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策略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谢梦欢

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必姆镇必姆中心小学334700

摘要

通过读写活动,培养小学生的想像力,是促进小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激发学生的想像力,才能使他们的思想得到全面的发展。文章重点探讨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想像力,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猜想能力等。


关键词

小学语文;想象力;创造性思维

正文


前言

在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怎样对学生进行丰富的想象力,突破学生的智力活动的时空局限,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对语文学科而言,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语文创造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应自觉地对学生进行形象化的思维活动。培养想象力,是一种培养创新思维,使人摆脱僵化的思想束缚的有效途径。在当前提倡素质教育的时代,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才,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具有创造性的学生。因此,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有一条很清楚的规定:“学生应该用大胆的想象来发展自己的想象力,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是一件值得关注的事情。接下来,根据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以及语文教学的特点,来说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重要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具有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并且它涉及了很多方面,比如德育、美育、智育等,它有助于完善学生的个性,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知识系统,使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其次,主要探讨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想象力的具体功能。在传统的教学模式的限制下,一些小学老师因为没有足够的经验,经常会利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比如,通过学习基础知识和练习题来丰富学生的知识。但是,由于这一传统的教学方式,常常会暴露出一些不足之处,使学生的思考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培养。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语文课程的核心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相互帮助的能力。学生能够积极地进行学习,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当的学习方式和内容,完全由学生自己掌握,要对学生给予充分的尊重和鼓励,教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指导学生探究难题、发挥才能。在想象式教学中,需要学生自己去进行实践,在生活中寻找答案,一种新型的体验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能够积极地获得知识,并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体会到快乐。同时,想象式教学也需要走出教室,让教学不再局限于学校,让学生获得知识的方式和手段更加灵活,强化对学生课外活动实践的安排,让他们更多地参加实际活动,进而提升自己的想象力发展程度。

、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有效途径

(一)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小学生由于年纪小,思维敏捷,但注意力不集中。因此,语文老师必须在课堂上增加趣味,引起学生的注意。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将各种教学手段有机地组合起来,使课堂上的学生始终保持关注。老师将课文中的关键知识点,以生动的形式呈现出来,营造一种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例如,小学语文老师在教授汉语拼音的时候,这方面的知识就比较单调。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只靠机械地记忆。这不但会使学生失去对语文的兴趣,而且会妨碍他们对语文的理解。老师将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用更简单、更有趣的方式进行讲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我们可以用顺口溜来教发音,比如:一声平、二声扬、三声转、四声低。还有一声平平左到右,二声就像上山坡,三声下坡又上坡,四声就像下山坡老师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顺口溜,使学生更容易记住,更容易理解,并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理解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围绕语文教材,进行想象力的培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注意向学生灌输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但在实践中,老师们常常只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忽略了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这就需要教师以语文课本为中心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注重对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随着教育的持续变革,语文教科书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越来越贴近生活。所以,教师要充分运用课本,进行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例如,在学习《彩虹》的时候,老师先让学生先预习,这样可以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大概的认识,这样才能更好地融入到课堂中去,而在预习之前,老师也会在预习之前设置一些问题,为下一步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学生完成了预习工作后,教师应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对于文章中的重难点,老师要解释清楚,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感受到文章中的知识内涵。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发散思维。然后,老师要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和掌握为基础,通过对这篇论文的延伸研究,可以充实课堂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这篇论文的兴趣。例如,在学完《彩虹》这篇课文后,老师可以带着同学们说出他们对彩虹的理解,也可以让同学们在晴朗的日子里用喷壶等工具做一道彩虹,也可以让同学们用彩笔在自己的眼睛里画一道彩虹,这样既可以让课堂变得有趣,又可以培养同学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的以课本为题材的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激发学生思考和想象的一种方式。目前,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大量的朗读素材,还设置了语文的朗读天地,供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朗读有助于让学生了解作家创作过程中的情绪变化,使他们产生共鸣。在阅读的过程中,也是一个对文本进行想象力再现的过程。在阅读中,对文本的理解,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给他们带来创新的灵感。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充满感情的形式朗读文章,能够引发学生的情绪共鸣,丰富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课中,学生们要从周恩来的所见所闻中感受到主人公的心境。进而树立起一个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念,并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努力读书的崇高理想。我们也可以鼓励学生把文章中发生的事情写成戏剧,并把它们表演出来。这样的写作方式能使学生对作家的情感世界有更深的理解。同时,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朗读这一特点,组织学生通过小组朗读比赛等多种形式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并在阅读中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除此之外,老师们还可以利用现代的科技手段,来激励学生们去朗读。例如,目前非常流行地给一些经典剧目中的角色配音,就能够引起学生们的极大的兴趣。在给角色配音的时候,要对角色的经历进行想象,用声音来表现角色此时的情绪,这种方式能够对学生们的想象力进行有效的锻炼。

(四)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想象

在教育过程中,老师要重视对学生的想象力的培养,同时,在掌握了语文基础的基础上,要增强自己的想象力,进而提高自己的语文学科素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小学语文学习的主要目的之一。这种能力的培养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学计划,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想象力。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故事中的人物、事件的发展趋势。例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的过程中,老师在预习时就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产生更多的兴趣。用疑问的方式来想象故事,这样就能更好地体会到角色的快乐和悲伤在学习完课文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插图展开想象,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这幅画里,一个小姑娘在擦火柴,在灯光下,她依偎在老人的怀里。这样,同学们就能猜出这位老者的身份了。同学们可以从他们的经验中想象出这个老者是谁。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想象时间。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也会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作出自己的作品接着就是对图片中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研究。在此过程中,老师要控制好题目的难度,不能影响到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有针对性,用问题来指导学生对全文的学习,让学生深刻地理解文章中的每一个发展过程。通过对问题的解答,培养了他们的挫折感,并充分利用了他们的想象力和理解力。

)巧妙地运用插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进行教学时,要充分地理解学生的特征,要知道,相比于理论知识,学生更喜欢接受那些具体的、形象的知识和事物。所以,老师也要针对这一特性来进行教育,通常,在小学语文的教材中,会有许多与文章相呼应的插图,而在过去的教学中,老师往往会忽视了这些插图的作用,没有对插图进行合理的运用。在以后的教学中,老师可以适当地运用教材中的插图来对文章进行说明,也可以借助插图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在对文章的研究中,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从而使课堂的教学氛围更为放松,让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更好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使自己的语文能力得到提升。比如,一位老师在给一位小学生上一节课文《理想的风筝》时,首先要让学生们想象一下自己的梦想,想象一下自己想要做一个怎样的人,比如医生,军人,宇航员等等。之后,利用自己的想象力,用手中的笔,将自己的理想画出来,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积极地投入到写作当中。在学生画完画后,老师引导学生学习《理想的风筝》一文,为让学生真正了解文章的内容,并培养他们的想象力,适当插入一些从网络上找来的图片,通过图片的介绍,让学生对文章的主旨有一个清楚的了解。这样,在相对轻松的、自然的、和谐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同时,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更加清晰准确,受益匪浅。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大部分的老师都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目标来进行阅读,在这种单调的阅读方式下,学生的思想被固定在了一个特定的框架中,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这不但会制约他们的思维能力,也会阻碍他们的想象力的发展。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以学生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充分利用文本中的留白,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并对他们的想象力进行培养。

比如,《我变成了一棵树》,因为它是一部以想象为主导的文本,这就为想象能力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针对这一点,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去想象那些不存在的事物,或者是那些让他们感到有趣的东西,这些东西可以是自己平时做不到的,也可以是对未来的美好愿望等,以此来提升学生的想象力除此之外,老师们还可以为学生们创造一些想象活动,指导学生们去编写一个故事,由老师们提出一个故事的开头,然后让学生们用一个接龙的方式来完成这个故事。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们的想象力,而且还可以在这个故事接龙的过程中,对他们的语言能力进行锻炼,从而让他们的语言技巧得到提升。

结语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想象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他们日后的学习与创造能力的提高。教师要想方设法增加课堂教学的乐趣,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有想象力的培养,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时期,要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要有丰富的想象力,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理解力,这对他们以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因此,老师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教学才能,对小学生进行想象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刘文娟.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之学生想象力培养的有效策略探讨[J].学周刊,202028.

[2]宋庆珍.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J].科学中国人,2015Z2.

[3]杨西容.浅析如何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J].亚太教育,201519.

[4]冉景恩.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J].文学教育(中),201705.

[5]陈琦,殷玉辉.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25):102-105.

[6]李辉.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探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65):123.

[7]卢妍.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策略[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10219):44-45.

 


...


阅读全文