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研学实践与劳动实践教育融合路径探析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庞旭

广西北海市海城区高德小学 广西 北海 536000

摘要

从十八大开始,国家越来越重视劳动教育。尤其是在“双减”背景下,大部分小学都非常注重把研学和劳动实践教育结合起来,同时将劳动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过程中。在当前发展中,要不断提高总体工作效率,对学生进行劳动实践感的培养,与此同时,在进行研学与劳动实践教育融合研究的时候,也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事先的了解,做好有关课程的实践性调查。在此背景下,本文就为如何对小学研学与劳动实践教育融合标准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有关劳动教育的实际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双减背景;小学劳动教育;研学

正文


“双减”背景下,“劳动教育”作为重要的教育手段,其功能日益凸显。小学老师必须结合自己所在的班级,对研究和劳动实践教育的发展,进行相应的劳动实践教学。

一、研学旅行中渗透劳动教育的主要作用

1.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会议上又一次提出了“劳动教育”,导致“劳动教育”再一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03月印发,强调要建立劳动教育制度,进行劳动教育的实践,加强对劳动教育的支持和保障保证劳动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教育部于20207月发布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开展劳动教育的途径、评估方法等进行了详细地阐述,并提出了在学校和社会生活中开展劳动实践的具体要求。总之,劳动教育已经成了一个日益增长的教育课程体系。必须引起学校、老师和家长的足够关注,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将劳动教育付诸实施,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研学旅行实施的可行性

教育部等部门于2016年发布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将研学旅行融入到中小学的教育与教学中,并提出在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层次上,结合地方特点,突出地方乡愁情怀,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意见》发布之后,国家组织了一批研学基地的建设,并推动了组织管理的规范化,完善了资金筹集,保障了研学旅游的开展和实施。在国家的倡导和保证下,小学应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融入劳动教育的实践环节,开展研学活动,拓宽视野,增加知识。在这种情况下,研学旅游的发展变得更为规范化,将劳动教育作为主要内容的研学旅游也在日益增多,并且在很多学校进行了持续的试验和实践之后,将两者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变得越来越好。

3.实践活动和劳动教育相结合的意义

研学旅游是一种集探索性学习与旅游于一体的具有校外实习性质的教育活动,它是实现综合性实习育人目的的一种重要方式,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的实习环境。而劳动教育又是一种很强的实践性,它要求在实践中指导学生用自己的双手去探索世界。因此,以学校劳动教育为基础。用研学旅行的方式,让学生可以将所学到的劳动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可以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劳动创造和分工合作。

二、小学研学与劳动实践教育融合的主要特点

1.教育作用

研学旅游是一种集探究式学习与旅游体验于一体的校外教育活动,它具有以知识为目的,能力目标,情绪,态度,价值取向、核心素养等方面的目标,应作为实行的中心点。这门课程坚持了教育性和知识性的原则,设计了丰富的研学计划,使学生们能够在真正的生产劳动环境中学习到生产劳动的技能,从而提高他们的劳动素养。

2.主体性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这门课程重视让学生置身于真正的学习环境中,同时,在自己的观察、体验和探究中,最终构建并获得知识,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真正的学习主体。与此同时,还要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创新的创造力与生存的能力。

3.协作性

研学旅行是以学生群体为主要活动形式的学习,该课程采取了“以项目为单位”的学习方式,使同学们在工作中学会了分享、团结和合作,体会到了社会分工的特点,使同学们“通过集体”中进行合作、交流、成长,从而增强了同学们的团队意识,培养了同学们的团结合作精神。

4.体验性

研学旅游超越了课堂教学的限制,将其扩展到了自然、社会等多个层面。这门课程让学生们体验到了丰富的劳动实践,学生在自己的实践过程中,对客观世界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体验,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劳动能力以及劳动素养。

5.地域性

地方性与地域性,既是指人的生活与生存环境,也是人们对自身身份与所处地域文化的认同。本文章充分发挥“半山耕云”研究基地的自然条件,结合当地实际,突出地方特色和地域特点。

三、“教育双减”背景下小学研学与劳动实践教育融合开发的主要策略

1.设计以劳动为背景的研学旅行

研学旅游应坚持以“教育性”“实用性”“安全性”“公益性”为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结合本地特色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校园周围的自然环境资源,来完成研学旅游计划。这样的话,学生们的安全就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各校均可以以当地特色商品的生产工艺为研究课题。例如,以四川,以雅安为例,可以根据当地的茶文化,在采摘、炒制、煮制、品尝等过程中,设置与之相适应的体验活动;广元地区的中小学,可以选择当地特色凉面和剑门关豆腐的产地,让他们学习烹饪;邛崃学校可选择平乐古镇、川西竹海等旅游景点,让学生在体验地方文化的同时,还能了解竹产品的制作工艺。即便不具备相关的特色资源,学校还可以采取“村镇+”的方式,以“劳教”为主题,将当前季节的劳力资源进行整合,如移栽,播种,施肥参加劳动,解决人力资源短缺的难题。

2.突出研学旅行中的劳动实践环节

在这一过程中,必须把劳动教育贯穿于全过程,特别是要加强实践性和实践性。老师可以将研学团队分成多个小组,让学生们以小组的方式来完成活动,这样就可以促进学生们之间的合作交流,从而体现出研学旅行的社会性。在每一阶段,老师可以设定作业目标及奖赏方式,以鼓励学生参与作业。整个流程应由讲解、锤炼操作、项目实施、反思交流、示范激励等五个环节组成,且一环扣一环。在活动设计上,学校老师和劳动者首先向同学们解释,让同学们明白实际作业的目标和意义,然后再进行操作示范,并为每个小组设定任务,确保同学们可以以小队的方式来完成,让同学们感受到集体劳动的成就感,从而充分体现出研学旅游的实用性。劳动实习这一环节非常重要,研学旅行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让学生们在现实的环境中参加劳动,从而增强他们对劳动的亲身体验。把劳作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以此不断提高学生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3.提升研学旅行后的劳动反思环节

以实践为载体的研学旅游活动,在活动完成后,还需增设“反思”环节。组织学生回顾自己在劳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最后的解决方法,将其经历升华为劳动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吃苦耐劳、团结合作、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与此同时,老师也要对学生劳动价值予以肯定,同时,对优秀的学生和优秀的团队给予认可,从而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让学生能够大胆地向别人请教,并不断培养学生的求教习惯,还要持续地挖掘他们的劳动潜能,让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得到提高。

在反思环节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劳动价值观进行提炼,通过实践获得的劳动经验和合作的感悟将会变得更深,这对学生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都会有很大的影响。在进行劳动实践的过程中,一些具有较高劳动能力的学生会脱颖而出,可以从侧面激发学生掌握劳动技能的积极性,让他们真正理解“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本意。在研学旅游中,劳动教育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对学生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对小学研学与劳动实践教育进行融合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劳动中摆脱繁琐的工作,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就总体而言,老师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目的地进行小学研学与劳动实践教育的融合发展,以此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沈有禄.职业学校联合中小学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 育:天时、地利、人和[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03.

[2]葛晶.实施核心素养引领下的劳动教育课程的必要性 及教学建议[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801.

[3]袁麒麟,杨骏.渝中区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基地:能 动手的地方不动嘴[J].重庆与世界,20181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