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教学提升学生体能的策略探讨
摘要
关键词
初中体育教学;体能训练;体能成长;有效策略
正文
引言
素质教育在中小学的落实与推进,成为了社会各界所关注的重点话题。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学生成长的必要保障。作为一名初中体育教师,应当着眼于学生的体能发展现状,运用科学的策略在教学实践中发展学生的体能,优化体育教学成果,保障学生身心健康。
一、理清系统训练目标,增加体能训练内容
体能训练需要良好的环境,教师整合体育器材,搜集训练素材,寻找训练方法,都可以为学生带来更多体能训练帮助。学生体能问题比较突出,教师对学情进行细化处理,针对学生体能实际做系统设计,理清训练目标和内容,适时增加体能训练项目,为更多学生带来体能训练条件。学生对体能训练有个性追求,教师在具体细化处理时要推出体能训练机制,组织学生自我检查,针对自身体能问题进行策略设计,以创造丰富体能训练动机。
教师设计体能训练目标时,要先期做好学情调查和分析,针对学生体能存在问题做出理性设计,以提升教学训练的针对性。如学生体力不足、爆发力不够,教师推出短距离速跑、变速跑、反复跑、健身跑等训练项目,要求学生自主选择训练内容,并自行设计训练方案和计划,落实训练目标。学生对速跑运动大多不感兴趣,教师在教学发动时,要求学生设计清晰训练目标,组织学生建立检查监督小组,负责课内课外的体能训练任务的落实,甚至设计出科学的验收制度,定期做运动检查和总结,确保体能训练项目的全面落地。速跑能够训练学生协调性、爆发力、持久力和运动意志,教师跟进观察和指导,为学生提供更多技术支持,确保运动顺利展开。再如一些球类活动,羽毛球、乒乓球、篮球等,不仅能够训练身体协调性,还能够调动爆发力,形成综合体能。教师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训练项目,主动设计训练方案,组织一些运动比赛、游戏等活动,能够促进训练目标的落实。教师对学生体能现实做具体分析,推出一些训练内容,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以提升训练针对性。学生体能现实呈现差异性,教师根据学情做训练安排,组织学生主动进行训练和比赛,能够有效锻炼其身体机理,促进其体能的恢复和成长。学生对自身体能缺少认知,教师通过学情分析,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问题,这样可以提升学生锻炼的自觉性,也能够确保体能训练目标的设计和落实。
二、引入科学训练方式,提升体能训练品质
教师执行体能训练策略时,要注意做优化设计,适时引入一些科学的训练方式方法,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多具体的帮助。学生体能问题呈现差异性,教师对学生体能现状做深度分析,根据不同致因做对应设计,推出智能个性化训练方案,能够有效提升其训练效率和品质。科学训练体能,这是体育学科教师需要直面的课题。学生体能训练不能千篇一律,教师针对学生个性问题进行个性设计,能够创造更多训练动机。引入科学训练方式,教师要做好对接设计,提升训练适合性,学生体能成长更为顺利。科学合理的体能训练,需要更多优良的方法支持,教师占据丰富训练经验,学生自身也有学法积累,如何达成有效融合,创造适合的训练契机,这是教师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如健美操训练,学生对这项运动有不同期待,有参与兴趣的学生表现更为主动,教师需要关注表现不主动的学生群体,从训练方式改进方面做研究,推出一些新鲜的活动方案,以调动学生参与主动性。如小组健美操竞赛活动,自行成立比赛团队,小组间展开比赛活动,教师组织评委现场评价,制作现场表演视频,都能够对学生感官带来一定冲击,促使学生尽快行动起来,在主动参与过程中自然形成体能基础。再如原地跑、原地跳训练,这些训练项目都比较枯燥,教师适时渗透一些游戏内容,要求学生自行创造一些游戏活动,能够为学生带来丰富运动动能。教师结合体能训练渗透竞赛和游戏内容,改变了训练方式方法,学生最为受用,自然有更强的回馈。学生主动进入到体能训练环节,其训练效果更为突出。体能训练没有固定方法,教师可以自由调整和设定,学生对体能训练有不同期待,唯有对接学生训练思维,其训练组织才会收到应有的效果。健美操、原地跑、原地跳等体能训练项目,其运动性很强,但学生认同感不够,教师需要做优化设计,引导学生自觉进入到体能训练环节,在积极参与过程中建立体能基础。
三、分层教学,推动学生身体素质整体提升
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世界上也没有两个相同的学生。每个学生的先天条件、生活环境、日常习惯都有所不同,因此学生的身体素质也是各不相同。然而,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统一性、程式化的教学方略,给学生安排相同的体育训练内容,这种教学方式容易导致体育学优生的身体素质发展需求得不到满足,体育学困生难以完成课程内容,从而对体育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整体提高。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存在“只顾中间,不顾头尾”的心理,而应当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与身体素质,从实际出发,为不同阶段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训练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体测成绩将学生分为“A、B、C”三组。A组的成员是体育能力突出的学生,能在体育测试中取得优秀的成绩,B组的成员是体育能力在平均水平的学生,基本能在体育测试中获得良好的水平,C组的成员是体育能力低于平均水平的学生,小部分甚至在体育测试中难以及格。针对A组学生,教师可以让他们在现有能力基础上进行突破性训练,将自己有特长、感兴趣的内容作为体育训练的主要内容,实现个人能力与水平的提升。针对B组学生,教师可以让他们对自己的薄弱环节进行反复练习,从而推动体育能力的全面发展。针对C组学生,教师在活动设计上可以让他们以体测项目为训练的主要内容,通过反复训练,帮助他们达到优良的水平。每一组的成员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进行及时调整,确保学生在各个阶段都能进行符合自己个人能力的体育锻炼,从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中,学生“各自为战”,每个人都独自完成学习活动与训练项目,不仅课堂效率低,而且教学成果不佳。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小组合作”在教学实践中主要有两大目的。“小组合作”的教学形式可以通过“以一带多”的方式,让体育学优生带动体育学困生。当课堂教学涉及到新内容时,体育学优生总是能迅速地掌握要领,而体育学困生则会存在一些困难。例如:在排球教学中,学优生通过一两次的练习便能够准而稳地进行发球,这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优生当“小老师”,帮助学困生纠正动作、力度等方面的问题。“小组合作”的教学形式便于在课堂上开展小组比赛,有利于刺激学生的好胜心理,让学生在拼尽全力的运动过程中发展基本体能,感受运动与成就感。教师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定期开展班级排球赛、跳绳赛等活动,让学生体验拼搏的快乐,与自己的小组成员一起为胜利奋斗。
结语
综上所述,发展学生体能、优化体育教学模式顺应了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作为中学体育教师,我们应当在实践中对当前体育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与理性的分析,并且就这些问题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通过分层教学、提高趣味性以及小组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让学生能够真正认识到体育锻炼的好处,自觉建立起运动的好习惯,推动体能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磊.探索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体能发展[J].当代体育,2022(7):1.
[2]王芝凤.浅析初中体育教学中推动学生体能发展的策略研究[J].教师,2022(1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