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摘要
关键词
初中教育;班主任;班级管理;心理健康
正文
引言: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班主任的工作任务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维持班级管理秩序,更重要的是要重视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德育教育等多方面的教育。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如果学生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就可能会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因此,班主任应该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心理教育越发重要,因此,对于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有着鲜明现实意义。
一、初中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许多班主任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以为然,在其思想意识中通常认为只有心理有问题的学生才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所以很少甚至没有在学校教育中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基于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开展的教育活动,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能够自如应对现实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压力,积极适应自身和社会的发展变化,从而有效调节情绪,更好、更快地获得心理健康发展。因此,预防和干预心理问题的出现、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初中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主要目标。
二、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创设挫折情境,加强抗挫教育
为了更好地对学生展开心理辅导工作,初中班主任需要加强学生的抗挫教育,通过创设挫折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挫折,从而更好地面对挫折,并积极解决困难而非逃避。挫折和困难并不是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罪魁祸首,真正原因是学生不能正确地面对,受到挫折和困难的打击,导致产生心理问题。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学生的物质生活越加丰富,学生面对挫折和困难的机会也越来越少,抗挫折能力相对薄弱。班主任可以借助班会等教学活动创设挫折情境,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挫折,学会面对挫折的方法,以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
例如,班主任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学生播放与挫折相关的影视作品,如《阿甘正传》《当幸福来敲门》《无名之辈》等,一方面,情境的创设可以促使学生通过观看影片的方式进入情境,感受影片中主人公面对的困难和挫折,学习主人公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通过创设情境不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接受班主任展开的心理辅导,并结合影片内容进行自我反思。
(二)展开文体活动,营造轻松环境
良好的心理环境是初中班主任展开心理辅导工作的关键所在。对当前阶段的学生来说,随着年龄增长,学生对班主任的心理芥蒂越来越深,如果贸然展开心理辅导工作,可能导致学生产生抵触心理,甚至抗拒,心理辅导工作无法发挥其效用。因此为了更好地展开心理辅导工作,初中班主任要加强环境建设,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积极展开文体活动,如主题班会、歌唱比赛等,使学生借助主题活动敞开心扉,融入班集体中,拉近师生距离,增进师生感情,从而使学生对班主任产生信任,减少对班主任的防范心理,从内心愿意接受班主任的心理辅导。
(三)创新辅导方式,解决心理问题
创新辅导方式也是班主任展开心理辅导工作的主要措施,需要班主任结合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以及身心发展规律,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切实尊重学生的实际感受,保障心理辅导工作有效落实,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例如,对内向的学生来说,过度的关注会使学生的心理问题更加严重,鉴于该类学生的这一问题,班主任可以在操场、教室等学生安全感较足的场所展开心理辅导工作,快速减轻学生的焦虑症状,促使学生倾诉自身的心理辅导需求。同时,班主任还可以通过创建树洞的方式,让学生匿名写出自己烦恼的事,或者利用信息技术创建匿名沟通平台,让学生借助平台进行倾诉。总之,班主任要通过多种方式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展开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工作。
(四)基于家校合作,建立心理档案
初中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立意识越来越强,会不断地产生“秘密”,健康的秘密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励学生学习发展,而不良的秘密则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衍生心理健康问题。班主任可以通过家校协同合作的方式,针对学生的综合情况,建立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档案,并保证心理健康档案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从而更好地展开针对性的辅导工作,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保障护航。
例如,班主任可以发挥自身的主动作用,构建线上沟通渠道,与学生家长紧密联系,关注学生日常的生活学习状态,并引导家长学习正确的心理健康知识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从而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综合情况,以数据为支撑创建心理健康档案,详细记录学生情绪产生较大波动的原因,了解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源头,并以此为基础展开心理辅导,使班主任的心理辅导工作得以发挥效用。
(五)走进学生内心,进行多方位辅导
每个学生都有独立的个性,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认知的提高,独立性和自主性越来越强,再加上青春期情绪的变化,学生的心理情绪更加敏感,很容易受外界诸多因素的干扰,导致产生心理变化。班主任要走进学生内心,了解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核心因素,并站在学生的角度,帮助其解决心理问题。
例如,班主任在日常班级管理工作中要切实发挥自身的人文关怀作用,积极关注学生,与学生产生良好互动,细心叮嘱学生天冷多添衣物、早睡早起、健康饮食等。尊重学生,学生产生问题时,班主任要及时询问学生原因,并非一味责罚,与学生进行沟通,通过共同商议制定解决策略,以增强学生对班主任的信任,使班主任更好地了解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并给予其积极的解决意见,帮助学生共同解决问题。
结论:综上所述,初中阶段的教育教学中,虽然心理健康教育并不属于常规的考试项目,但是,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则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成长以及后续的学习。针对上述情况,学校教育一方面要加大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要把握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尺度,避免心理健康教育出现异化的问题。从现阶段的情况来看,学校在实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过程中,要能够重点改变心理健康教育所存在的课程化倾向、生活化倾向以及医学化倾向,使心理健康教育能够真正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价值,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靖宇,程艳红.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融合“三心”的有效策略[J].智力,2022(18):151-154.
[2]徐迎春.管育并重教学模式在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中的运用[J].新课程导学,2022(17):17-19.
[3]韦必考.试论精细化管理在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中的应用[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7(11):15-17.
[4]刘丁山.“双减”背景下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效果提升对策[J].文教资料,2022(11):133-1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