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策略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小学古诗教学;传统文化;审美教育
正文
引言
语言的构建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高,文化的传承和理解,审美的欣赏和创造,构成了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小学生审美意识薄弱,缺乏审美情趣。这和学生的年龄和经历有一定的关系,同时也反映了学生缺乏健全的审美观念,他们对于“美”的理解非常肤浅,很难从生活中发现美的东西。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古诗词教学中,“诵读古诗词,自觉地进行积累、体悟和运用,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情趣”,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审美情趣教学的现状
从当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来看,学生的审美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有待改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小学语文教师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不重视,尤其在教学过程中,古诗词教学缺乏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引导和培养。虽然审美情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体验,但是通过正确的引导,审美者能获得审美体验。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古诗词意境,即情境教学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古诗词的意境,形成初步的审美体验。除了对古诗词表面的语言结构、意境进行审美体验之外,教师还要加强学生深层次的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学习,能说出古诗词独特的意境美,以及美在何处。
其次,语文教师自身的审美情趣较差,使得学生的审美积极性不高。古诗词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所以教师要将自己的理解传递给学生,引导和教会学生审美。教师的审美态度决定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但因为部分语文教师的审美态度出现偏差,仅仅依靠口头与课本进行简单授课,课堂教学会显得比较单调,教师这种审美态度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审美态度,使得学生古诗词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几乎没有自己的审美态度和审美想法。
最后,小学语文教师缺乏审美情趣教学的有效方法。很多语文教师运用的古诗词教学方法传统且单调,仍处在简单的翻译和灌输上,没有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放在重要位置。这样程式化的古诗词教学,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得不到提升。除了语文教师的积极引导之外,学生的鉴赏水平和审美情趣还要通过自身积累才能慢慢形成。如学生要自己总结古诗词,或者说出古诗词的意境美,做出个人评价。
二、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措施
(一)反复吟诵,诗意音韵培养审美感知力
“诗歌的韵律既有音乐,又有文字。”一般来说,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要让儿童学习诵读的方法,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体会到古诗词的韵律之美。由于古诗词讲究对仗的工整,平仄的押韵,节奏的鲜明,声调的和谐,古诗词最具表现力和感染力,特别适合儿童阅读。诵读是小学生学习古诗的一项基本技能,诵读可以极大地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效果,老师要让孩子们在反复诵读中自然地感受到诗词中的韵律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1]。我在讲授《山居秋暝》时,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并要求学生将诗歌的音韵读准,将诗句读得通顺,然后让学生根据诗歌的韵律,根据韵律提示,进行停顿,突出诗歌的韵律,从而体会到诗歌的韵律之美。其次,通过对比阅读,引导幼儿感受诗歌中描写的动静之美。静物描写的诗句,读起来轻柔缓慢,宛如一幅静物在眼前展开;动态描写的诗句更有生气,音调也更响亮,更有活力,更有活力。在反复朗读后,再配以古筝曲子《渔舟唱晚》,让学生感受到诗句的韵律美,体会到秋高气爽、雨过天晴的山野美景,进而在学生心中形成由颈联、颔联所呈现出的美好景致,潜移默化地使学生领会古诗大意,受到审美的熏陶[2]。
(二)品词析句,妙语佳言培养审美能力
众所周知,中国古诗词在语言上要求准确生动,在语言上要求精炼精炼。每首古诗的字数是有限制的,所以诗人在创作的时候,会特别注意用词的精当与准确,有时候,一个字或是一个词,都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关键字,一遍又一遍地欣赏、探究、体味。《山居秋暝》乃是一首五言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十二个字,但是,其中却有着山清水秀,山清水秀,山清水秀[3]。“所有的景物都是爱情的语言。”“月”“松”“泉”“竹”“莲”,都是诗人随手就能写出来的自然景色,但同时也表达了他的高尚情操。“月”与“明月”同义,表示纯洁、高贵;“松”的意思是“青松”,意思是坚韧、不屈不挠;“泉”就是“清泉”的意思,清澈而不浑浊;“竹”的意思是“翠竹”,意思是清幽闲适;“莲”意为“青莲”,代表着纯洁无瑕。诗人通过物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通过物象的芬芳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诗句的中心——“留”字,引导学生一遍又一遍地体味诗人王维为什么要留在空山。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已经学到了“竹”“莲”等意象,又学到了王维的生平,这就很容易让学生明白,王维是想要远离官场,追求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这个“留”字,表达了诗人不甘于与人为伍的不甘。这一“留”字点出了整首诗的主旨,诗人王维只有在这座山中才能找到他想要的人生,学生们从这个“留”字中,就能感受到这一点,也能感受到这一点。
(三)启发想象,诗中有画培养审美情趣
很多优秀的中华古诗,都是有意境的。苏东坡对王维“诗中藏画,画中藏诗”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因此,在教学这首诗时,我便借助于诗句呈现的画面直观地体现整首诗所包含的意象,再创诗句所描绘的画面,让学生悉心感悟。这样,老师的具体描述,不但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还培养了他们对审美的领悟和再创造的能力,实在是惊人。《山居秋暝》首联描写的是景物,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想象所见所闻所闻。当学生描述“如见明月照松林”时,可引导学生体会“明月松间照”的静美;当学生描绘出“仿佛听到山泉水潺潺流淌、洗衣归来的浣女欢声笑语”以及“仿佛看到渔舟顺流而下时荷叶晃动的景象”时,可引导学生感受清澈的泉水在山石间流淌,洗衣少女归来引起竹林一阵喧闹以及渔民驾驶渔船满载而归的动态之美[4]。教师的引导,发展了孩子们的想象力,激发了他们的思维,想象着诗句所描绘的美好画面,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这样的教学过程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很强。这体现了在古诗词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在教学内容上体现了直观性,在教学中增强了审美趣味。
(四)品鉴欣赏,高远意境培养审美理想
蓝华增先生认为:“意境是诗最基本的美学范畴,也是最基本的美学范畴。”诗是真还是假,只看是否有意境;王维的诗作,往往能达到情景交融,无我无我的境界,意境浓郁。《山居秋暝》为我们描绘出秋日黄昏新雨后青山的景致,雨后山村幽静幽深,山中村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美好生活,寄托着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诗人王维以自然清幽、淡雅之美,表达了一种清远质朴的人格美,以及一种政通人和的社会美。教师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体味《山居秋暝》中所蕴涵的意境之美。整首诗,将雨过天晴,清泉流淌在山石上的声音,以及洗衣姑娘回来时的喧嚣声,以及渔夫们划船下河时的动静,都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一种清新脱俗的意境[5]。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诵,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品鉴和欣赏诗歌,领悟其中的意境,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挖掘诗美,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精选了许多古诗词的名篇佳作,这些古诗文质兼美,短小精炼,适合学生诵读,有利于小学生的认知学习。学生通过多读、多思、多想,自然而然地感受到美的熏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进行诵读,感受古诗的语言美、音韵美、形式美,体会古诗的意境美和哲理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外多读些优秀古诗词,深入理解古诗词,能够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1.古诗的语言美、音韵美
“古诗的语言短少精炼、生动形象,大都讲究押韵和节奏。”因此,诵读起来给人以音韵美、节奏美。教师要增强自己的文学素养以及古诗词理论修养,如在备课过程中首先要深入理解所要教授的古诗文,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读多思,结合范读,把自己的感情送进去读出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自己的范读去感染学生,同时也要指导学生诵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受古诗的语言美、音韵美。
2.古诗的画面美、意境美
古诗是诗人以简练的语言描写具体事物或最有意义的场景来言志抒情的,一首好诗就犹如一幅生动的画,一幅情景交融、神形兼备的艺术画。在教授古诗的过程中,教师要从古诗的字、词、句入手,发挥语文教学中审美联想的作用,通过教材插图、教学课件以及多媒体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从古诗的表面意象展开想象,感受古诗“诗情”与“画意”的完美结合。如在教授《游园不值》时,将苍苔,柴扉,红杏等图片插入课件,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结合图片感悟,充分发挥想象力,把作者游园而不遇主人但看到一枝红杏正探出墙来,引导学生思考虽然主人紧闭园门,好像要把春色关在园内独赏,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
(六)渗透诗词,引导学生感受美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要从小学语文教材所选取的古代诗歌入手,分析这些诗歌所蕴含的审美教育资源,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多方法、多手段地开展实践和研究活动,进一步明确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对于小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价值,让学生从感受领悟中体验美、再现创造中获取美,增强审美能力,完善人格素质,实现自我价值。
1.且吟且唱,诵读感悟语言美、韵律美
语文是语言文字的艺术,古诗是用最精炼的语言写成的。古诗的语言美,首先体现在古诗语言的节奏性和韵律性。因此,凡是古诗词,即便不是用来唱诵,诵读起来也是朗朗上口,铿锵有声,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和谐的节奏美。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朗读应贯穿于古诗教学的始终。通过学生齐声读、个别读,教师范读,学生朗诵等多種读法,或者学生一唱三叹地吟诵、摇头晃脑式地自由读、运用四声读法等,让学生在读得朗朗上口,声情并茂中体会古诗的语言美、韵律美。如杜甫的《绝句》的教学,教师在课件中可以运用动画、配乐等效果,让学生在吟诵过程中加强审美感悟。再如《静夜思》《鹅》等古诗都被谱成儿童喜闻乐见的歌曲,在教授这些古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且吟且唱,体味古诗的韵律美。
2.巧用多媒体,渲染画面美、意境美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中,教师适时和适度地穿插一些课件,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我们必须明确的是,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目的是辅助教学,而不是代替教学。所以,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多媒体应考虑教学内容的性质,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
结语
古诗词蕴涵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古诗词教学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小学语文课堂这个文化传承的主要阵地,以古诗词为载体,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抓住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这个年龄段的心理特点,采取正确而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感受中华古诗词中的韵律美、语言美、画面美和意境美,将学生带进古诗词的美妙殿堂,努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许洪冰.融诗入画,“声”临其境——谈古诗教学中提升儿童审美情趣策略[J].新课程,2020(26):39.
[2]杨群.融诗入画,“声”临其境——古诗教学中提升儿童审美情趣策略例谈[J].试题与研究,2018(21):78.
[3]汪鸿程.让学生飞扬在古诗情韵中——小学古诗教学谈[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4(18):83.
[4]许敏玲.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19(19):40-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