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数学创新思维培养策略
摘要
关键词
高中数学;创新思维;培养策略
正文
以往高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力度不足,应试教育模式所带来的影响较为深刻,由教师主导知识灌输过程,学生缺乏思维训练、创新思考的机会。对此,教师需要积极应对这种不利局面,在教学反思中推动教学方式变革和教学模式创新。《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出:“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去体验数学的发现与创造历程,发展其创新意识。”这是基于数学教学视角阐释了创新思维培养的思路和价值,为新时期的数学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众所周知,以创新思维培养目标为导向的高中数学课程指导,要针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项目、教学手段等重构教学模式,将教育创新、核心素养、素质教育等作为课程改革的要点,促使数学教学领域不断拓展和延伸。
一、高中生数学思维特点及创新必要性
高中阶段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思维上所表现出的特点集中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其一,学生易于出现思维的习惯性跟从问题,即高中数学学习中,学生受传统观念影响,过于关注量的积累,在遇到问题时最先想到的是如何更快速解决问题,而非如何基于此问题发展自身能力,因此容易不断思索既往接近过的题型,然后直接套用解题方法。其二,学生易于出现思维的单一性选择问题,即高中时期学生的理性思维初步形成,在面对具体问题时可进行一定程度的独立思考,然而此能力尚属稚嫩,特别是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够新颖,过于狭隘单一,缺少对于问题的本质思考。两个方面迭加在一起,导致学生很多时候无法正确解答问题,同时解答问题的过程和培养数学创新思维的要求相去甚远。在训练一段时期后,他们依然会出现遇到难度较高的数学问题时无从着手的情况。针对高中生数学思维特点的实际情况,展开创新思维教育的必要性也便十分清晰地浮现出来。具体讲,当处于新课改背景之下时,素质教育是教育领域中的主流观点与主流做法,而素质教育恰恰关注针对学生思维进行创新性培养,以便让学生成为思想创新、能力维新的高素质人才。受此影响,高中数学教师需要突出教育的创新性,例如,可将生活实际作为基础,使学生一面学习基础知识,一面把知识应用到处理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上。在此期间,学生所面对的思维习惯性跟从问题与单一性选择问题将得到有效化解,他们将在自身思维受到积极引导的情况下,凭借亲身实践和探究行为产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在知识获取方面,对复杂问题展开分析方面得到充分的锻炼。
二、高中生数学创新思维培养的实施策略
(一)教学情境合理创新
在进行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时,教师应首先保证教学情境的优质创新,借此满足学生对于营造良好教学氛围的心理期待,使之在此氛围中实现思维能力的有效、有序发展。为此,教师需要摒弃过于陈旧的教学理念,以新兴教学思想观为指引,全面保障教学情境满足具体内容与教学目标要求。例如,当开展随机事件概率方面知识教学时,教师可首先进行如下情境创设:准备骰子一个,将其向上抛出,则它呈现出点数为1的情况概率是多少?若连续两次抛出,呈现出点数为1的情况概率又是多少?利用生动情境下的互动形式,学生可在学习数学期间形成相当浓厚的参与兴趣,更有效掌握概率知识,并形成运用概率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创新意识。在教学情境合理创新期间,值得教师注意的一点在于:情境构建需要和学生年龄及心理特点相契合,以保证教学情境、教学内容、教学需求处在同一水平面上。例如,教师可适当展现出多媒体技术或者信息技术的教学辅助优势,利用借此呈现出的视频资源、音频资源以及图像资源等,使学生对抽象性、概念性与逻辑化特征突出的数学知识形成具象思维。
(二)数学建模有效利用
信息技术除了一般的教学情境合理创新支持作用以外,还可以在数学建模方面给予帮助,从而让学生思维能力更进一步发展,促进其在空间概念、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计算能力等多个方面的提升。为此,高中数学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认真研究,从中发现可突出建模的内容,并在信息技术的促进下展现内容教育教学优势。例如,教师可让学生绘制建筑三视图的方式,引导大家把几何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之中,有效完成结合生活需求测量某一实际物体的任务等。此外,教师也可以为大家设计更为明确的数学建模任务,比如,利用互联网收集函数发展历史、函数具体应用情况,再使之直面建模有关问题。事实证明,类似的小型建模练习任务,将在锻炼其建模能力的同时,使之因为对知识的串联思考,而促进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三)给予独立思考时间
教师应当给予学生足够多的自由思考时间,使之因独立发展而拓展创新思维。学生在学习数学期间,应得到教师的引导而完成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但与此同时,教师所做的引导不能是全面且无死角的,这样做既不现实也不科学。数学知识点表面看起来比较单一,然而其复杂性与系统性决定了学生需要有独立面对的能力及空间,且为了避免学生出现厌学心理,教师应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获益,在独立思考中充分理解与掌握所学知识,并得到思维创新方面的反馈。例如,在教学三角函数知识时,教师可联系学生已经了解的知识内容,给出与创新思维发展有关问题。如教师可要求:在生活中探索三角函数的应用。这种富有生活色彩的学习任务,将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状态下得到创新思维的发展,并使之尝试应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对新领域数学知识展开探究。在任务发布之前,教师可进行新知识内容的简单说明,而当任务完成之后,教师则可进行更进一步的拓展,如给出问题与启发:大家了解赛车游戏吗?在赛车游戏里面就涉及了很多三角函数知识,用三角函数能够计算赛车所处位置和运动距离等。教师的提问与启发,将让学生形成拓展性更强的联想与讨论。而在此之后,教师可给予学生更多针对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的独立思考时间,让其在此时间范围内进行思维的发展创新训练。应该说,伴随教学进度的不断推进,学生可充分进行有关知识的自主、自觉探索,而这将成为其自身挑战更具难度教学内容,以及教师合理安排接下来教学计划的基础。特别是教师可将学生独立思考成果整合起来,从中挑选出经典案例在班内进行讲评,这将进一步梳理学生的知识理解成果,让其已经产生的数学发散性思维得到有效巩固。
三、总结
高中时期上承九年义务教育、下启大学教育生涯,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教育转折阶段。高中数学教学应当重视本阶段的素质教育目标,以发展学生创新思维为关键点,让学生在创新开放思维模式下有效解决教材与生活中的各类问题。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真实学习情况,以及其在创新思维发展方面的客观需求,在此基础上调整自我角色定位认知,并在具体操作策略上给学生以切实帮助。未来教师仍应继续审视自身教学中所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各具体教学环节的合理规划讨论,从而让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探索所学知识,实现创新思维能力的完善与落实。
参考文献
[1]白艳艳 .基于新高考的高中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J].试题与研究,2020(36):147-148.
[2] 顾凤 .高中数学有效教学探究[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20(12):35.
[3] 邵春燕.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浅谈[J].数学教学通讯,2020(33):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