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视角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探讨
摘要
关键词
多维视角;小学数学;有效教学
正文
引言
多维视角的数学教学要求教师转变以往数学课堂教学中单一的以口头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及理念中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多给予学生自主思考、分析、讨论的时间和机会,强调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更好地让学生学习和探究课本以外的数学知识点,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及多维度认知,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从整体上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有效性。
一、新课改背景下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教学体系不够完善。当前,部分数学教师以平铺直叙的方式讲解课本中的内容,教学评价以学生的考试分数为标准,学生考得好,就证明学得好,教得好。这就导致学生只注重掌握运算原理、计算技巧,而忽略发散思维、创新能力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其以后的数学学习和发展。另外,部分数学教师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也导致教学质量受到影响。
二、多维视角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措施
(一)从数学教学内容的视角下出发强化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中,课本及数学教材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基础和前提。在新课程改革之前,编制小学数学课本时主要以数学理论知识如数学定律、公式、概念等为主,这种教学内容使得学生对数学产生了较为枯燥和乏味的认知,大多数学生对数学学习提不起兴趣,影响了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主观能动性,无法很好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有效性。随着新课改的发展及推广,现阶段教育工作者在编制数学课本时融入了较多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数学知识与场景,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和兴趣,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的趣味性及生活性及数学对于实际生活的重要意义,更好地提高了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活跃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氛围。基于此,教师应从数学课本教学内容的视角出发创新数学课堂的教学,更好地树立学生的课堂学习主体地位。
(二)创设情境,增强教学趣味性
创设情境是教学创新常用的手段,但如何利用情境创设增添教学的趣味性,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一个值得深度探究的课题。有的教师习惯于利用音乐、图片等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但这只能暂时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能让学生保持长久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对此,教师可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创设游戏情境,将游戏活动与数学认知相结合,并确保游戏活动的难度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匹配,以此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情境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的教学中,基于学生刚接触加减法,难以理解和掌握抽象、深奥的数学知识,无法建立“数字”与“实物”之间联系的具体学情,教师可创设相应的游戏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玩游戏的方式来认识数字,掌握6~10的加减法运算技巧。教师可以4人为一组,将学生平均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然后给每组发一个信封,每个信封里都装着5道6~10的加减法运算题。学生讨论后形成答案,再将信封交给教师。教师可随意指派两名学生当评委,当场打开信封,统计各组的计算题正确率以及具体用时。对于表现优异的小组,教师可邀请全组上台分享学习经验,以此形成浓郁的学习氛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提升学生的认知效果。这种教学方法的创新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还能满足学生爱玩的心理,使其在轻松、欢乐的课堂氛围中接受新知识,实现学习效果的提升。
(三)以小组化的形式提高学习效率
增效是减负的前提,课堂教学的效率越高,学生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也就越多,这样对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无疑都是有利的。所以,以减轻学生负担为目的,教师要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通过小组化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以学习共同体为载体,集中讨论和解决数学学科中的疑难问题,探索出创新、便捷和多元化的解题策略,提高他们在课堂中的学习效率。从另一方面来讲,效率不仅要包含“提高速度”,还要涵盖“提高质量”,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为各小组设置探究化的学习任务,让他们利用课内所学的知识点,辩证性地思考和探讨数学问题,促使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问题,并能从举一反三的角度出发思考和论证同类型的数学问题。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中,学生既能逐渐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效率,还能掌握多种学习方法,达到效率和质量同步提高的目的,符合“双减”政策对数学教学提出的要求。
(四)培养数学模型思维
数学模型在验证数学概念与定理、解决复杂数学问题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几何学习中,学生需要运用模型认识几何图形的特点、不同几何图形之间存在的特定关系,从而能够在形象思维的引导下将几何知识与代数知识相融合,形成明确的解答思路。从这一层面而言,数学模型思维能够让学生拥有更多的数学学习工具,感受数学学习的高效性。在深度教学中,教师首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的要求自主制作模型,接着可以让学生根据模型展开推理和计算,寻找出相应的答案。最后,可以让学生运用模型验证问题的结果,培养实证思维。通过从这些方面进行学习,学生能够对模型思维的使用方式进行系统性的锻炼,进一步增加思维深度。例如,在教学“圆柱与圆锥”一课时,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模型思维。比如,可以提出如下问题“一只圆柱体水杯的底面半径为5厘米,高为8厘米。一只圆锥体容器的底面半径为4厘米,高为13厘米。将圆柱体水杯中的水注入圆锥体容器中,能够全部注满吗?”根据这些信息,学生首先可以结合圆柱体与圆锥体的基础知识利用硬纸板展开手工制作,形成圆柱体和圆锥体容器的模型。通过观察模型,学生能够发现两种容器的形状不同,不能够直观比较。并能够联想利用这些容器注水的过程,从而联系圆柱体和圆锥体体积计算的知识列出算式,比较两种容器体积的大小,得出最终结果。为了验证计算的正确性,学生可以尝试将一些沙土注满圆柱体模型,然后倒入圆锥体模型中,在直接的观察中进行验证。
结束语
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是为日后的学习打基础的阶段,在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应基于多维视角下创新数学课堂的教学措施,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通过实施从数学教学内容的视角下出发、从数学教学模式的视角下创设教学情境及基于多维视角下构建探究性的数学课堂等多元化的措施更好地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锻炼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及从整体上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岳秀红.浅谈多维分析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J].速读(上旬),2017(11):200.
[2]彭青.基于数学思想视角下探究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J].读天下(综合),2019(3):0137.
[3]魏珍珍.多维分析视角下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模式探讨[J].考试周刊,2020(99):74-75.
[4]吴翠琴.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多维与教学建议的探讨[J].文渊(中学版),2019(6):185.
[5]杨亚伶.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模式构建的多维思考[J].中文信息,2020(1):182.
[6]赵校花.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多维分析与教学探讨[J].赤子,2019(31):2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