多元化的角度入手进行授课与分析。所谓的多元化教学实际上强调的是教师在落实相关教学活动的时候,要从多个角度考虑教学内容,选择多种多样且合适的方式落实教学设计工作,以此推动教育质量的提升与开展。而在多元化教学过程中不仅会寻求教学方式的多元化,还会从文化的多元化入手引入其他国家的文化内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根据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需求,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落实多元化教学工作的时候主要是从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入手,落实好对学生的教育活动,以此推动学生与课堂教学工作的共同提升与发展。针对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入手,以“快乐过新年”这一节课程教学为例,教师要让学生了解新年,感受新年的氛围,并通过课程的学习丰富学生的学习知识面,推动学生学习上的提升。从这一节课程教材的表面内容来看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并没有直接关系,但是春节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所以教师在教授相关内容的时候就可以从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入手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首先,教师可以创造情境,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营造出相应的新年氛围,以此加强学生在课堂上的体验感。其次,在立足情境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自由的主题性内容探索。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索,让学生能够对本次学习的内容形成更好的体会和感受,以此加强学生对本节课程知识的掌握,有效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质量,并落实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的渗透工作。
二、引入课外读物,升华文化内涵感悟
1.成语故事,传承中华智慧成语是中华文明、中华智慧的体现。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传统文化教育中合理地融入与渗透成语故事内容,不但能够更好地向学生传递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能使学生在学习与理解成语故事与内涵的过程中得到知识的积累与认知水平的提升。如在“传统美德,源远流长”一课教学中,教师可合理引入部分与中华传统美德相关的成语故事。例如:在卧冰求鲤、黄香温席、负米养亲等成语故事中体会我国的孝道文化,学会感恩父母、孝顺父母;在曾子杀猪、一诺千金、一言九鼎等成语故事中学会诚实守信,形成言出必行的良好道德认识;在凿壁偷光、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等成语故事中学会勤奋好学,养成坚韧不拔、勇于面对困难与挑战的学习习惯;在愚公移山、水滴石穿等成语故事中形成坚持不懈的美德;在程门立雪、不耻下问等成语故事中学会虚心求学,尊师重教。如此一来,学生便会在正反对比的传统文化浸染中学会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逐渐成长为品学兼优的学生。同时,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神也会形成更深刻与全面的认识,生成更主动与积极的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兴趣。2.寓言故事,弘扬传统美德。寓言故事同样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相较于成语故事,寓言故事具有通俗易懂、趣味性强的特点。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合理引入寓言故事能够更好地调动与激发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使学生在品读寓言故事的过程中感知真善美,在寓言故事的教育启示下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与思想品德。仍以“传统美德,源远流长”一课为例,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中华传统美德时,便可向学生渗透“朱冲还牛”的寓言故事,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将故事中朱冲的事例演绎出来,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会朱冲宽厚待人的品格,在现实生活中也能够向朱冲学习,将心比心地对待他人,发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中华传统美德。
三、组织主题教学,助力核心素养发展
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是现代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教学任务。对于道德与法治这一思想性与人文性极强的学科而言,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是多元、多维的。教师如若仅将教学眼光局限在课堂之内,不但会限制学生学习效率与水平的提升,还会对学生综合素质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产生阻碍。因此,为有效改善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的不足,教师要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元、开放性去组织小学道德与法治的各类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更好地体会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核心素养的进一步发展。如在教学“美丽文字,民族瑰宝”一课后,教师就可开展“仓颉造字”的主题文化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与整理有关汉字的知识,让学生在真实体会汉字演变过程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接受我国“汉字精神”“汉字文化”的滋养与熏陶,认识到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树立传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四、开展实践作业设计
在当前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落实传统文化的融合活动时,可以从作业设计的角度入手。而在作业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立足“双减”背景给学生展开作业设计工作,可以从实践作业的角度入手进行具体的细分。从一般的观念来看,很少会认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能够开展实践活动,因此,在实践作业方面是有所缺失的。但其实这种观念是不对的,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工作中,其中思想道德建设是最重要的,该课程在培养学生,落实立德树人工作上有着极其关键的作用,因此,教师要从开展实践作业入手,做好相关的分析与设计,以此实现学生整体学习能力和意识上的提升与发展。针对开展实践作业来说,可以通过“家务活”为主题开展。假设在这一次课程教学中,教师教育学生懂得干家务活,承担自己应该担负的责任,并让学生形成一定的实践探索,就可以让学生回家之后开展一次实践活动,以此提高学生对课程知识学习的认知。具体来说,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实践作业,利用网络视频的方式上传学习交流群,或者家长反馈的方式接收作业情况,并及时给学生评价。这样,既改变了传统的作业形式,又能切实发挥作业的功效,实现学生的发展。
结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载体。教师应有效依托教材内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价值引领,深刻认识到教材内容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关联;充分提炼教材思想内容,挖掘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资源,积极落实特色实践活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的血脉骨髓,切实落实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根本任务,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真正助力学生的良好道德品格修养。
参考文献:
[1]魏元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2022(37):19-21.
[2]李银.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功能的策略[J].新课程,2022(33):22-24.
[3]祁小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渗透研究[J].新智慧,2022(22):54-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