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评一体化模式的探索——以《纲要上》古代史部分为例
摘要
关键词
“教、学、评”;教学模式;知识体系
正文
一、教学改革的时代热度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注重评价目标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尽可能使教学和评价围绕学生学习这一中心展开,使教、学、评互相促进,共同服务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由此,教学评一致性或一体化与核心素养、大概念三个词,成为新话语和研究前沿。
为了避免相应教学模式在实际应用上流于形式,笔者就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发表几点粗浅见解,权当抛砖引玉。
二、有情有景打造课堂的力度
统编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几乎每一课的都存在内容之大浓缩,时空顺序之大跳跃,学科概念之大繁杂的特点,要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对一线教师的极大考验。
笔者在备课和上课的过程中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如何在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让历史课堂充满趣味,提升学生的效率,实现真正的“以教促学,以学带评。”
笔者在探索新教材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对教材解构模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在教学中不断进行尝试,接下来,笔者以纲要上册《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和《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二课为例,谈谈自己的一点想法:
(一)突出主题,提升立意
课堂教学中,标题和导入非常重要,标题可以告诉学生我们这节课学习的主题是什么,而好的导入能吸引学生的眼球,迅速地切入主题。
在《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上,笔者引用了李克强总理在疫情期间视察民情的一则新闻,总理评价地摊经济、小店经济:“这是人间的烟火,是中国的生机”笔者就以此作为导入。
“人间烟火”,多么贴近生活,作为标题,历史的距离感一下子就拉近了,这样笔者确立的课堂主题为《凡间烟火抚人心——宋辽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一个有美感,有升华的主题出现了,它能拉着学生共同进入历史的思维空间。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这一课的教学设计,笔者则用了张宏杰《饥饿的盛世》一书做导入,听书名,就是一个巨大的反差,“盛世为什么会是饥饿的?”多么吸引人啊,然后笔者展示课堂主题《繁华梦境·转型困局——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快速推动学生的历史思维。
(二)物尽其用,步步深入
如果单纯的按照教材内容讲述经济史,是非常枯燥无聊的,笔者借鉴了其他老师的经验,将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搬上舞台。
其实这幅名画不少老师在讲解宋代相关知识点时都用过,那么同样用《清明上河图》,如何将其物尽其用,上出新意、上出自己的特色呢?笔者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笔者从画的边缘开始展开,同学们看到的是一片农田,此时同学们就开始窃窃私语,因为以前从来没注意过《清明上河图》中居然有农田。
笔者引导学生观察这一局部,并指出观察的结果,“水渠、整齐的田地”、“禾苗”、“还有大型农具”,有同学抢先发言,而其他同学纷纷进行补充,这时笔者让学生结合教材知识概述“宋朝农业发展的突出成就”,学生就可以联想到“精耕细作”、“规模化种植”、“工具的进步”这一系列词语来描述,教材上“稻麦复种制”、“固定种植经济作物的农户”等一些干巴巴的概念也就变得饱满起来了。
在讲解“商业和城市的繁荣”这一框题时,《清明上河图》的运用更是笔酣墨饱。
图中“酒坊”、“书坊”、“瓷器坊”、“锡器坊”等场景的出现,反映了印刷业、制瓷业、冶金业等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很容易联想到随着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必然会推动货币需求量剧增,学生马上想到,一种新生事物——纸币会应运而生,城门处有胡商进出,则充分反映了宋朝与少数民族贸易往来的频繁,顺势可以引导学生掌握“榷场的互市交易”以及“活跃的民间贸易”这些知识点。
充分了解了宋朝商业和城市的发展状况,再分析这个时代的社会变化这一框题,学生思维延伸就水到渠成。
(三)拓伸延展,形成模式
用《清明上河图》辅助解构宋朝的经济与社会还是比较成功的,因此笔者在准备《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一课时,就在思考,能不能用类似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呢?
于是笔者尝试选择用另一幅名画《盛世滋生图》来解构。
首先笔者依然从画的边缘开始展开,同学们看到的是一片苏州的农村,笔者先引导学生观察这一局部有什么特征,并指出观察的结果,“有纺织机”、“院子里晾晒着好长的布”,眼尖的学生马上发现了,这时笔者让学生结合教材知识概述“这个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家庭手工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自然经济趋于松弛”这样教材的表述也就有了画面感。
接着笔者带领学生进入繁华的苏州城,给学生展示的是“山塘街”的场景,映入眼帘的除了染坊,就是各种布行、绸缎行,笔者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这么多染布的染坊说明什么情况?”“大宗商品的销售问题怎么解决?”
学生的能动性被很好的调动起来,经过充分的讨论,并结合教材知识,最终得出了“在手工业领域,手工工场作为一种新兴经营方式出现,并且需要雇佣自由劳动力参与生产”;“商业领域,大宗商品交易的需要,地域性商帮形成、商业资本集聚、大额长途贸易发展,商品经济空前繁荣”这样两个科学合理的结论。
笔者又展现了图中另一个场景——科举考试考场的局部,问道:“刚才有同学说这盛世是虚假的,那么这个场景又暗含了怎样的时代困局呢?”这个问题提出来后,将这堂课推向了高潮,学生的参与度很高,思维异常活跃,对于时代困局到底有哪些方面,学生总结了“专制制度之困”、“小农经济之困”、“传统思想之困”三个答案,概括的非常完整,这就为下一步学习这个时期的思想家们为了突破时代桎梏,提出的各种主张这一框题内容,作了很好的铺垫。
这堂课笔者通过设置“赏繁华盛景,悟时代进步曙光”——“探繁华梦境,析社会转型困局”——“思繁华危局,破千年历史桎梏”三个环节,很好地将整个知识体系串联了起来,教师教的有条理,学生学的有味,基本达到了教与学的统一。
三、讲练结合构建知识体系的厚度
每个学生基础不同,对知识掌握程度不一样,呈现的漏洞也多种多样。笔者经过调查和测试总结出,最容易丢分的,往往是易混淆的,或者易遗忘的知识点,有时候并不是说这个知识点有多难,就是记不住,学生找不到记忆的方法,因此在新一轮教学中,笔者认为及时做好教学记录,除考试之外,还应该有多种方式来解决学生的学习“困难点”,帮助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真正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一)研究学生学习“困难点”
(1)概念解读不清晰
高中历史有许多概念性问题,笔者发现大多数学生都是一知半解,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首先要关注重要概念的解读,其次教师解读要准确、形象。比如笔者在讲明清经济史就解读了“小农经济”、“资本主义萌芽”、“手工工场”等几个概念,结合《盛世滋生图》的讲解,让学生有一个深刻的印象。
(2)知识点迁移不明确
因目前的教材属于纲要模式,每一节课的内容都属于大容量,教师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就需要打通章节之间的联系,特别是同类型的课题,更应该注意知识点迁移,如笔者讲述纲要上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和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时,就抓住了两堂课共同的主线——经济发展对社会各方面影响的脉络,然后利用了两幅名画来承载知识体系,让教与学事半功倍。
(二)改变学生训练“病灶点”
大部分学生都怕做练习,但又渴望能有一个不错的成绩,这种思维看上去是矛盾的,那么如何转换方式,让学生感觉没有太多作业,同时课堂评价效果又能有显著提升呢?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采取了作业多元化的方式,比如课堂中通过多媒体设备直接投放一些配套选择题、材料题,由全班同学当堂一起完成,这样的作业学生压力最小,参与度也不错;再还有随堂学案后面附带了“课堂巩固小测试”,基本上学生能在下课后5分钟解决,不占用大块的时间;当然课时练与单元滚动训练也是不可或缺的,不过次数可以适当减少,降低频次,也可以避免学生对过多作业的抵触。
笔者还不定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何种课堂教学方式比较满意,并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予以改进。通过多种评价方式的使用,较好的做到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教师、学生、学校共同的“评”和谐统一。
四、“教”与“学”要突出能力的培养,“评”要精准、多元
(一)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创新
在“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应用中,“教”是十分关键的环节,教师需要如何进行有效的创新呢?笔者认为,其一,教学创新应当参考学生的学习状况与学习能力,避免实际可行性不足的具体问题。其二,教学创新中需要对更为新颖的教学评价标准予以迎合,使得教学创新性的提升能够更好驱动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二)培养学生学习意愿和能力
在“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中,“学”的重点也在于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和教师主导学习相结合。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所讲述内容创设一些预习问题,引导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通过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愿和能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最终成为“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中的一份子。
(三)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以评促教
在“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中,教师要要着眼于不断对教学评价体系进行完善。“教、学、评”一体化的“评”实际是评估,实际评估代替评价不仅仅是以生为本的问题,更是代表了评价理念的进阶发展。
评价不是在教学完成之后,而是始于目标制定之后,所以这个“评”应该是贯彻教学的始终的,学习段评价主要聚焦“学生现在会什么”、 “需要掌握什么”和“如何更好地实现目标”三个环节,丰富评价活动经验,增长评价知识与技能,养成可持续发展的评价素养,促使学生最终成长为能自我评价和自主学习的人。
综上所述,无论何种评价方式,必须让“评”联结“教”与“学”,让“学”发声,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驱动力,提升“学”的效果。突破传统的“教学——考试”的课程实施范式,才能最终实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科学有效落地。
参考文献:
[1]罗梦瑶.关于评学教一体化促进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9(5):94-98.
[2]刘东伟.刍议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评一体化[J].中学教学参考,2020(36):3-4.
[3]张敏.高中历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新探[J].中学历史教学.2020(28):69-70.
[4]朱小蔓.对历史课堂教、学、评一体化的几点探讨[J].历史教学问题,2021(4):141-1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