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题思维能力的培养分析
摘要
关键词
小学数学;解题思维能力;培养
正文
前言
解题思维能力是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做出的反馈,它可以反映出学生的思维结构和解决方式。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深入,使小学数学教育从传统地传授理论知识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以,在新课程标准下,对小学生进行数学解题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十分有意义的。但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其逻辑思维和思维模式与成年人存在差异,因此,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订相应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提高学生解题思维能力的目的。
一、小学生数学解题思维能力培养的意义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解题思维活动是其重要的教学内容。在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过分强调教材知识的传递,忽视了学生创新思维意识和解题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课堂里,极少数学生敢于对老师所提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并提供新颖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教学过程单一,教学效果差,是目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主要问题。在我国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数学解题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对于我国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学效率的提升和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小学数学的教育过程中,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与他们的具体情况相联系,来展开自己的教育活动。要想提升学生的解题思维能力,就必须要从学生解题的方法入手。在对学生解题的方法进行观察的过程中,可以反映出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样就可以方便地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进而提升他们的数学综合能力。在小学阶段,学生所拥有的基础知识以及培养出来的学习习惯,不但会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造成很大的影响,还会对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造成影响。由此可以看出,对小学生进行数学解题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二、小学生数学解题思维能力受限的主要原因
(一)学生个人因素
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其思维的形成也有很大的差别。有些学生思维缜密,有些则比较粗心。个体的不同是影响学生解题思维能力的主要因素。
(二)学生知识储备有限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和知识量的限制,他们的知识体系不够健全,致使他们在思维上只停留在表象上,而忽略了问题的深层含义,容易造成错误的解答。
(三)解题方法的差异性
解题方式的优劣,对学生解题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影响。但由于受多种原因的制约,学生的解题方法和解题策略的不合理现象较多,一些学生的思维比较僵化,在解题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生搬硬套、死背诵例题等问题,从而影响到学生解题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定向思维影响
在小学生做题时,有的学生能超水平发挥,有的学生却发挥不到正常水平,这种情况很普遍。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是因为老师大多认为学生是粗心大意,忽略了学生定向思维的影响。定向思维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养成的一种习惯性思维,其特点是经常采取一成不变的方式来思考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倾向于定向思维,缺乏灵活的思维方式,这极大地限制了他们的思维创造力发展。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课堂教学中最核心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意识,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发掘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从而使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题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以兴趣为内驱力,调动学生解题的积极性
小学生由于年龄还不大,还没有建立起逻辑思维,考虑问题大多是从形象的视角来考虑,对于单调的数字文字很少有兴致。所以,在实践教学中,老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从学生所关心的事情着手,逐步地进行解题思维培养。首先,老师要善于从课本中发掘有趣的材料,把它和情境创设、游戏、猜谜等有趣的教学方法相融合,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图形变换(轴对称)”课程中,老师可以在新课导入中运用趣味游戏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之前,和学生们进行互动:大家会不会玩剪纸?怎么玩呢?看看老师的作品!然后为每位学生提供一个剪纸的时间。通过剪纸游戏将轴对称的话题引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把自己制作的作品拿出来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总结,从而形成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最后,老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设计出一些有创意的图案,让学生们去想象一下,看看这到底是不是一个轴对称图形。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二)合理利用教材,优化思维能力培养
新时代,我国小学数学教材发生了改变,更加重视学生的解题能力,使课本中的应用问题数量增多,许多教学内容没有用例子来说明,只有“比一比”“摆一摆”等形象性的词语进行描述。为此,小学数学老师应注意教学内容的转变,从刚接触数学的时候,向他们灌输“学以致用”的观念,使他们在教学中注意解决问题的方式,培养他们的思维方式。目前小学的数学课本中有大量的图片资料,把数字的知识包含在图片中,这样可以提高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并使其变得简单,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充分运用课本中的图片,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象化,使其更容易被小学生所理解。同时,老师要充分运用课本中的扩展板块,扩展和延伸学生的数学知识,增强学生的数学知识运用能力。老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自主编写数学校本教材,将自己在课堂上碰到的难题归纳整理进课本,让每个学生都能参加,让各个层次的孩子都能从中受益,同时也让他们学会了各种解题思路,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培养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三)以解题策略为目标,延伸学生的思维广度
小学生的解题思维能力是建立在解题策略的完善上的,因此,小学数学进行应该把解决问题的策略作为其目标,通过对解题方法的不断思考,使他们能够在思考中不断地积累自己的知识,拓展自己的思维范围。此外,在实践教学中,老师也应通过问题导向的方式,使学生逐步从形象性思维到逻辑性思考,养成自我督促和自我监督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此外,还要在课堂上充分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他们了解到许多的知识并非来自书本,而是来自现实生活,进而拓展他们的思想领域。比如:在“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体积”的教学中,老师可以介绍一些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应用题。比如:一只没有盖子的长方体水族箱,它的长度为8米,宽度为6米,高度为7米。制作这个水族箱需要用几平方米的玻璃?这个水族箱又可以装几升的水?这是一个相对容易解决的问题,也是一个关系到我们日常生活的问题,老师可以利用这个问题,让学生更好地捕捉住现实中的数学素材,让他们在数学和现实中建立一座交流的桥梁。进而拓展学生的思维,增强他们的解题能力。
(四)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自主能力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充分运用课内外的实践活动,从实效性的角度来提高学生的自主性。首先,老师要转变以往单一地以课本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拓宽学生的课堂空间,通过运用生动的事例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其次,要转变传统的授课方式,把课堂归还给学生,而老师则是全程的引导者。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改变“定向”思维
1.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吴正宪老师说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们别只忙着解题,要弄清楚数量关系,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这个题目的意思,然后再让他们认真审题,这样学生就会解答了。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仔细地审题,使他们形成一种做题先审题的学习习惯。对于那些难题、看不懂的题目,则要让他们多读题、审题,让他们在读题的时候去思考问题,这样会获得出乎意料的效果,有的学生会在反复的审题中找到解题思路。
2.改变学生的“定向”式思维习惯
在解决问题的例题教学中,可以运用改变已知信息的方法来激发学生逆向思维,将一个例子变化为几个形式,可以让学生们了解到一个题目变了一个字或一个信息,其意思会完全不一样,通过“变”来促使学生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变”也是要有一定艺术的变化才行,要多一些比较常见,对比性强的内容,太过繁复,反而会影响到他们的思路。举个例子,老师可以把考试中的易错题拿出来进行变化,让学生去思考,信息改变后,有多少种解法。通过这种比较,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这些题目。
(六)数学课堂中应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思维是学习过程中最关键的部分,而抽象逻辑思维则是掌握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关键。学生的思维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教师的影响,而对学生进行思维培养则是由老师负责。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老师要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持续地培养,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那么解决问题就会变得轻松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项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
1.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在数学课上,老师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在日常的教学中,要让他们多用语言表达,而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更是如此,要多让他们说题目、讲解题思路、讲解题方法。有的学生可以解答问题,却不能说出解题思路,这是很常见的情况。作为一个数学老师,在学生解答出问题后,要稍微增加一些要求,让学生讲一讲解题的思路,讲一讲题目中每个数字的含义,说出每个计算步骤代表着什么。还有一些题目,可以让学生们讲一下,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最后算哪一步。在一开始的时候,可能会有一些难度,但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经过反复练习,然后再用好学生带动后进生的方法,那么他们的语言水平就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2.把抽象知识变为直观性
在学生的思维发展中,小学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学生的思维从具象思维方式转变为抽象逻辑思维方式,这是学生的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学生思维发展的一个质的变化。尤其是在小学低年级阶段,这个问题尤为突出。在日常地解决问题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多使用学具盒,多做练习,多感悟,例如,多安排学生进行一些实践活动,就算是课本,也能激发他们的思维,让他们自己去分析。举例来说,有这样一道例题“花店有26枝蔷薇,22枝百合花,16枝是郁金香,现在要用7枝蔷薇,5枝百合,2枝郁金香组成一束花。这种组合的花能有多少束?”对学生而言,解答这样的问题有点困难,因为他们没有这种生活经验,所以他们觉得很抽象。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充分运用学具盒进行实际操作,亲身尝试,让学生把26根红棍子看成是蔷薇,22根白棍子当作百合花,16根黄棍子当作郁金香。让学生根据题目要求,用手组出一束束鲜花,使学生们能用自己的实际操作来理解题目,使其由抽象的知识转变为直观的、易于掌握的知识。
结语
总之,新课程改革对小学数学教育的新要求,使传统“以老师为中心”的课堂授课模式与现代化的教学模式相脱离。所以,当前的小学数学教育应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入手,重视建立思维方式,提高学生解题思维能力。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和思考,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效率,促进教师的教学质量提升。
参考文献:
[1]黄惠金.浅谈小学生应用题解题思维能力的培养[J].神州(上旬刊),2013(12):187.
[2]杨丽.浅议小学生数学解题思维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上,下旬),2016,13(19)
[3]富鸣芳.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小学时代,2019(17).
[4]张万忠.新课程标准下小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策略研究[J].软件(教育现代化),2019(12).
[5]邓建君.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J].学周刊,2020(16):83~84.
[6]林萍.聚焦核心素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数学能力研究[J].成才之路,2020(14):142~1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