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积极心理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渗透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董月

河北唐山海港经济开发区大清河学校063605

摘要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心理学研究领域,主要是在研究人的积极方面,它强调要注重人的内在力量,强调人的自我实现。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体和组织都存在着很多的优势资源,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身上发现这些资源,并为之努力。这对于教师来说,就是要注重对学生积极方面的引导,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能,从而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从当前初中化学教学现状来看,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问题和障碍。因此,教师要通过对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进而在教学过程中有效渗透积极心理学思想和理念。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初中化学;渗透

正文


前言

积极心理学是一种关注人类幸福和满足感的心理学分支,它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自我肯定和自我价值感。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积极心理学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因此,本文将探讨积极心理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渗透,以期为教师提供一些有益的教学启示。

一、积极心理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的意义

第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积极心理学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自我肯定和自我价值感,通过鼓励学生发掘自己的优势和潜力,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第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潜能和天赋,通过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天赋,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第三,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积极心理学强调个体与他人之间的互动和合作,通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集体,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第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

二、积极心理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的策略

渗透积极心理学,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让学生在平等和谐的环境中学习。为此,教师要多给学生一些鼓励,多给学生一些关注。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因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顺利开展初中化学教学的基础,如果师生关系不和谐,那么整个教学过程就会变得非常复杂和艰难。因此,教师要注意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多给学生一些鼓励和关注。比如,在讲解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说化学是一门神奇的科学呢?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教师就可以让他们在课堂上展开激烈的讨论。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介绍自己最喜欢或者最擅长做的事情是什么。比如,有的同学喜欢玩游戏、看电影、唱歌、跳舞等,这些都是非常有趣或者很有意义的事情。通过这一过程的开展和引导,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化学是一门有趣且有用的学科。此外,教师还要注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入人文关怀理念。比如,在讲到氧气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欣赏一段关于氧气和血液之间关系的视频片段。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将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和讨论。

运用积极暗示,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

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对人的行为有着直接影响,而这种心理状态和情绪又会影响人的行为。所以,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积极心理学理念,可以通过教师对学生进行积极暗示,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这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语言、表情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暗示,从而让学生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和情感,进而实现对学生积极心理状态的培养。例如,在讲到“氧气”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氧气是自然界中最为常见的气体之一,而且在生活中也广泛应用于医疗、工业等领域。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氧气的重要性和价值性。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鼓励性的话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1.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积极暗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师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而教师可以利用化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氧气”时,教师可以通过将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质与化学知识相结合,例如将生活中常见的水果进行对比教学。如在讲到“菠萝”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菠萝上的刺,然后问他们:“这种刺为什么会扎人呢?”学生很自然地就会回答说:“因为菠萝上有一种物质叫‘菠萝蜜’,而这种物质会产生刺。”听到这个答案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你们知道这是什么物质吗?”学生通过思考后有的说:“这是一种植物油脂”,有的说:“这是一种化学物质”等。教师在这个时候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然后再告诉学生:“菠萝蜜虽然有刺,但是这种物质是纯天然的,不会产生任何危害。而菠萝蜜中含有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营养成分比香蕉还高。”这样学生就会意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1]

2.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

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实现对学生积极心理状态的培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化学实验,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感受到化学的魅力和神奇之处,从而实现对学生积极情感的培养。例如,在学习“燃烧”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下实验,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展开教学工作,从而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化学知识的魅力和神奇之处。在实验完成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然后再让他们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感受和收获。例如,通过这个实验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化学知识与生活中的联系。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指导他们进行分析和讨论。另外,教师还可以鼓励他们去探究一些化学问题。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对学生积极情感的培养和引导。

3.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化学学科的信心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由于基础知识不牢固,学习能力相对较弱,从而对化学学科缺乏信心。而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化学学科的信心,就要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学科的重要性。例如,在学习“物质的量”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思考:物质有质量之分吗?再引导学生思考:质量有什么用?让学生对物质的量进行分析。另外,在学习“实验室制取气体”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展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视频资料。视频资料中出现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实验操作过程。然后教师告诉学生:“实验室制取气体,能够满足很多方面的需要,如生产生活、国防等领域。所以,在平时学习化学知识时,一定要认真学习化学知识。”通过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讲解,让学生对化学学科有了基本的认识和了解。此外,在介绍“溶液”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先展示“食盐与水反应”的视频资料。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溶液有哪些?为什么会有溶液?随后教师再向学生展示“蒸馏水”、“碳酸氢钠固体”等实验操作过程。通过对这些实验过程的讲解和分析,让学生明白溶液的形成需要吸收外界一定浓度的气体或液体。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学习知识、掌握知识。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传统教学中,教师更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这也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在积极心理学中,强调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首先,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情境。例如:在讲到物质的结构组成时,教师可以引用“生命源于水”的故事为切入点进行导入。“水是由什么组成的?”“水又是如何变成生命之源的呢?”这些问题都可以作为课堂教学过程中问题的引子,教师要善于将这些问题以各种方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其次,教师还要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模式。首先,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和氛围,让学生在这些情境中不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例如:在讲到“食盐加醋能发生什么化学反应?”“金属钠与盐酸反应发生什么化学反应?”等知识时,教师可以以这些内容为切入点进行导入。例如:在讲到“金属的腐蚀与防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根据生活中常见物品中存在着铁、铜、铝等金属和非金属材料,然后以这三种物质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探究。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现象进行分析和总结。例如:在讲到“如何测量浓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物质不同的浓度来进行测量。最后让学生总结出几种常见物质的浓度计算方法。

再次,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讨论交流”模式。这一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小组讨论交流环节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交流。例如:在讲到“化学反应”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交流。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化学反应进行分析和阐述。然后教师再以此为契机进行教学内容的拓展和延伸。

最后,教师要注重对学生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是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来实现知识的传授和传授。但是这样的方式很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中不主动思考、不主动总结等问题出现。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2]

进行积极评价,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积极心理学的核心就是强调人的积极方面,通过对学生的评价,可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课堂这一载体,通过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积极评价,以此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开展实验、进行调查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而不仅仅是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积极进行自我评价,让他们学会发现自己的闪光点,进而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比如在学习燃烧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对学生进行评价:假设你是一名消防员,你接到了一个火警电话,现在你要赶到火场去救火。而你面对着三个选择:一是穿上消防服直接冲进去救火;二是穿上防化服然后进去救火;三是穿上普通衣服进入火场进行救火。作为一名消防员,你会选择哪一种方式去救火?请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进行总结:“通过同学们的讨论可以知道,第二种方法是最好的选择,因为穿上消防服以后可以迅速地进入火场进行灭火。但这种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因为消防服不能直接与空气接触,所以如果火势过大时不能及时灭火就会导致火灾蔓延。所以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要选择穿普通衣服进入火场灭火是比较明智的选择。”

通过上述例子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形成积极评价意识,进而在学习中不断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要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他们在学习中体验成功感和获得感。由此可见,积极心理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的意义和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通过对积极心理学的有效渗透和应用来提高初中化学教学效果。

结语

积极心理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渗透,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途径。这对于提高学生化学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要积极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不断地改进教学方式和策略,积极渗透积极心理学思想和理念。

参考文献

[1]王欣.运用积极心理学营造初中化学高效课堂[J].关爱明天,2020(12):120-121. 

[2]严西平.积极心理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渗透与应用[J].化学教与学,2020(11):81-8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