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生活化课堂构建策略分析
摘要
关键词
高中地理;生活化;课堂构建
正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生活与课堂越来越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地理学科对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如何正确把握二者之间关系,是当前深化教学改革、建设高效课堂的关键所在。在分析高中地理知识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地理学科来源于生活,又积极服务于生活,因此,开展生活化教学非常必要。但是,因为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很多一线高中地理教师对生活与课堂之间的关系认识不足,只是机械式进行知识灌输,造成构建生活化高中地理课堂失败。要做到这一点,高中地理教师应把新课程标准作为切入点,将生活的活水注入课堂,寻找到课堂的源泉,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一、高中地理教学回归生活的必然性
(一)课程改革的需要
伴随高考体制不断深化,我国基础教育已进入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轨时期。在这种情况下,地理教学需克服功利主义趋势,突破应试教育陈规,提高课堂教学品质,为学生提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地理知识,提高学生地理能力以及学科素质。所以,作为一名地理教师,一定要超越课堂与生活之间差距,在现有生活经验以及全新知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建立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地理课堂。
(二)地理学科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高中地理课程教学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以及实践性。在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导下,生活中运用大量资源材料,根据学生现有生活经历,开展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这对培养学生地理素质,提高学生个性发展和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回到生活的地理教学不仅对充分发挥地理课堂上高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其教学效果有很大帮助,还对加强学生综合社会实践及生活技能起到积极作用,推动学生终生健康发展。例如,利用教师与学生之间协作,制作一套能帮助学生更好了解等高线状地形图的画法和图形中各部分的区别。
二、高中地理教学回归生活的原则
地理学科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当前阶段,培养学生地理素养不应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需学习对生活有帮助的地理知识,让学生充分理解地理知识的主要功能以及价值,这也是新课程标准中的重要指示。在新一轮地理知识教学改革中,注重培养学生实践经验以及实践技能。在面对在地理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难题,教师需将重点放在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上,将原本复杂的知识变得生活化,可试着设计一些操作简单的小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解决难题。例如,在学习关于地球运动知识之后,引导学生使用竖杆测影方法来测定学校所处经纬度,这样不仅可让学生了解教材中的主要内容,还能提高学生地理学科学习兴趣。只有回到生活,才能使地理学科知识与真实社会结合。地理教师需从单纯校园课堂走向社会课堂、拓展生活课堂,持续在生活中,让教学案例储备变得更加丰富,提高自身综合能力,满足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全新需求。
三、高中地理生活化课堂构建策略
(一)利用生活元素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课堂导入环节会直接影响到最后的教学效果,因此,地理教师需对课堂教学的每个步骤进行细致的设计,将生活要素从课堂起始阶段导入进来,利用生活方式建立高中地理有效课堂。高中地理教师需对这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思考,以此为基础,以教学内容为依据,对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化地理现象加以收集,或是加入一些趣味性因素,引发学生热烈讨论,引起学生的重点关注,让学生以这些生活化地理现象为突破口,寻找到背后所包含的地理知识,进而进行课堂教学探索。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2章第3节《常见天气系统》这一课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几个生活中的要素融入到实际地理教学中。在这一前提下,高中地理教师可以根据假设来指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想象: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多重要?那么,这几种不同的天气又将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的主要观点,谈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受天气影响的例子,有学生说,要是在开运动会当天下起了倾盆大雨,那就不能开了。有的学生说,要是连续好几个星期都没有降雨,那就太热了,上体育课就更容易中暑。高中地理教师可通过自己的生活经历,体会各种天气对人们产生的具体影响,之后再与学生共同探讨各种类型天气形成原因,让学生更快进入课堂学习气氛当中。
(二)引入生活素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由于长期存在的应试教育思想,高中地理教师一直将提高学生地理考试成绩当作最重要的教育教学目标,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只根据有限的课本知识以及辅助材料进行教学,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很难将所学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联系,更谈不上应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现实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所以,高中地理教师需主动创新自身教育观念,将生活素材融入到课堂中,拓宽学生视野,增加学生阅历,要让学生在充足完整的地理资源下,在生活素材的辅助下,对所学地理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以及领悟。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课本一第三章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时,教师可引进几个实际的节约用水事例,其中包括但不局限于课本上以色列的用水方法,还涉及到人们发明的滴灌技术,这种技术可将水与化肥用特殊方法通过密布在田间的管道网油滴管直接输送到植物根部附近,这种方法可让水和化肥的利用率得到很大提升,让整个国家的可耕地面积得到扩大,使整个国家的农业总产值翻了将近20倍。另外,在我国发展进程中,也有许多节约用水技术。在中国丘陵山区,因为地形比较复杂,许多地方都是填高水低,要想解决高处农田灌溉问题,必须对泵站进行改造,提升泵站机电设备技术以及抽水能力,以此抵御干旱气候所造成的不利影响,这样可有效提升水资源利用率,还可拥有水位高,速度快,节约水等多方面优势。高中地理教师可利用多样化生活材料,拓宽学生视野,增加学生生活体验,让学生进行比较,建立自己的地理学科思维,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了解与感悟,推动学生持续提高自身地理核心素养。
(三)创设适宜生活情境,深化学生地理认知
高中地理教师在实施情景教学法时,可以创设生活式教学情景,增加学生代入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积极的思考和领悟。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2章第1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知识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市区各功能分区的划分呈现给学生,同时创设生活化教学情景,假设你是市区规划者,你对市区功能区划分有什么见解呢?请问你对我市今后有关地区发展、政策安排有何看法?学生能将这些问题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结合,他们在生活中解决这些问题时会遇到什么困难?如何规划我们的城市设计,更方便人们的生活呢?学生能轻松与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实际经历结合,并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从而加深学生对城市中各个区域划分的认识和理解,能更深刻认识到各种地区划分的特征,并能在市政规划过程中产生自己的想法,更好提高学生地理学科思考能力,并试图从地理视角看待问题,对问题深入分析与理解。
(四)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由于地理课程研究对象与学生相隔甚远,并且许多地理现象很难具体观测到,因此,在进行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就会产生一种畏难情绪,无法精确把握地理事物具体特点,也无法对某些地理概念正确理解,最后就会失去地理课程学习兴趣。实际上,通过演示实验、模型等教学工具,可以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但这种直观教学手段很难将日常地理现象与地理课堂结合。因此,教师需将地理课堂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互结合,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让学生感觉到地理课堂的鲜活、有趣。
举例来说,当教师给学生讲到《地球的运动》时,可首先给学生讲解一些地球自转的基本原理,再用大荧幕展示地球自转和产生的地理现象,展示自转原理。然而,这样的解释,在某些学生理解水平较低时,只能了解到知识的表层,而不能了解其本质。于是,教师就可让学生回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现象,比如:太阳东升西落,坐车时与周围风景的相对运动等,并让学生自己拿着一根牙签,自己检验地球自转,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教学生具体怎么操做。有了这样的生活经历,对学生来说,了解一些非常遥远的地理学科知识并不困难。地理学科知识来自于我们的生活,而我们的生活也将被地理学科知识所影响。许多地理学科现象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可以在生活中找到模板甚至是原形。在高中阶段,学生有一定生活经历,有的学生还会经常旅行,旅行中会看到许多自然景观。因此,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解释教科书上的知识,可让学生较好理解教材上的重点和难点知识。
结束语:
总之,为在一定程度上适应素质化教育全面推行,高中地理教师必须认识到实施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意义,注意将传统地理教学方式转变为生活化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现有生活经验,将生活中各种地理现象都有效融合到课堂中,扩大学生地理学科视野,让学生与生活产生联系,以此提升地理学科学习能力,增强地理知识学习意识,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地理学科学习习惯,提升学生整体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邵明辉,赵瑞莉.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通报, 2020, 36(6): 56-59.
[2]张曼,刘恭祥.从生活化视角探析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以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1(05):52-55.
[3]任婉秋.“生活教育”理论在高中新教材中的应用尝试——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为例[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01):204.
[4]姜旭,陈晓东.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2020, 41(3): 46-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